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以人为本,健康至上,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的,这样的目标迫使我们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和关注哪些问题。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准备时要深入研读文本,理解文本。
一节好课,一节健康的课,必须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作用、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以及相关内容的延伸。单一的研究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材还应仔细研读《教学参考》、《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文本。另外,研读文本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正确解读文本中的图例。
解读文本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所以首先要读懂文本的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是编者与教师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知识的对话,它能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旁注文字和提示语,正确解读能帮助教师准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
另外要精于解读教材的主题情境图,拓展和延伸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分析教材后,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成“学材”达到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二)正确理解文本的作用和前后关系。
我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理解本节课文本的意图,还要理解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作用,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比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整理》一课时,我们就要充分理解到这节课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最基础的一课,分类与统计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分类整理》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理解到第一课时是按给定的标准分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而后一课时才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文本研读中一定要理清文本之间的关系,切不能前后混淆。
(三)抓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找这节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让学习变得容易、生动且记忆深刻。同样是教学《分类整理》一课时,我们就可以从“能不能将全班同学分成高、矮两类?”这一话题入手,通过充分探讨,让学生明白我们在分类时不能用“高、矮、胖、瘦”这些模糊不清的标准进行分类,辩证理解分类标准要清晰、明确。还有联系到这节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我们可以提出“如果你是生活老师,要给同学们安排寝室,你可以怎样分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分成男生和女生,从“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师,晚上放学时应该将同学们怎样分类?”学生自然想到了分成“住校生”和“走读生”,通过抓这些联系,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和清晰。
(四)精读文本,活用文本。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我们要勇于活用教材,勇于重组文本,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性,更贴近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就大胆的将“田忌赛马”的主题情境换成了“扑克牌玩大小”的情境。赛马对学生来说遥远陌生,而玩扑克牌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这样的重组就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一点也正是体现了我们健康课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教学方法上提倡“小先生”的使用
“小先生”一词缘于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研究理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行走在“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研究路上,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习发生,“教师在后”的课堂,从高到低的教学等等,这些理念的背后,也正是我们“以人为本、健康至上、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的拓展和延伸。
小先生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关于小先生的使用,我们研究了小先生使用的情境,小先生使用的课题,小先生的经典语言,小先生的姿势规范等等。
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风趣幽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我们的设计都要尽可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起来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只有学生的激情参与、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另外,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总能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而发自内心的“亲其师,信其道”。
比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下册20页“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一课时,我们的老师这样说:“今天早上我看见了一位同学,我问他你吃过早饭了吗?”他说:“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又问他:“你今年几岁啦?”他说:“我爸爸是医生。”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老师进而追问:“你们笑什么?”学生说:“他在说废话。”老师说:“对,他就是在说废话,在数学中我们的题目有时也在说废话,你看——”这样的对话就很自然、很风趣的引入了新课教学。
再比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下册74页《小括号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说:“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从来不排队,老是插队,非常霸道,你们说他是什么?”、、、、、、“对!小霸王!他就是一个小霸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数学中的一个小霸王。”老师板书课题《小括号的认识》。这样幽默的引导对于小括号要先算的理解,学生就在笑声中深刻理解了,后面每次看到有小括号的算式学生总会说一句:“看!有小霸王!”
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心靠言传,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源泉,是风采的外衣,是心灵的信使,是交流的媒介。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能力,一直以来我们都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要研究怎样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通过表扬、发小奖品、发小奖状等多形式激励学生;总结学生表达的规范用语,比如“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所以……”“我先算…再算……”“要求……也就是求……”等等;研究了不同年级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激发学生想说、敢说,中年级学生要能说完整、说清楚,高年级学生要能说思路,说缘由等。
总之,一节好的数学课对学生就是一场盛宴,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改进。
论文作者:王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学生论文; 小先生论文; 文本论文; 小霸王论文; 教材论文; 课时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