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图书馆学的位置及其发展
我国有着近三千年漫长的图书馆事业史,这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但是,尽管目录学、校仇学、版本学等相关学科长时间发展,而图书馆学做为学科的建立则迟至近代,这是十分特殊的。我认为它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的图书馆内涵简单,形不成做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校仇、版本学是以“书”为对象,目录学是以“书”与“目”为对象,研究内容则十分广阔。传统的图书馆有的仅进行图书分类,有的甚至不分类,而“分类”传统上又做为目录学研究的对象。
现代图书馆学产生以后,它又有着特殊的地位。无异,图书馆学与教育学、经济学等是同等的一级学科,因为它不隶属于任何上一级学科,也不是另一学科的分支,然而更不是任何一学科的派生。
图书馆学在发展中产生了分支学科,如图书分类学,它不是图书学、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实质上是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
图书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但它又不能成为其它学科的基础——基本因素。如植物学是农学、药物学、食品学等学科的基础,图书馆学并不能如此。
做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在我国是最小的行业之一,以青岛市来看,全市仅有各类图书馆四百余座,专业图书馆工作者仅有600多人,占全市680万人口的千分之一,仅多于博物馆事业。
与上述情况对照,会发现图书馆学却占有学术界一席较为重要的位置。早在二、三十年代,已经有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刊物,高等学校开设了系科。
事业、学术与人是分不开的,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教育部长,鲁迅分管图书馆工作,一批学者诸如李大钊、梁实秋、王重民、徐志摩……出长图书馆,都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图书馆学的学术地位产生巨大影响。
解放初期,以苏联为师,图书馆的学科研究仅局限于对苏联图书馆学的引进,在政治运动中以批判西方与我国原来的图书馆学为内容,使图书馆学处于徘徊状态、低速发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图书馆存在与否未定,何谈图书馆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学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15年来,虽时快时慢,回首看仍有一个很大发展。
从数量上看,近5年来,每年有20种以上的专著出版,全国已有 64种图书馆学刊物,每年发表上万篇论文和文章,每年举办几十次学术会议,宣读或散发数千篇论文。有的省(市、自治区)仅有专业图书馆工作者几百人,而有两份图书馆学刊物,据报道在全国仅次于文学类刊物而名列第二。
从内容上看,已对传统图书馆学有了较大的突破。在学习、借鉴国际图书馆学的同时,本着百家争鸣精神,新学说、新方法不断涌现,呈现了空前的繁荣。
传统图书馆学为数不多的专著中,几乎全从文化教育角度来阐述图书馆学。近10年来已把信息、知识、文献与图书馆内在联系作为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内容。我国图书馆学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从传统图书馆学向信息化图书馆学进展是一个很大的跨越,找回了失去的二十年时间。
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呈现百家争鸣、流派分呈的局面,如有人称其为“知识学派”、“文献信息学派”、“知识交流学派”……。大大改变了几十年的一家独尊的局面。
图书馆学派生繁衍,分化重组,出现了被称为“前沿学科群”的发展,在理论上纸上谈兵五十年的主题词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实,检索语言从主题词法派生,形成一整套理论与实践,使图书馆学这门一直孤独生存的学科一下子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虽然,有人认为主题法与检索语言是图书馆学相关学科,无可否认它酝酿于图书馆学几十年,只是近些年来才明确提出,并形成系列的。
目前,许多学科、已经或准备引进主题法和检索语言,这是现代图书馆学诞生以来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一项成果。
把藏书建设发展为文献资源建设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学的一项突破。不仅是名词的变化,而从观念意识到实践都是一个发展;同时,图书馆学也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了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古代,从图书馆(藏书楼)派生出的目录、校仇、版本诸学大兴,图书馆学这个母体反而湮灭;目前,恰恰相反,图书馆学派生出了检索语言、主题标引、文献资源与利用等分支学科,他们丰富了图书馆学,发展了图书馆学。
2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
图书馆学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深层次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图书馆工作社会位置不高,图书馆学在学术界影响势微。
近些年来,许多部门就青年人心目中向往的职业作过多次调查,图书馆工作从未进入前10项,甚至前30项。
有人在100名大学文科学生和100名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干部做了一项调查,写出了图书馆界最有权威的20名专家、学者。结果,,知道王重民的有4人,知道刘国钧、郑如斯、张琪玉、刘湘生等各有2人,其它15人,在被调查中一无所知。虽然是文科大学生和干部,他们对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大多知道,面对图书馆内部的权威却无所知,说明图书馆学的学术地位及影响仍很低。
我查阅了1991—1993年有权威性的《新华文摘》,其中全文收入的图书馆学论文仅一篇,收入“论点摘要”的有三篇,收入“篇目索引”的三篇。三年来,图书馆学虽发表几十种专著,几千篇论文,而在全国受到关注的仅此而已。反映我国优秀著作的全国“金钥匙”图书奖已评选七届,但没有一种图书馆学著作获奖。这说明了图书馆学论著对学术界和社会影响低,论文水平低,我们对此应清醒地有所认识。
每个省(市、自治区)有一种全省性的社会科学综合学术刊物,检阅其中10种刊物,仅有一篇图书馆学论文,这说明图书馆学论文与兄弟学科论文相比水平尚低,难以见刊。
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多数“论文”水平低下,难以说是“论文”, 许多是据一些教材改写而成,毫无个人创见。从1993年的期刊与1983年的期刊相比,有些关于地区协作、地方文献、馆藏特色等的“论文”几乎是原地踏步,十年间没有什么变化,而各刊物仍在一载再载。
(2)许多论文作者阅读涉猎范围较窄, 未能发现自己的观点早已被他人提过,因而造成重复劳动或“自说自话”。甚至有些已被公认的观点,仍当做新见解、新方法提出来,洋洋数千言,而实是昨日黄花。
(3)对世界学术发达国家不加辨别地引进论述, 许多“学者”对这些学术理论自己并没有真正熟悉,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却大加论述自认为领先于图书馆学新发展。
