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准确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5)02-0022-0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开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并且把它与发展联系起 来称为科学发展观,这在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拥 护。学术界和理论宣传方面对如何理解和阐释“以人为本”,认识不完全一致,这是正 常的,可以讨论。经过学习思考,我认为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创新,对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着重就“以人为 本”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参与研讨。
一
首先要准确理解中共中央提出和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原意,把握它的实质。
胡锦涛同志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深刻表达中 共中央之所以现在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真实用意,对此我是衷心拥护的。理由如 次:一是党中央是在总结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的精神。对 避免发展进程大起大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至关重要。二是胡锦涛 同志对“以人为本”内涵所做的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的基本原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实际。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是偶然的,而是从宏观战略 上审视全局,总结中国二十多年来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各国发展过程的教 训,特别是分析当前各项建设全面展开,改革深化,发展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 新情况和暴露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做出的, 这是一个涉及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新的重要结论,意义重大深远。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十多年来,一个关系国家兴 衰存亡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区发展 极不平衡,又处于国际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这样的基本国情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或者说如何发展?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大事。建国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 导人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文革”教训之后,是 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发 展中国的问题。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全面改革,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方案,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继邓小平之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的高度,强调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 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他说:“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保护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正是在上 述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得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新阶段。毫无疑问,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正确思想必须继续坚持。
现在的问题是,进入21世纪,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中国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事业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也日益明显地显 示出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逐渐暴露,有的相当严重。突出表现为城乡差别扩大: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差别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未能根 本改变;国际上激烈的竞争对我国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上近期又发生一些行业的盲 目扩大投资,使资金、原材料、能源等供求比例严重失调,结果在旧的产业结构调整取 得部分成效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失业、就业形势严峻和贪污 腐败难以遏制,这两个涉及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的重大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 ;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违背党的求真 务实精神,以发展为名,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盲目集资乱上项目,制造所谓“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等等。从指导思想上看,一是片面性和单打一,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 形而上学发展观;二是把个人或少数人的名利放在首位,违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违背了做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政府的公务员必须自觉维护人民利益的义务和 责任。所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认真 加以落实,不是什么个别的、局部的具体政策,而是总揽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切 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避免挫折和危机,确保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具有根本指导方针的意义。它标志中国共产党对发 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讲发展不仅要重视发展这个硬道理,把它放到执政兴国第一要 务的地位,而且要想清楚、弄明白应该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究竟 是什么!
党中央之所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我理解是在端正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 步明确发展的出发点、目的和方法。关于目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目的和手段是对立统 一的。作为主体,人是目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关系、需要、利益 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人的目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具体 目的,更有关系发展全局和前途命运的、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终极的目的。现在讲“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根本的终极的目的,这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 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发展,首先要处理好目的和 手段、即根本目的和各层次各方面的具体目的(相对根本目的来讲就是手段)的关系,并 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有关发展的各层次各方面具体目的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是 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社会发展当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发展 经济本身不是根本目的,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的手段。为此,需要发展的也不只是经济,而且必须做到经济 、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全面发展。发展经济也不只是发展生产力,还 有相应地调整生产关系的问题。即便是发展生产力也不能单打一、搞片面的畸形发展, 而必须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力求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地发展。 中央现在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就是正确 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全局的重大矛盾的重要对策措施。也可以说是协调各行各业 、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局部目的和全局的总目的的关系。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处理发 展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目的,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为出 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发展才是科学的,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才是可持续的。离 开了这个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讲发展,就会偏离前进的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 严重挫折甚至失败。
