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兼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始积累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发展史是异化劳动不断扬弃的历史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是劳动”,“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它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37、141、145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将自身当作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才能超越动物式的本能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应是“自由的自觉活动”(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也就是说,“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是肯定了我的个性特点,劳动是我真正、活动的财产”。
然而,人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依靠自然界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劳动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生存需要这种残酷的自然必然性使劳动被贬低为单纯维持人类生存的手段,换言之即劳动的异化。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因为劳动作为手段只是直接与生存需要相联系的,“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或者说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而是一种被迫(为生存所迫)的强制劳动”;其次,既然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也就可能把别人的劳动当作自己的手段,或者自己的劳动被别人当作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是异己、不属于他的东西”(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5-56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劳动应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最后在理想社会中恢复其本来面目——“自由的自觉活动”。那时,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而这只有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不断扬弃才有可能。因此,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的,异化劳动的每一次扬弃都标志着历史的一个划时代阶段的到来。
二、资本原始积累——异化劳动的根本性扬弃
历史向我们表明,在人类发展的漫长阶段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者都没有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换言之,即异化劳动建立在人身这种自然性联系的基础之上。虽然从原始人的协作关系(互为手段的异化劳动关系),到奴隶被奴隶主占有的支配关系,再到农民对地主的附属关系的过程中,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弱化,但这只是异化劳动在人身依附关系范围内的自我扬弃。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人身依附关系才被彻底否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已经是“自由的自觉活动”,它受到了所有权(资本)的支配,具体地说就是劳动和资本(所有权)对立并从属于资本,表现为雇佣劳动——资本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价格。尽管如此,人类劳动还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它打破了建立于人身自然禀赋的社会关系的先天束缚,从而突破了血缘和地缘等自然纽带的狭隘性,为劳动成为“自由的自觉活动”创造了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制度在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因此,从人身依附向对所有权(资本)依赖的转变,使劳动第一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通过暴力手段(圈地运动和血腥立法)积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资本家的前身)以及大量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雇佣工人的前身),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创造更广泛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从劳动者即劳动的角度来审视这段“资本主义前史”,就会发现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使劳动者摆脱了封建制度的隶属关系,成为可以自主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另一方面又使劳动者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相分离,自由到一无所有,并被迫从属于所有权。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而变成流浪者的农村居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05页。), 资本原始积累实现了从劳动的人身依附到劳动对所有权依赖的转变,尽管它“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29页。),但其进步意义却不容抹杀, 即资本原始积累是对异化劳动的根本性扬弃。
三、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
社会主义本来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种理想,如果把这种理想的精华作个简单的概括,可以说就是人的解放,劳动者的解放,劳动的解放。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就是指劳动归个人(劳动者)所有,既不受人身依附关系的支配,也不受所有权的支配,劳动再也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完全体现其本质——“自由的自觉活动”。但是,传统理论却将这话理解成生产资料公有和生活资料私有,从而建立以封闭式的国有制为基础的中央经济,即直接的、指令的计划经济。而在这种体制模式下,劳动者人人都拥有所有权,又人人都不能单独占有生产资料,这实际上是将劳动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从每个劳动者身上抽象出来集中于国家,因此,劳动者并不拥有所有权,而只有“天然就业权”——铁饭碗,也就是说,劳动是由国家直接分配的。这反映了劳动所有权的从属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劳动者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由此可见,传统计划经济并不能实现劳动的真正解放。那么,什么模式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根据资本原始积累的启示,要扬弃人身依附关系,就应使劳动力商品化,使市场对劳动的间接分配取代直接分配;而要扬弃所有权,无非是取消所有权的支配地位,将所有权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价格(工资)转变为劳动者购买所有权、支付所有权价格(产权价格)。这种产权的商品化摒弃了所有权的排他性,财产无论归谁所有都可以为社会所支配和使用,即人们可以凭借其劳动去获得对财产的支配使用权;同时,所有权和劳动力买卖地位的改变,使所有权作为生产的主体支配劳动转变为劳动作为生产的主体支配产权,也就是说所有者经济转变为生产者经济。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和所有权都应该成为商品,因为只有这样,劳动才能从人身依附关系和所有权关系中摆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解放。而这样一个商品化过程与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相似,是社会主义的前史;它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真正解放创造了条件,因而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不等于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把劳动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后,又将其置于所有权的支配之下;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则要求不仅应解除人身依附关系对劳动的束缚,而且应取消所有权对劳动的支配。这正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与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区别,其中,后一种取消才使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如果说资本原始积累是异化劳动的根本性扬弃,那么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则是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