如广泛论述、广泛征引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等说,已证明是不确切的说法。文献信息量虽与日俱增,但核心文献或称为有效文献数量不大,因而不会淹没在知识或信息海洋中。又如纸型图书将被电子图书取代的论述也一度广泛刊载,事实证明,电子图书将迅速发展,纸型图书(报刊)可能有所减少,但不会被取代。在一个时期,持这种观点被讥笑为“落后”。这说明,我们一些图书馆学论著者对问题研究不深入,而又自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真理。因此也被其它学科学者认为图书馆学见识短浅,学无深功。
(4)极少数学者学风不正,不是认真地深入研究理论与方法, 而是“空对空”的把语言文字谈得“玄而又玄”,以使别人看不懂为“高”,滥用现代最新的科学术语,实际上言之无物,只是名词、语汇上的堆砌。
在认识到图书馆学的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其不足。
我国长时期只有两所高校设有图书馆学系具有高等水平的专业学者全国无几,现虽已有数十所高校创办过图书馆学专业,最近却又纷纷改为“信息管理类”专业,而实际上不专门培养图书馆学人才。而教师多数为近10年来培养起来的新生人才。在学术研究上还需一段时间;而图书馆学的深入研究与其它一些相关学科乃至技术学科密切相关。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学研究者学术知识偏窄,没有深厚广泛的其它学科水平,因而局限了图书馆学的研究深度。
图书馆学刊物之众多,也使一些低水平的论文充斥,为职称评定而发表论文等,其结果也有些难以具有实际水平。
3 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应用
任何学术理论都是为了应用科学的基础和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分三部分。一为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研究先行于工作实践,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促进工作发展。二为与工作实践同步进行,随时把工作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反转过来提高实践。三是在一定实践工作之后从理论上对实践进行总结,知其足与不足。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工作也应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成果,但是,无论在带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方面,在提高图书馆工作方面,在吸收教训、提高成绩方面,图书馆学的理论发生的作用很低,亦即大部分理论未能指导实践,或者说往往理论脱离实践。
在我国,理论脱离实践并不局限于图书馆事业,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如我国每年有大批申报的“专利”被批准,但能付诸实行的比例很低,党和政府一再强调理论要指导实践,理论要与实践结合。
图书馆学与实际的距离在许多方面十分明显。当打开一些学术论著以后再回到图书馆工作中,往往觉得不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似在两个世界,可见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实践之间有一个不小的间隔,如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图书馆现代化、主要是图书馆技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多方论述了其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目前在一些小的百货店,只有几个人工作的储蓄所已广泛使用计算机,而在图书馆事业中,就连地市一级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的也不多,县级图书馆更是凤毛鳞角。
理论与实践脱节有几方面原因:
①图书馆学研究自身的因素。
学术理论的主要功能如上述是预测未来,指导实践,总结过去。在预测事业发展,图书馆学研究还缺乏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图书馆学应通过图书馆和社会现象的各种联系准确捕捉实际性问题,取决于对现象分析的深度。目前许多学术研究堕入空泛的理论或经验化倾向。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对实际无补,因而对实践没起作用,也无法起作用。
②决策者的问题
决策者必需科学地认识和鉴定图书馆学理论的价值,并以此为根据作出行动决策。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是由理论研究者来承担,但实际的设计是决策部门选择、裁定。
客观上是党中央、中宣部,具体落实到文化部、国家教委等职能领导。
目前,决策者对众多的学术论著或者不看,或者没有吸收。而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又往往放任研究者任意阐述,缺乏争鸣中取得共识。如学术界喊了多年的图书馆是“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图书馆是以文献信息的收集、序化、传递为中心”、“组织地区协作”等重大问题,仍然只停留在学术界而决策者无动于衷。图书馆事业只是“小文化”范围内的事业,国家以大量资金新建信息系统而图书馆的大量文献信息闲置,各系统图书馆分散重复……。
要做到使决策者重视,图书馆学研究应在“争鸣”中取得某些“共识”。研究中要重视中国的“国情”,不能全盘照搬西方,那些于实际无补的空谈,决策者更不会也不应该采纳。
③图书馆自身的问题
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者包括高等学校教学人员,也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是许多大中等图书馆的领导——馆长,他们在一个馆是决策者,可是也往往自己论述而自己不去实践,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必须为图书馆工作部门采用、吸收和消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理论为实践的指导作用。正常规律是图书馆学理论产生以后,经决策者检验,然后进行推广,这是一个运动过程。经过检验的理论再从总结中提高,上升为新的理论。
当前,许多理论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贯彻在工作中,有些是因“经费”限制,如“计算机化”喊了几十年,仍难以实现。主题法在图书馆的应用,不利用计算机,人工是无法进行的;文献缩微化甚至电子光盘,也首先涉及经费;第二,取决于人员素质,如检索语言用于文献,需一批人才,许多图书馆还缺少层次高的人才,尤其是既有图书馆学知识,又有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具有学科知识,外语知识的人才,现实是引进人才,而大量流失人才;第三是传统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机制原因,宁愿因循守旧不愿创新改革。
因此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水平,产生具有权威性多数人承认的成果,其次做好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使理论应用于实践。
图书馆学的研究与应用还任重道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见到每年有几千篇论文,五颜六色的名词而与实践脱轨,图书馆学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