所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的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的创新。
二
从学术层面来看,对“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涉及哲学和很多社会科学 基础理论,涉及以往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重大争论,有相当的复杂性。只有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当代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最近关于发展的新经验, 参考历史上与“以人为本”有关的思想资料和现在流传的各种观点,独立地加以对比、 分析和研究,才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从人类文化史上看,“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说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自己 以及世界与人关系的一个带有总结性的论断,是人类智慧的一个结晶,属于人类文明的 精华之列。
西方人本主义的一个特点是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以 人为本”的合理因素。早在古希腊时期,政治家伯里克利就主张:“人是第一重要的。 ”智者普鲁泰戈拉更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标志着人作为主体的自 我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价值论的第一条原理,但不能引申为“人是宇宙的中心”。14 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人文主义运动,其主题是反对宗教神学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在思想领域的统治,鼓吹以世俗的人为中心,发扬人道精神,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 想解放运动。进步的思想家们通过复兴古代希腊的文化教育艺术,歌颂人的伟大,赞扬 人的价值,主张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他们提出理性是人性的 基础,人有意志自由,强调应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使人能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造就 多才多艺、全知全能的人,等等。到17—18世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和政治家们 进一步发扬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把它提升成为以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为核心 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之后又有19世纪德、俄等国的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 的各种现代人学思想。
纵观人文主义可以看到,它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流传至今,是西方社会的一个 主要思潮。经过六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其中有各种不同倾向的流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这就是他们的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有“以人为本”的合理思想,同时他们思想在 本质上又都属于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都没有超越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范围,都没有达到对人的科学认识。据查,现在学术界流行的人文主义、人道主 义、人本主义,这几个词都来自英文humanism,这个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as。中文为 什么会译成三个不同的词呢?我想,西方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社会思潮, 在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跨度内,前后产生过几百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广 泛涉及现在我们称之为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内容既有以哲学存在论(ontology,亦译 本体论)为前提的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又有关于政治主张和伦理原则在内的价值观以 及人生哲学,等等。因此,不同的中文用语,可能与人们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关注和择取 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有关。
“以人为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个基本理念。《尚书·泰誓》记载, 周武王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是最早文字记载的对人的价值的肯 定。夏禹时代就有口传的“民惟邦本”的训诫。《尚书·五子之歌》则明确记载:“民 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儒、道、法、墨各家都 倡导“以民为本”,其中尤以孟子的民贵君轻的“变置论”和荀子的“舟水之喻”为著 名。《管子》中则记载有“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这样的话,这是现在从中国古代文 献中找到的首先直接使用“以人为本”的语句。但专家们认为,《管子》虽用了“人” 字,但其含义仍是“民”,仍属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的“人本”思想是有 区别的。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有三千年之久。在旧社会,维护封建 制度的思想家、政治家们,虽然都把“民本”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但其实质是以民为 手段,目的是维护封建皇朝的统治。当然,也有少数进步的思想家,以“民本”作为与 反动统治者相抗衡的根据。
现今被称为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民本主义”的两种思潮,都是曲折流传,派别 多样,观点复杂。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这就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有现在我们 所说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因素,同时又都有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以及历史观的局限 性,都没有超越封建的或资本主义思想的范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过“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根 据他们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吸收了包括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在内的人类 文化的精华,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等 重要论断;确立了以全人类都得到自由解放和一切人都获得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共产 主义信仰和理想。同时他们始终关心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和全人类的命运,亲身参加人 民的革命实践,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成为建设新社会的主人,一定能够自己解 放自己、发展自己,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平等、自由和幸福。这个被称为历史唯物 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贯串他们全部著作 的一条红线。可以说,从人学史考察,“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但只有到了马克思 主义,才发育成熟,才获得了完全的、科学的含义。