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新探———个兼含教育储蓄的新型养老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养老保险论文,农村论文,社会论文,个兼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有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至今尚无一个较为科学可行的统一模式。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贵州农民收入支出渠道为分析对象,提出了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是将(农民)子女教育和农民养老联系起来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农民为其子女进行教育储蓄——子女上大学后以储蓄为担保贷款完成学业——教育储蓄转换为(父母的)养老金。
一、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设计的社会经济背景
1.农民收入低,保费缴纳难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难的瓶颈。
农民收入分配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大块:生活消费支出、生产经营支出和子女教育费用支出,以贵州为例(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慢,生活消费支出、生产经营支出和子女教育费用支出之和大于收入,这就使得农民存在收不抵支的现象,根本无剩余的“闲钱”缴纳保费,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又以食物消费为主,这从表一中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在2001年以前,恩格尔系数皆高于60%,在国际标准中属于绝对贫困阶段,2002年达到58.14%,跨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阶段(恩格尔系数的国际标准为:60%以上为绝对贫困阶段;50~59%为解决温饱问题阶段;40~49%为小康阶段;30~39%为富裕阶段)。生产经营支出在三项中属最小的一项,但它却是农业再生产的保证,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要求。而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是三项支出中现金需求最大的一项,因为生活费用支出可以用自身生产的粮食作物替代大部分,从而使现金支出需求减少,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则无法用其他实物代替。
表一
1996年到2002年贵州省农村人均收入分配情况
(单位:元)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03)》
*此数据为笔者的实地调查统计。
2.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扩大
近年来,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贵州省1980年、1990年、2000年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7.66%、15.19%、13.6%,预计2010年、2020年的增长率为9.81%、7.21%。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必然导致老龄化的加剧和老年抚养比的扩大,2002年统计得出贵州农村老年抚养比为9,84%,65岁以上人口为总人口的6.08%,农村有65岁以上人口的家庭户数占总户数的18.97%,并且农村普遍出现了4-2-2(或1)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将出现8-2-2(或1)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平均每位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加重,2000年、2001年、2002年贵州省农村每位劳动力赡养人口为1.63、1.61、1.63,符合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特征。
二、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设计的假设前提
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新型的模式设计,没有研究前例,所以是建立在一些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的。
1.农民生命周期与子女受教育周期假设
由于笔者设计的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教育储蓄转换为养老金的新型模式,所以必须将农民生命周期与子女受教育周期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量变相容性。
农民身份的定义是出生于农村、在年龄达到18岁以后没有进行户口迁移转变为城镇居民,而是进行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从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期和享受期划分,可以将农民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20岁为成长期,并完成农民身份定位;20~60岁为缴费期,完成保费缴纳义务;60~70岁为享受期(据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平均寿命为71.40岁,以此为依据计算平均生命周期)。而从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的角度来划分则应分为这么几个阶段:1~20岁为成长期;20~25岁为婚配生育期;25~45岁为教育储蓄期;45~50岁为教育储蓄担保贷款期;50~60岁为保费缴纳期;60岁以上为享受期;共分为六个阶段。
农民子女受教育周期假设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6岁为幼儿成长期;6~12岁为小学教育期;12~15岁为初中教育期;15~18岁为高中教育期;18~22岁为大学教育期;共分为五个阶段,最后阶段的时间可能有所变动,这里只作一个常规性的假设。
2.教育储蓄年限与养老缴费年限假设
教育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子女上大学的高额费用提供担保助学贷款,并不直接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支出,最终还要转换为其父母的养老金,那么教育储蓄年限应为子女出生到大学毕业,按我国教育机制和上述教育周期假设,可以将其年限定为20~22年。教育储蓄也不一定要子女出生后开始,也可以是农民婚配一年后开始储蓄。
养老缴费年限则是教育储蓄转换为养老金后(也即子女大学毕业后)继续缴纳保费的年限。其设计标准可以定为养老保险总缴费年限(一般为35年)减去教育储蓄年限,如教育储蓄为22年,则养老缴费年限为35年-22年=13年。
3.教育储蓄与养老缴费假设
教育储蓄的计算可以设计为月定期定额储蓄或年定期定额储蓄,也可以视具体情况设计为其他形式,如季定期定额储蓄。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具体分析农民的缴费能力。笔者假定有以下两种形式:月定期定额为30-50元/月×人,年定期定额为360-600元/月×人,持续期22年。这只是一种定量假设,养老缴费储蓄转换为养老金后,其缴纳标准可以和教育储蓄保持同一水平,采用一种方式计算,只是账户性质的转变,那么实际上就是前面的教育储蓄标准不变,持续期增加13年。农民在进行教育储蓄养老保险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支付能力选择一个合适的储蓄(或缴费)标准,在持续期内银行或政府负责使农民的储蓄存款保值增值。这样,35年后将形成一笔数目较大的养老金存款,用于农民的养老支出。
