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命题技术在中国中学入学考试中的得失_中考论文

语文中考命题技术得失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得失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中考已尘埃落定。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线的老师们则会更关注其传达出的新课程背景下考试改革的新思路、新导向。笔者近几年也担任过宜昌市的中考命题工作,所以,对各地的中考试题较为关注,力求使自己能不断学习和提高。当然也会对试题中的一些问题做一点整理和思考。本文想就今年我看到的一些中考试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技术布局

从考试内容看,各地试题都明显表现出依据《课程标准》、关注三维目标的特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均有涉及,体现出考查的全面性;从考试形式上看,以闭卷考试为主,宜昌的开卷考试仍在坚持探索。

从题型来看,填空题、问答题仍是主流,选择题、判断题日渐淡化,图文题、探究题方兴未艾。

从试卷结构来看,大部分地区仍是“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但“识字与写字”“综合探究”“附加”等板块也渐渐明朗。

从试题长度来看,阅读量、书写量仍居高不下,难度系数偏选拔而轻水平。试题的美观度、可亲度还有待加强。

二、技术要素例析

1.“识字与写字”的考查立意较浅。

《课程标准》将“识字与写字”作为与“阅读”等并列的目标提出来,以显示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的目标概括起来包括三方面:(1)独立识字,强调借助工具书增加识字量。(2)独立写字,强调熟练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3)认识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对于这三方面的目标,目前各地中考试题中反映出来的状态是:更多关注了前二项而弱化了后一项。

常规的、常见的考查的方式多为两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考查重点落在识字上,突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识字能力。

例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填在文后方格内……

(2)书(抄)写汉字。考查重点落在写字上,有些地区还强调评价试题的整体书写质量。

例2:(浙江绍兴)写作(65分,其中5分为书写分)

例3:(浙江湖州)注意:本卷含书面分3分。

例1这样的常规考查虽然涉及识字与写字,但形式较单一。例2、例3为全卷的书写质量赋分,照应了课标提出的“熟练地书写”的要求。当然,也还有一部分地区的试题中并没有为识字写字专门设题,而是着眼于辨析字音字义或错别字的考查,融入“积累与运用”板块。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宁夏、宜昌、昆明等地的试题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例4:(湖北宜昌)①请将下边扇面上的两句话正确抄写在答卷的书写格子里。(4分)(书写工整2分,繁体简写、句序正确各1分)

②从书体上来看,以上扇面属于()体。请写出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书法家的名字:()(2分)(每空1分)

独立设题并赋6分在识字与写字上,可见命题人对此项能力的关注。更可贵的是设题内容涉及书法欣赏及文化常识,这体现出在考查能力的同时还关注《课程标准》提出的另一重点:体会汉字的优美。应该说是将对能力考查与提高素养相结合,是对课标更深刻的挖掘。同时,它与教材(人教版)上丰富的书法常识与文化的介绍相呼应,针对性强,增强了考试评价的全面性。当然,是不是一定要像第②小题那样,用了解书体名称这样知识性的考查来设题,是可以讨论的。

例5:(昆明市)综合性学习(共6分)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内涵丰富、结构独特,鲁迅称赞它:“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现在请你参加“感受汉字魅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二:赏书法 中国的书法是纸上的形体艺术,它传递着汉字的神韵,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请从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中任选一幅作品赏析。(书法作品略)

例6:(宁夏)有人说“美”就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试比较下面两幅字,然后结合字的风格和诗文的内容作出简要说明。

这些试题中都出现了以汉字书法欣赏为素材的考题,或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或以赏析表述的形式,都直接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美的欣赏能力,也是很令人赞赏的导向。它昭示着:识字写字绝不仅是知识性、技巧性的问题,它也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如安徽)允许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自由使用字词典,这一举措也令人赞赏,有利于考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当然,如果能设计一些真正通过使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题目,会更让人期待。

2.古诗文考查难度偏大。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考查要求很明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简单点说就是两方面:记诵积累,理解大意。但很显然,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词法句法都会有所涉及,特别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绝不是只停留在“大意”上,所以,在中考试题中如何考,考到怎样的程度,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再加上高中学段对文言文学习的较高要求,使得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方式和题量,各地都有不同的表现。总体来说,难度还是远远超过了课标的表述。

