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现状与提升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竞争力论文,现状论文,策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成为决定浙江经济能否在跨世纪发展中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依靠以市场为导向、“轻、小、集、加”为主要特征的加工工业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企业规模过小、产品档次低、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凸现。特别是近年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和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中,全省工业因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导致市场空间不断萎缩。因此,如何面向市场,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已成为浙江工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报告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就浙江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现状及升级途径提出一些看法。
浙江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现状评估
(一)主要工业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最终是由市场来判定的。一般来说,某一产业产品在该产品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大,获得的利润也越多,表明该产业的竞争力越强。1988年以来,浙江的化工、医药、化纤、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黑色冶金和橡胶制品等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医药、化纤、化工、橡胶制品和黑色冶金的市场占有率连年递增。而食品、饮料、电气机械和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等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饮料1995年市场占有率只有1988年的61%,食品制造只有1988年的87%。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制品等行业,1995年虽比1988年有所增加,但1993年以来却是连年下降。
从总体上来看,浙江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也不理想。1995年,全省全部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仅占全国的6.32%,与江苏、广东不在一个档次,与上海和山东也有一定的距离。除纺织、服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以外,食品、化纤、医药、机电设备和仪器仪表等的市场占有率都在5 %~10%之间,特别是机械设备、电子通信等行业与兄弟省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主要工业产业的市场销售态势
产业的市场销售态势主要是指产业及产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状况,它可以用产销率和市场优势指数来反映。1995年,浙江工业产品的产销率为94.84%,低于上海(103.48%)、辽宁(98.89%)和广东(97.96%),比全国95.88%的平均水平低0.93个百分点。 据省经济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1996年1~9月份,全省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3.7%,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在沿海14个省(市、区)的位次由1995年的第9位下降到第11位,其中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产销率位次更低(居第12位),仅高于广西、海南。
同时,浙江工业的市场优势不明显,除食品、服装以外,其它行业的市场优势指数都小于1。1994年浙江全部工业的市场优势指数为0.95,1995年全部制造业的市场优势指数为0.94,与广东、上海和福建(三省市的市场优势指数均在1以上)有明显的差距。
(三)主要工业产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出口竞争优势反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分析表明,浙江出口产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相对低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全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潜力高的“三高”产品过少,其中中高级制成品仅占1/20。按摩根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来看, 目前浙江出口商品中,属于强力竞争区间的商品仅占4.2%, 属于次强力竞争区间的商品占8.5%,属于中间竞争区间的商品占15.1%, 而属于弱竞争力区间的占41.3%,属于非竞争力区间的占30.9%。显然,现有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不仅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大大低于韩国、台湾等地。
(四)主要工业产业的产品竞争力
产业中主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衡量该产业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选择了若干行业的主要产品进行销售份额的比较。浙江在计算机、汽车、通信设备和化工设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有许多产品,广东、上海已占垄断优势,而浙江所占份额都很低。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业竞争尤其是消费品的竞争,日益依赖品牌竞争,名牌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浙江虽然已经评出三批名牌产品共133个品牌,但真正在全国有影响的产品很少, 至于跨国界的品牌更是寥若晨星。在全国市场50类主要消费品150个品牌中, “’95实际购买品牌”和“’96购物首选品牌”排名前三名的浙江产品只有“星星”冷柜、“富达”吸尘器、“老板”和“玉立”抽油烟机、“高丝”美容化妆品、“杉杉”西服、“雅戈尔”衬衫、“娃哈哈”乳饮料、“圣达”营养口服液、“纳爱斯”皂等10个品牌,仅占150 个品牌的1/15。而广东产品有30多个,占150个品牌的1/5强。
(五)主要工业产业的产品市场分布
浙江产品档次低、价格便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工业品有60%左右是以东北、西北、华北以及边远农村地区为主市场的,销往国外市场的比例很低。
在国内同一地区的不同市场层次上,浙江产品的分布也是由专业市场、零售商店到批发公司、大型商场依次递减。以武汉为例,浙江产品在汉正街市场的占有率大约20%,而在武汉的大商场只占7%, 在湖北省属批发业中所占的比重在5%以下。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对浙江主要工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作出以下判断:
(1)从整体上看,1988年以来浙江工业的竞争力有升有降, 但降势令人注目。其中化纤、交通运输设备、黑色金属冶炼和医药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上升较为明显。食品、饮料等原来的支柱行业和电子通信、电气机械等一些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则呈下降趋势。
(2)传统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新兴产业成长能力不足, 出口产品长期滞留在低层次结构。
(3)数量型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导致产品档次低, 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难以维持和扩展。
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现状的成因剖析
(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水平差,难以拓宽市场空间
统计显示,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浙江的大中型企业比例严重偏低。大中型企业比重过低的状况决定了产业资源和生产能力向小型企业倾斜,从而导致企业平均规模偏小。1995年,浙江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只有976.7万元,与全国平均水平(1076.6 万元)相差近100万元。
1994年,全省1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只有黑色金属冶炼业和电子通信业的集中率超过40%以上,工业集中率在20%~40%之间有的3个, 其余行业的工业集中率都在2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1990~1994年饮料、化纤、塑料制品、医药、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等7个有显著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集中度出现下降, 这反映了这些行业生产分散化。
工业集中度偏低,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度较低,影响产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规模经济不明显,从而使浙江工业在成本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市场难以扩大。浙江现有名牌产品如果不能把经济规模搞上去,市场占有率必趋萎缩。
(二)生产装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制约了主要工业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近年来,家电、服装、食品、饮料等行业产品的竞争经验表明,谁在设备、工艺、产品设计上领先,谁就占有市场。据对全省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5%,比全国平均高出0.4个百分点;国内先进水平占13.7%,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国内一般水平占5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8个百分点。在纺织、丝绸、轻工、机械、化工以及建材等支柱行业领域,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工艺落后的问题。从每个职工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看,整个工业装备水平只有广东的45.12%、 山东的72.63%。1995年末,全省全部工业从业人员人均装备26253元,仅为全国人均47098元的55.74%。
另一方面,企业的更新改造投入仍显不足。据对国有经济单位的投资统计,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已由1985 年的42.39%下降到1995 年的22.38%,随之固定资产净值与原值之比逐年下降。据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统计,1985年为72.1%,1990年为71.3%,1995年为65.6%。这种趋势表明“八五”时期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程度比“七五”时期更严重,更新改造跟不上企业设备老化的步伐,直接影响了整个工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
同时,生产装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也严重影响了浙江工业产品质量,阻碍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高。