4.教育储蓄转换为养老金假设
进行教育储蓄的好处是,它可以为农民子女上大学提供贷款担保,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还贷意识差,以教育储蓄为担保,由于是其父母未来的养老金,农村子女应会在意识上把还贷视为必须,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同时,教育储蓄是以子女的教育为载体的形式,也是农民支出组成部分,只是从时间上加以平均化后的积累,农民也较为乐意接受,加上储蓄转换为养老金后,保费缴纳年限相对要短,农民也有能力承担。
教育储蓄转换为养老金的时间可以定为子女在大学毕业偿还贷款后,将账户转为养老金,也就是说教育储蓄担保贷款是子女上大学后,担保期为到大学毕业偿还贷款为止。同时,农民子女在贷款中,国家要以贴息形式加以支持,银行也应考虑利息优惠。而农村子女在中小学的费用国家应予以减免或者全免、以助农民按期进行教育储蓄。
5.领取条件及支付标准假设
领取条件可以按死亡率或平均余寿来计算,在国内养老保险领取条件一般定为女性60岁,男性65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69.55岁。那么农村养老保险的领取条件就可以定为60岁,其平均余寿为10年,享受期也平均为10年。支付标准则按储蓄和养老缴费的累计总额,再考虑平均余寿和享受年限加以计算。由于农民选择的储蓄(或缴费)标准不同,累积总额就不同,支付标准也有所区别,但储蓄(或缴费)标准是以能满足基本养老为基础设计的,它能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需要。
6.缴费能力假设
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核心制约因素是缴费问题,这也是贵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提出也是基于这一因素的,所以必须对农民的缴费能力进行分析(见表二)。
在教育储蓄和养老缴费假设中,笔者提出了两种缴费形式,即月定期定额在30-50元/月×人,年定期定额360-600元/年×人(这只是一般缴费水平,标准较低),而从表二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人均总收入支出节余和现金收入支出节余都达不到上述缴费假设水平,缴费能力不足是贵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如果进行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对子女教育费用支出也就间接成为“节余”部分,将表一中的‘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和表二中的‘现金节余’相加,就得到从1996年到2002年的一组新数据,分别为:449.69,468.71,457.37,589.26,644.34,745.65,884.53。由此组数据可以看出,实行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农民的缴费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缴费能力也完全能承担上述缴费标准。
三、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学意义
1.解除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负担
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瓶颈因素是缴费问题,缴费难是因为农民收入低、支出大。农民现金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子女上学,以贵州省的教育情况来看,一位农民要培养一名大学生大约要花费4万元左右,其中大学阶段大约为3万元(以省内高校为准)。而一位农民的现金收入大约为1500元/年,以20年计算大约为3万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一位普通农民20年的现金收入基本上只够供养一名大学生,甚至有时显得不足。这样使得农民根本就没有“闲钱”缴纳养老保险费。实行教育储蓄方式,同时,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如减免农村子女中小学学费,切实减少农民在子女中小学阶段的现金支出,使农民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教育储蓄,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负担。
表二 1996年至2002年贵州省农村人均收入支出情况
(单位:元)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02)(2003)》2.代际关联的社会学意义
教育储蓄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储蓄和养老金的转换,这涉及两代人的利益。从农民来讲,教育储蓄是为了子女学业而设计的储蓄方式,而且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存款,同时又有国家政策扶持等,农民一般较为乐意接受。农民子女进入大学后,以教育储蓄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可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又不形成对家庭的负担。而子女知道教育储蓄要转换为父母的养老金,从社会道德和信用上都乐于接受。教育储蓄的养老方式将两代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增强了代际流动,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3.社会机构互动效应
教育储蓄养老保险涉及政府、银行、教育等多个部门,首先,教育储蓄有利于国家普九、普高政策的实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利好模式。其二是银行助学贷款风险得到降低,银行的助学贷款以教育储蓄为担保,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信用意识,还贷率自然提高。其三是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子女上学难的主要问题是费用问题,教育储蓄担保贷款从基本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从而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这种社会机构的互动效益也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整合进程,它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流动速度。
4.与其它模式比较的制度优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国内理论研究中得出的许多模式都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如家庭养老随着老龄化趋势和子女平均养老负担的加重而显得功能退化,自己养老则随农民生命周期的衰竭而失去自保功能,土地养老则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大、收益少、投资回报低的现状而很难转让土地使用权收取租金,集体养老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甚至停滞而不具备保障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都只是单方面的,都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教育储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理论上可以避免这些模式存在的缺陷。教育储蓄转换为养老金一方面形成自我保障形式,缴费也由储蓄形成,另一方面是农民的子女教育支出变化转换为养老金,这也为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