现在,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 本”的理念,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凝结了党执政兴国的新的经验 ,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那么,应该怎样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明确“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是指什么?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生物物种的人,而是作为哲学社会科 学对象的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个“人”是指现实的人,即在社会中生 活和活动着的人,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查阅词典可以看到,中文的人字可以有多种解释。我认为,“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相当于英文的human(being),是一个集合名词,是系统概念,是 个人、群体和类的统一。只有对人的概念作这样的规定,才是正确反映了人的实际,把 它贯彻到哲学和社会科学有关人的问题的理论中,才能达到对人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 如,讲人权(human rights),就不能只讲个人人权,而且要讲集体人权。主权就是全体 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最高的集体人权。又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自然 界而言的人,就是指人类,一切人,社会全体成员,当然其中包括所有个人在内。因此 ,不能把人片面理解为或归结为只是个人。毫无疑问,有生命的个人是人和社会的基本 单位。但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人、群体和社会而孤独地存在,他或她只有按一 定方式和他人结成群体,彼此分工协作,从事社会性的劳动和生活,才能生存下去。因 此,现实的个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群体,总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也不能把人片面理解为把 所有个人都排除在外的抽象的类。事实上,真实的人是由所有个体、群体和类,按一定 结构和方式集合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之所以说人的第一层含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其根据主要是由于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 的成员,必然具有某些共同的或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面对自然和社会,也不可 避免地会从事某些共同的社会实践和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正因如此,社会全体成 员才都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共性,也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利害。尤其是生 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随着生产和生活越来越高度社会化,每个成员的命运与整个社 会兴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然,肯定这种共同性,并不排斥,相反同时肯定,社会成 员之间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需要和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在社会实行市场经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分工和阶级(或阶层)的情况下,这种差别和矛盾更加显著。这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现实的人的身上的表现。所以,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为目的的党,它必须总揽全局照顾各方,必须面对社会全体成员,对他们的利益和前途命运负责。但正因为现实的人的矛盾性,对“人”这个概念的认识到此为止,还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把握人和“人民”的关系,才能达到对人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
二是指人民。上面已经提到,人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但同时,由于各人所处的 社会地位不同,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交往与社会关系不同,思想和生 活方式不同,因而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彼此不同的特殊性和个性。不同的群体 以及个人具有各自特殊的需要和利益,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群共同体:民族、阶级、 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人民始终是以占 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在当 代中国,人民是指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 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民是人 类文明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因而人民理应成为社会主义 新社会的主人,成为社会财富的占有者和享用者。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 ,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不仅要把人放在首位,而且要把人民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作 为执政党,当然要自觉地把占人口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心人民的疾苦,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各种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民 的基本自由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目的和指南,以人民 喜欢不喜欢、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党和政府行为是非得失的价值尺度、标 准。
对“人”的理解,包括这两层含义,而且只有从肯定第一层含义(这是历史上和当代许 多人本主义者和民本主义者都能达到的认识),进而深入到肯定第二层含义(这是马克思 主义者坚持的,也为很多先进的思想家所认同的),才是对“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的 、准确的把握。
“本”指什么?这个汉字同样可以表征各种不同的含义,因而容易造成各种不同的理解 和解释。如,可以解释为事物的根本、基础,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导,指导思想 和行动的原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以及哲学上的本原、本质,经 济学的本位,等等。只能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具体界定。
如,在哲学上,在宇宙观、世界观、本体论的意义上,“本”字主要是指万物的本原 、世界和人的命运的主宰、事物运动的主体等。“人本”作为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是相对于“神本”、“君本”、“物本”而言。“人本”最初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用以 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神本”观念而提出来的,目的是推翻宗教神学为基础的封建意 识形态的统治,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解放。它成为以自由、平等、人权为主要内容的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起了推动历史进步 的重要作用。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价值观的内容。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强调人 的主体性,提出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这个著名论断,进一步提升了人的价值,即人 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目的价值。费尔巴哈用人本主义哲学来批判宗教神学, 同时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指责它见物不见人。他提出“人的绝对本质、上帝, 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人和自然“是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人是思 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既涉及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也涉 及价值观。
