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效率:提高古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初步研究_文学论文

兴趣与效率——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率论文,文言文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兴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项令人沮丧的调查

调查形式:书面问卷。调查对象及人数:龙游中学高二年级理科学生共300人。有效卷287份。调查时间:1995年9月。

问卷内容及结果统计:

(一)高中各学科中你对哪门功课最感兴趣?学科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人数

49

72

58

55

53所占百分比 17.07% 25.08% 20.20% 19.16% 18.46%

(二)语文课本中哪种文体你最不感兴趣?

(三)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项选择)原因

内容枯燥 课文难懂 无实用价值 教学乏味人次

126

134

81

152所占百分比 43.90%

46.68%

28.22%

52.96%

(四)调查分析

上述统计数字显示,对语文最感兴趣的人最少(只占17.07%)。在语文各体裁中最不感兴趣的是文言文(占32.05%),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乏味(占52.96%)。

看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从提高兴趣和强化注意入手设计导语。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等。导语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设计导语必须掌握如下几个原则:1.调动兴趣原则。2.紧密结合课文原则。3.短小精悍原则。4.形式多样原则。比如教学《石钟山记》,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北宋有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本书叫做《字说》,他认为,每一个字都可以从字形上得到该字的含义。有一次,北宋另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见到了王安石,就打趣道:“荆公先生,我名字中的‘坡’字该如何理解?”王安石笑答道:“坡者,土之皮也。”苏东坡又问:“那么‘滑’字呢?该不会是水之骨吧?”王安石无言以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都从表面上去理解。想一想我们今天要学的《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是否也可从字面上去理解呢?

这一导语的设计不仅生动有趣,故事性强,而且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对理解课文的主题也有帮助。

但是导语的设计也必须防止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因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地大谈奇闻异事,使学生的兴奋点只停留在导语上,从而冲淡课文教学内容。那只能是“误导”。

二、换个方法介绍作家及作品。

文言文教学中,介绍作家作品这块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教师在处理这块内容时,往往缺少灵活性,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果我们换个方法介绍作家作品,则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变单个介绍为专题介绍

以往我们在介绍作家作品时往往是上哪课介绍哪个,或者是仅仅让学生看一下课文注解。这样做可不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但从培养学习的兴趣,拓开学生的视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并不科学。我们只要留意一下高中各单元的文言文的编排便可发现,同一单元的文言文有很多共同之处,就是作家也存在许多共同特性。那么我们何不分成一个个专题,作比较系统的介绍呢?比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单元时,我就讲了两个专题《中国史学两“司马”》、《从〈左传〉到〈资治通鉴〉》。在学宋词单元时,我讲了《宋词两大派》这个专题。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并使之系统化、专题化,学生容易掌握,效果较好。又由于在介绍时补充了比较多的课外知识,学生听起来也觉得兴趣很浓,收益不小。

(二)变课前介绍为课中介绍

介绍作家作品并非一定要在课前介绍,只要你深入钻研教材,在适当的时候插进介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并没有一开口就介绍孔子的思想、政治观点,而是在讲到“求,无乃尔是过与!”时插进去介绍的。当时我是这样问学生的:“季氏要伐颛臾,错在季氏,而孔子为什么说这是冉有、季路的错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凭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还找不到答案,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当学生们都了解了冉有、季路的双重身份(既是季氏的家臣,又是孔子的学生)后,我不失时机地插进去介绍孔子的政治思想观点及其平生的所作所为,这样可以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二获得了关于孔子的有关知识,三产生了学习课文浓厚的兴趣。

(三)变老师介绍为学生介绍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增浓,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介绍作家作品,具体做法是这样:在上该单元前的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这个单元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的材料,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然后在学该单元的前三天布置几个题目,让学生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某个专题。比如在学习诸子散文这个单元时,我布置了这么几个题目:《诸子四大家——儒、道、墨、法》、《孟子的说话技巧》、《浅谈儒家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让学生写在“文史随笔”上。(我的学生都有两个随笔本,一个是训练写作能力的“作文随笔”,一个是积累知识的“文史随笔”)然后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于辩论。学生对这一做法很感兴趣,都乐意去做,并做得很好。

三、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任何一篇文言文拿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问题的设计要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回答,而且大多学生能回答。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源自于需要的满足,可以想象,如果学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师生的配合就难以默契,导致课堂教学的沉闷单调。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必须做到生动有趣,浅显易答。待学生有兴趣后再逐步加深。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文章的重点,体现语言因素。

文言文教学毕竟是以字词句教学为重点的。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达到字词句落实的目的。如在分析《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这句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如果去掉“多”字,表达效果怎么样?(2)如果又去掉“殊”字,表达效果又将如何?(3)如果把“此殊未当”换成“谬矣”行吗?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深入地领会了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阶梯性,做到由浅入深

有些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设置阶梯,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有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季氏要攻打颛臾,而孔子却认为这是冉由、季路的错,该如何理解?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季路、冉由的身份是什么?孔子认为做人臣者当尽怎样的责任?冉由和季路尽到了责任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样一提问,一个本来较难的问题被分解成几个难度较小的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辨性,给学生以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类问题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表意见的强烈欲望,把课堂气氛搞活。比如在学习《梅花岭记》这篇文章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这么两个问题:1.“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这句话你是怎样评价的?请说说你的看法。2.作者对“冒其未死之名”的批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形成了一种活跃热烈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要轻易予以否定,这样能保持学生持久不衰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出来。否则,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它应有的效率。

标签:;  ;  ;  ;  ;  

兴趣与效率:提高古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初步研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