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认知论文,尊重学生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的教学生涯还很短,但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上好一堂令人满意的数学课,教师必须重视下面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几个案例,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

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分三种情况:p真q假,p假q真,p真q真,然后求它们的并集.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由于要分类讨论,过程比较繁琐,况且学生解题的思路已经很明确了,教师在黑板上就没有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而是询问还有其他简便方法吗?有同学把三种情况合并起来,就是p,q至少有一个为真,其反面就是p,q均为假命题,若p假,则m≤-2或m≥0,若q假,则m≤-3或m≥-1,若p,q都为假,解得m≥0或m≤-3.所以,“p或q”为真命题时,解得-3<m<0.方法很好,但教师觉得还是有点繁,进一步提问:还有更简单的解法吗?接着教师就介绍了下面的一种解法:“p或q”为真命题,即p真q假,p假q真,p真q真三种情况都符合.“或”字联系到集合,就是集合中“并”的运算,那么本题就是求p真,q真时m的范围的并集.

板演:若p真,即A={m|-2<m<0};若q真,则B={m|-3<m<-1},所以A∪B={m|-3<m<0},学生惊叹:好简单呀!教师对此解法也很满意.

学生的作业不仅是对学生课堂听课效率的一个很好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过了几天正好期中考试,试卷中有这样一题:命题p:方程+a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命题q:函数在R上单调递增.若“p或q”为真命题,求a的取值范围.教师很开心,因为考试前复习到了,但学生的考试情况不尽如人意.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描述性数据统计如下表(方法一指分三种情况解,方法二是从反面来解,方法三是联系集合求并集.全班共50人,普通中学学生,表中括号内的数据表示相应的百分比):

本题的正确率才一半左右,学生的解题情况值得我深思:大部分学生怎么都用第一种方法?而且对命题p,q中a的范围大部分都求对了,最后结果却错了那么多的学生.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解题情况,也询问了一些学生的解题思路.情况是这样的:第一反应就是第一种方法(也有分类就少分的),但是在求解过程中涉及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在求补集时,有很多学生漏掉了等号,或是写得不完整,有些求交集求错了,还有三种情况求好了之后没有求并集.而老师上课没有完整的解此题,基础薄弱的学生对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有些陌生了,什么时候求交集,什么时候求并集搞不清楚.看到学生的情况,教师很惭愧.课堂上大多学生选择第一种方法,而教师有点高估学生的水平了,没有顺着学生的想法去讲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困惑也就没暴露出来了,这就是导致此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

反思一:这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像例1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主要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而是教师自己一厢情愿,一心想把最简单、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后果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累,且教学效果还不是很好.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得由学生自己去实施.不管课堂上讲了多少,讲得有多巧,如果学生不能面对具体问题,教学是无效的.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因为数学是自然的,教师要大胆地采用学生的方法,也许学生的方法有点烦,计算量大,会耽搁教学进程,但那才是因人施教.按照学生的思路来解题,可能会浪费点时间,会走一些弯路.但经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困惑就会暴露出来,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难处.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也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满足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反思二: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若教师在课堂上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大胆采用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不也是很好吗?要做到这些,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解题能力,还要有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教师,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大部分还比较简单,他们考虑问题往往也很单一.若教师一味地顺应学生的思维,那么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1)求数列{}的通项

(2)是否存在最小的正数M,使得≤M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反思一: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接受信息与理解知识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上教师讲题提倡通性通法.“通性通法”为的是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最本质的东西,有利于学生形成基础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也易于消除多数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照顾到的一个班中大部分的学生.但有时用通性通法解题很繁,就如例2,先求表达式,再求其最值.这个解法思路基本上学生都会,但是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对很多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怎么办呢?“回头是岸”,回过头来重新分析本题:对于求一个数列的和的最值通常是把和求出来,再求其最值.但是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列的本质出发,分析数列{}的特征:如利用数列{}的单调性来确定和取最值时n的值.这样比用错位相减法容易得多,当然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性通法固然重要.但是通性通法也可以发散的.教师通过对通性通法的总结,复习回顾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考虑(指常规思路),也可以从侧面考虑(如例2中的第二种方法,这里归结为侧面),还可以从反面来考虑,如:

(1)若函数.f(x)的图像经过原点,且在原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为-3,求a,b的值.

(2)若函数f(x)在区间(-1,1)内不单调,求a的取值范围.

在第二小问中,函数f(x)在区间(-1,1)内不单调,这个“不”字,会让很多学生手足无措,思想受阻,从正面来解如下

这种解题方法学生很难想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有点高.学生平时做习惯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的问题,碰到解不单调的题一下子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正难则反,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尝试着从反面来解,先求出f(x)在区间(-1,1)内单调时a的范围,再求其补集.

通过反面我们很容易地解决了此题.而且解题过程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又比如说:判断命题为“若a≠1或b≠2则a+b≠3”的真假.从正面来思考很繁琐也很难讲清楚,但从反面思考,其逆否命题为“若a+b=3则a=1且b=2”很快就可以判断出其真假.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应当经常地渗透.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反思二:教师平时在讲课中,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讲解,除了讲通性通解外,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不仅有利于把知识点讲透,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通性通解和发散性思维是不矛盾的,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学什么或是数学教什么?其实就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要教一块内容就讲一块内容.要将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在保证双基的情况下,适度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也不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吗?

结束语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教学的全过程,潜心分析教学过程中每一道程序的得与失,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制定新的教学策略,进行反复的实践.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会成为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给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标签:;  ;  ;  

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