四、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现实意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上所述,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在于实现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其核心内容是劳动力的商品化和产权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谓僵化归根结底就是劳动者受到严重的束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从根本上恢复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地位。基于对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深刻认识,劳动制度和产权制度两大基础性改革无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核心内容,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就业问题和产权改革一直是近年来经济改革的两大旋律,反映在理论研究上就是最被经济学家关注的两大课题,而且笔者认为,这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败的重要标志。
(一)劳动制度改革。改革劳动制度的目标,就是要扬弃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俗称“铁饭碗”的旧体制,促使劳动力商品化,建立开放性、社会化的就业、报酬和社会保障新体制。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1)打破“铁饭碗”, 赋予劳动者自行选择职业(接受招聘和辞职)的权利,赋予企业自行选择劳动者(招聘和辞退)的权利,取消职工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固定工和合同工、临时工之间的身份差别,使他们都同样以自己的劳动进行平等竞争。(2 )建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普通化,加快工资改革,使工资货币化,劳动报酬真正体现劳动贡献。(3 )为使改革能够比较顺利进行,应尽快先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二)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产权制度的目标,就是要扬弃所有权对劳动的支配,促使产权商品化,建立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新体制。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构造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的双层结构,国家或其他所有者只拥有终极所有权,这种“无所作为”的所有权只能索取相应股息或承包利润,而不能直接干预生产;企业则掌握法人所有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2)建立产权市场。 拥有法人所有权的企业均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可以自主购买或出售产权,使产权合理流动。
应该指出的是,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就业结构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封闭式的国有制及其就业制度之外,还有一块本来需要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来扬弃的小农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被“飞跃”,但所谓的“飞跃”不是绕过,而是一种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必须同时对小农经济下的异化劳动进行扬弃,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资本,另一方面要解放农村劳动力。由此就有两种扬弃的协调发展问题,即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应如何磨合,如何建立统一的、城乡开通的劳动力市场,这些都尚待作出更艰巨的探索和努力。
五、并非多余的思考
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了最完备的论述,它是在扬弃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唯物史观的建立铺平了道路。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看成人的本质,以绝对观念作为异化的主体,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而费尔巴哈把头足倒立的黑格尔哲学颠倒过来,把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当作主体,认为神(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历史观来看仍然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则突破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着眼于经济事实的分析,从上层建筑异化现象的分析深入到经济基础,认为异化劳动是诸多异化现象的基础,这无疑包含着唯物史观的因素,从而是超越前人的重大进步。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异化劳动对精神异化和宗教异化的决定作用,则是不全面的。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经济基础)决定意识(上层建筑),意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同样地,精神异化和宗教异化也要反作用于劳动异化,这种作用可能是支配性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异化和宗教异化不能得到扬弃,劳动异化的扬弃就无法实现其真正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考察为什么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顾准曾指出,历史上中国从来不缺少自由劳动者,这些自由劳动者也曾经成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但对照西方国家,却缺乏法权体系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国家的商业本位的根本态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因素(注:参见《顾准文集》之《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笔者认为,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所阐述的宗教世俗化正是宗教异化的扬弃,它为异化劳动的扬弃开辟了道路。而中国政教合一、重农抑商的传统精神却难以撼动,不能不说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看来,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社会思想文化的相应变革乃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较之意识形态的抽象辩驳和推进改革的一般号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扬弃思想文化的异化,才能真正推进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