(1)在课外语段的选材上,有些不符合“浅易”二字。

目前中考试题中,大多数文言文阅读的选段还是以课内学过的为主。而正是因为选择的是学生读过、老师讲过的课内语段,所以命题人往往会犯难。直接考理解大意的题会太简单,挖掘一些较难的考点,又必然会涉及一些词法句法的知识,这又会“超标”。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会适当选一些课外语段来命题。

选择课外语段,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握“浅易文言文”的标准。何为“浅易”?这大概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吧。笔者认为“浅易”的选文应该符合这样一些特点:一是篇幅不宜长,百十来字即可,可以消除考场上学生的畏惧心理;二是选材上与课内学过的文章有相近处,方便学生在读法上借鉴;三是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若有没学过的一定要加注释,且注释的词句不宜超过5个,有利于学生能整体把握选段的主要内容;四是少选议论说理类的文段,古人在这类文章上的譬喻类比较多,初中生往往很难独立把握。

例1:(浙江金华)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例2:(广西南宁)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子?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选自《吕氏春秋》)

这两段选文应该是符合“浅易”标准的。小片段、有故事性、学生熟悉出处、需注释处较少,一些关键的句子,比如“何以车为”“不亦信乎”等,在学过的课文里都有接触。而且隐含的考点要素较多,易设题。学生能准确把握大意,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⑧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这段文字近300字(这还不是最多的),注释达10条,且蒙前省的语词较多,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外文段显然已经不能叫“浅易”了。

(2)题量赋分上,各地不一。

大多数地区还是将文言文部分单独设题,但题量赋分比重不一。有些地方文言阅读比重过大。以成都卷为例,古诗文选材超过700字,设13题(不含小题数),在赋分超过也30分,与现代文阅读比重等同,这无论是从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教材比重还是课标要求来看,其赋分比重还是大了些。而有些地方则并没有完整的文言语段阅读。比如宁夏卷,全部是针对课文的某些词句的理解或课文的特色而设题的,设6题14分。

湖北宜昌则是通过选读四篇现代的有关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的文章,将古诗文的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完全融合,呈现别具一格的随现代文考查的面貌。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对文言文阅读来说分量略显不足。

(3)设题难度上,仍有受高考影响,超出初中学生实际水平的倾向。

一是在古诗的考查上,出现一些要求较高的鉴赏题。

例:(南京)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2)后两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提供的答案是: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初中生古诗词学习以理解感受为主,高中以审美鉴赏为主。所以,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即或是欣赏用得较好的词,也大多应该选择意义明确丰富,形象感强一些的词,但赏析“若”字显然比较难了。

二是在古文的考查上,出现一些要求掌握词法句法的题。

例:下面是欧阳修《泷冈阡表》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选文略)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这道题看起来是断句题,实则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而其中,了解“宾客”一词是名词动用显得很关键,否则难以准确断句。这类题显然与课标“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要求相悖。

3.试卷容量过大仍是目前各地中考试题的一个通病。

一般说来,语文中考试题量不宜过大,总题量应控制在25小题左右,超过28小题以上就偏多了。而试卷的阅读总量(包括选文材料、题干、注释、图表等各类信息)不应超过6000字,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审题、思考、表达的时间,特别是要给学生作文留有足够的时间。

例1:(成都)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例2:(遵义)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这是两个不一样的例子。从数据统计上我们发现,成都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卷面字数达8041个字,自然题数为33,计分小题数为47,学生的书写量超过1000字;而遵义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卷面字数为3567个,自然题数24,计分小题数49,学生书写量在1000字左右。

其实,各地中考试题阅读总量超过6000字还是很多。以宜昌为例,在规定的时间内(150分钟)学生需要完成2篇作文(字数要求在1000字左右),还要阅读超过6000字的材料。显然压力较大,答题时间会仓促一些。

标签:;  

论命题技术在中国中学入学考试中的得失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