(三)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支撑,也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动因。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现有科技资源是创新投入的基础,科技资源少就意味着创新投入受到制约。浙江科技资源少主要体现在:①科技人员少。②科技活动经费不足。1994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为16.1亿元,在全国排序为第14位,占GDP比重为0.88%,比1993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的科技投入更是不足。1995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专利水平体现技术创新活动的层次。但从企业申请专利情况来看,却不如人意,平均每 100家企业只有1件,且主要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属发明专利很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偏低。
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也影响了整个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按国家科委的统计口径,浙江高技术相对密集的六大产业1994年的产值仅为40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1%,出口额为1.48亿美元, 占全国的2.3%。 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后不仅遏制了整个工业行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同时也制约了新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成和发展。
(四)生产要素质量不高,也是影响工业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浙江陆上资源贫乏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这一事实历史地决定了浙江传统工业的主体是加工工业。然而,人力资源状况却更难以使人乐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浙江10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数在全国的位次,虽然有所前移,但是仍然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更为缺少。在业工人中高级技工比例低,一般企业高级技工占工人数量不到2%,与发达国家的15 %左右无法相比。
提高浙江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15年浙江经济是在初步实现工业化基础上,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其变动将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工业内部结构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即所谓“高加工度化”;第二,各产业之间在生产上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以实现区域经济系统的顺利运行;第三,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现代化发展出发,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因此,顺应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秩序的日益完善对产业竞争提出新的要求,唯有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才能推动未来浙江的经济增长。
我们认为,促进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应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充分重视政府在创造区域竞争优势上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把“市场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经营策略;三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要从数量优势转向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四是重视规模经济和生产体制的完善。据此,未来15年促进浙江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重视规模经济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加快推行规模经济,以形成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体为目标,以“存量重组、增量倾斜”为途径,集聚优势实现资产重组,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最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结合企业改制,对一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要限制新进入者进入,鼓励骨干企业购买或合并中小企业,促进资产结构优化,使工业产业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转移。另一方面,建立分工协作的生产体制,以重点企业带动零部件加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简单化,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
在提高大企业竞争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个产业的素质。对不同类型的优势产业实行分类指导,建立与产业特点相适应的生产管理体制。如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官结合的运行机制;对机械、冶金、建材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对纺织、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档次和占有份额。
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去国外投资,把跨国经营作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建立“协作群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与企业集团、大型企业和优势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协作关系,依靠龙头企业,提高整体的竞争力。鼓励产品类似、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中小企业互相联合,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要主动选择并确定优势产业,制定有利于优势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要通过建立政府中长期优势产业投资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对产业资源的调控和重组作用。
(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资产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要通过制度创新,盘活资产存量,优化增量,实现企业资产重组。同时培植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通过向国内外出售企业的部分产权、偿还债务或吸引外来投资来降低负债率。同时,要鼓励企业改制,积极稳妥地发展职工持股会,充实企业资本金。要逐步扩大授权经营的范围,加速国有企业间的资产重组。
要结合“放小抓大”,在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优先帮助重点企业卸减历史包袱,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同时,要加快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乡镇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提高企业的规模效应。
(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使技术创新成为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
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通过增量投入与存量优化的结合,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的结合,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关键技术和战略技术研究开发中,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由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组成的优势产业“官、产、学”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要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创新投入。企业要用好技术开发费按实列支成本的政策。要保证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或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素质的提高。
(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与现代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和营销策略
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在抓好企业改制、规范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制度的同时,要重视企业形象塑造和增强品牌意识,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要树立“市场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建立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重点企业为核心的生产分工协作体制,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还要把投资与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市场内部的投资占领市场,从而提高浙江工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利用外资应以强化优势产业为主要目标
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和区域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利用外资的领域和政策应作相应的调整。要以强化优势产业和提高工业竞争力为目标,把引进外资的重点从注重规模向规模和结构并重转变。
要提高外资进入的资金和技术门槛,充分运用“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政策,通过“择优嫁接”和“优先嫁接”相结合的策略,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公司进入浙江,带动浙江工业竞争力的提高。
(六)政府要努力提供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特别要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政府除了制定有关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依靠经济杠杆和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积极构造区域性融资体系,通过财务公司、地方商业银行等机构,加速储蓄资金向投资资金的转化,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要重视信息网络建设,制定信息化规划纲要,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基设施建设来抓,由政府直接推动,提高浙江经济的信息化程度。
要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敢于冒险且深谙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管理人才;培养一支熟练掌握工程技术和现代工艺的高级技工队伍;重视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