在世界观上,“人本”和“物本”是不是绝对对立的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说。辩证唯物 主义和所有唯物主义一样,主张物质是本原的(primary)。认为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没有 完全脱离物质的抽象的“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上帝创世说也早已被科学证伪了 。现实存在的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识,包括感觉、理性、情感、意志等等,可是它们都不 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只是依附于人这个特殊的物质形态的特殊属性。人的感 觉与动物不一样,原始人经过长期社会劳动和实践,才从动物性的感觉变为人的感觉。 思想更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属性。总之,人的感觉、理性、情感等全部意识都是社会历 史的产物。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在世界观、历史观上用“人本”来反对“神本”、“ 君本”,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以及用“人本”来反对机械论的“见物不 见人”的片面性,有正确的一面,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但他在社会领域,排斥“物本 ”,把“人本”和“物本”绝对对立起来,结果在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又陷入 “见人不见物”的另一极端,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是导致他在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 的一个原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 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 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1](P78)
因为说到底,人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是地球生命物质的最高形式;人类生 存发展一分钟也离不开大自然、物质世界,只能依存于它,并最终转化为物。因此我们 在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上必须坚持物质是本原的,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一切思想和 行动必须自觉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在这方面, “人本”和“物本”具有统一性。应该“见物又见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自然界、客观化的社会是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客体 ,彼此成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在社会领域可以说以人为“本”,但也 不能因此就把“人本”与“物本”对立,用“人本”来排斥、否定“物本”。马克思、 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首先就在于他们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彻底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坚持社会存在第 一性。当然社会存在这个概念包括人,而且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唯一 能动的主导的要素,但人不是社会存在唯一的要素,还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各种(已经对象化、物化了的)生 产和生活资料,这都是在人之外不依赖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们与(作为 物质实体的)人一起共同构成为社会存在。不仅如此,人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要受它所 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并由此引出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然 ,人的伟大在于它不是完全被动受制于现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普通的生物,而在于 它是具有自觉的主体能动性的特殊生物,能通过思想和实践去改变现存的世界,创造自 己理想的新世界。这就是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本”与“物 本”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前提下,自然界、社会是基础,人是主导。人和自然、 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通过人的思想和实践而双向互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以地球为 范围的世界(包括人化的和未人化的世界)主客体关系的实际情况。
又如,在价值观意义上使用“以人为本”的“本”字,则一般理解为人们指导思想和 行为的根本原则,即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目的,以及评价的尺度、标准,其实 质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的需要和利益。前面已经讲到,现在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 ,就是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党的全部工作都要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出 发点、目的和标准。这里就蕴含着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承认人民的目的价值,而 不仅仅是工具价值(这里所讲的工具价值,也不是旧社会当牛做马被剥削、被压迫的奴 隶,或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而是人民为建设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 社会而自觉奉献,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服务)。
这里又涉及谋发展、促发展的目的问题。如,我们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如何处 理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关系。因为经济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 表现,而文化归根到底反映了政治和经济。尽管政治、文化对于经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反作用,但发展经济以及发展政治、文化本身不是目 的,而是手段,人的生存、发展、幸福才是目的。因而,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强调 人对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主导性。也就是说,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都必须把关心人 的生命和命运,把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和维护发展人的权利,作为首要的原则和 标准。但作为共产主义者我们看得更远。既然人是分为群体的,既然工农劳动群众为主 体的人民是最大的人群共同体,那么“以人为本”,在社会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主要就是 “以人民为本”,理应把实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和最主要的价值标准 。
所以,在我看来,现在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并不是要否定“以物为本”,而 是要求“既见人又见物”,更不是否定“以人民为本”,“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本 ”本质上是一致的。这里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世 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即在世界观上,主张物是基础,人是主导。始终承 认客观物质世界的优先地位,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即客观存 在的事实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为人的全部实践都必须严格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 规律。同时在这个前提下,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争取实现人和自然、 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历史观上,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和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规律性,同时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和社会财富 的创造者,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主人。在价值观上,主张把人民放在首位,确保 人民在新社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最大限 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利,保 证人民群众占有和享用他们自己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而对党和全体党员来说,则要始终信奉和自觉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标签:人本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