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的春、秋、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作家表现在文学中的精神气质与大自然某一季节的精神气质有一种神似性。有人如同清明的春天,有人则似炽烈的夏天,有人好比萧瑟之秋,有人则像严峻之冬。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独有的特征和不可取代性,四季交替轮回才显出大自然的丰富和美丽。
我在考察陕西作家中,发现了春、秋和冬。没有发现夏。
陕西文学没有夏季。夏天的特征,是既有灼人的烈焰,也有明澈的清光。其文化精神,是满含赤子的热情,烈焰般燃烧的激情,又有清明的心态。夏天有对极致的发挥,但没有畸形变态的东西。陕西作家目前似乎还没有人具备这种精神。
路遥:生命之春
路遥是陕西文学春之代表。春天的特征,一是冬之余寒未尽,春寒料峭,甚至还有三月雪;一是大地逐渐萌出绿色,尔后绿遍天涯。绿色是希望的象征,有了希望,也就有了生机勃勃的向上精神。路遥的艺术世界就满蕴着这种春天气息。他的代表作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都是路遥的青春之作。《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则是《人生》的展开部。
路遥说他的《平凡的世界》是告别青春之作。他赶在四十岁以前写完了这部长达一百万字的三部曲。该作在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之后,路遥以四十二岁英年猝然离世,倒在了青春门槛之外。
1997年的冬天,我又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部如今几乎已被文学界不大提起的作品,感受最强烈的,仍然是它的青春气息。也许是在枯寒的冬天阅读的缘故,我对作品中弥散的春天气息感受得愈发强烈。
《平凡的世界》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它有冷硬如铁的现实,更有如春天般亮暖和温柔的诗意理想。它写了现实社会的冷峻无情,也写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美丽和生活的温暖。这是一部属于春天的作品,是北方的春天,不是那种“江南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一派明媚景象的南方的春天。北方的春天挟风带雨,常常风沙弥漫,还常有倒春寒,有比冬天似乎更冷的春雪。寒冷的冬之余威迟迟不肯退出,但在冰冻的土层底下却涌动着勃勃的春之生机;春天也并不都是风和日丽,风雨送春归,就是在风吹雨打之中,到处萌发出了春的希望。《平凡的世界》写现实的严酷令人震悚。孙少平的饥饿,孙少安的艰难,双水村人的贫苦,以及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思想的禁锢,文化的贫乏与人的精神的贫困,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描写。然而正是在经历苦难的受难之中,人才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人性的美之花才得以怒放。路遥写劳动之苦,苦得令人无法忍受,但他却对劳动充满了宗教般的敬意,他笔底下的劳动常常是普通人在忘乎生活根本之时得以正视现实并净化灵魂的炼狱,也是孙少平们在心底滴血的痛苦之时治愈伤口的苦口良药。劳动在《平凡的世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差不多就是宗教徒的礼拜仪式。路遥对劳动是深情赞颂的。还有爱情。爱情是青春的象征,也是给受苦受难中的普通人的一种最丰厚最美好的奖赏。路遥将平凡世界中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写得如诗如画,如歌如泣,感人至深。在现实的土地上劳动,在爱情的煎熬与向往中憧憬,不寄希望于虚妄,也不祈求神赐,这正是普通人的生活,它真实而富有诗意。
与春天的气息相对应,《平凡的世界》思想感情也是青年人的,它不给颓丧和消极以地位,不欣赏病态,而是赞扬百折不挠的追求和奋斗精神,赞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了爱,也充满了希望。正是这种春天般的明亮和温暖,给人鼓舞,使人在经受苦难中仍然觉得人生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人是在希望中走向远方的。
贾平凹:绝望之秋
这是秋天,还是晚秋,绝望之秋。我说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废都》可以说是贾平凹迄今为至最好的小说,比较贾平凹的其他小说,它有深刻的生命体验,艺术上也相当成熟,是贾平凹的代表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消极,有颓废,有玩世不恭,但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像《废都》这样绝望。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绝望。庄之蝶虽然活着,但他的灵魂却是死灭的,灰败,绝望。
写《废都》的时候,贾平凹已经步入了人生之中年。这是一个历经挫败而灰心失望以至绝望的年龄,是灰色之秋。贾平凹也有过春天的心情,那是写《满月儿》的时候,是他创作的早期。尽管那时贾平凹已经成名,因此而成名,但那春之心态并不是贾平凹这个作家的代表性心态,那时的作品也不是贾平凹成熟的和最好的作品,从《满月儿》中的清纯活泼的满月儿到《废都》中的俗艳虚浮的唐宛儿,贾平凹对女性的认识和态度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文学气质和精神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种从春天到秋天的变化。秋天才是贾平凹的代表性心态。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死神的收获期。成熟的,是贾平凹的小说表现才能,而死亡的,则是贾平凹的心灵。
秋天是悲伤的,古人云: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也说,秋天“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废都》是一部伤心、伤感之作,一如萧瑟的秋天,其气凛冽,砭人肌骨。
秋天也是淡泊的。贾平凹的作品中,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或浓或淡地隐现着一种淡泊的精神。贾平凹从一开始,从春天开始,就带着这种淡泊。这种秋天的气息一直伴随着他。
陈忠实:冷峻之冬
经历了春之希望和秋之绝望,生命进入了冬季。这是一个冷峻的季节。生命经过了沉淀和淘洗,该沉的沉落下去了,该去的漂浮走了,留下的则是生命的中流砥柱。人经过理想化的希望和理想破灭后的绝望之后,将会以一种理性精神看待人生,信仰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产生。
冬天首先是肃杀的。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这是中国人关于冬天的文化心理。
读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我感到最深刻的,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就是冬之精神: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陈忠实写作这部作品的时间,是他的四十六岁至五十岁。这是已过不惑而近知天命的年龄。由于陈忠实长期生活在农村,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对生活体验和感受早已深刻至极,因而他的心理年龄应该比其自然年龄要年长。他在《白鹿原》中表现出的年龄及精神气质,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老人。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的生命体验和人格精神。
长安城及环绕长安城的关中大地,从秦汉以至于唐,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之地。唐以降,关中衰落了。但那种已然形成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却散落在了民间,并深深地植入这块土地,水乳交融,积淀为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极为推崇的人格精神。
万花纷谢,大地一片茫茫。但却有松、竹、梅迎霜傲雪。《白鹿原》中的朱先生、白嘉轩、鹿三就是这岁寒三友。这是《白鹿原》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朱先生是梅,他芬芳的精神远播,白嘉轩是松,他实践着朱先生的精神,人格伟岸不屈,鹿三是竹,有节操。黑娃等人其实是迷途的羔羊,他们最后“学为好人”,其实是向这“岁寒三友”精神的回归。
田小娥在挣扎中毁灭了,白孝文则走向了背叛之路。冬天总要毁弃一些东西,这正是冬天的严峻之处。
标签:文学论文; 贾平凹论文; 文化论文; 平凡的世界论文; 艺术论文; 人生论文; 读书论文; 废都论文; 路遥论文; 陈忠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