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250200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提到:“教育界流行的一种看法是认为学生只要肯思考就是好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学习的目的只在于积累资讯,这两种看法都会让学生停留于肤浅的知识,而不利于督促他们深入思考。”后一种看法在现在的教师群体中已经不占主流认识了,大家仿佛赶集似地半推半就地走向了前一种。那么前一种的看法为什么也不能达到很好地培养思维的效果呢?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当然是好的,但联想太多了,五花八门,会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它们彼此矛盾,让自己理不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头绪。深度无法进行,止步于各种肤浅知识的碰撞中。因此,最佳思维的形成过程,应当是教师通过有意识地教学设计,引导自然散流式的思维之水渐渐汇集成流淌的小溪,突破思维浅层状态,进入到深度学习的境界。我们可以称它为“深度持续思维”。
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实现“深度持续思维”?结合我自己的认识和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教训,从宏观设计、微观行为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学科精神和课程观的高度,对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模块在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教学形式的组织等方面不断铺设延伸出一条有条理和持续的学习活动模式之路,让我们的学生既能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应付考试,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素养的持续生长,为未来奠基。
思维的运用和发展是通过对各种题材的合乎逻辑的编组,对各种零碎的事实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加以排列,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有主题用途的有序结构。而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分散设计的每一节课都不能充分发挥到它应有的效能,“只让学生匆匆忙忙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它们在这一整体之中是如何联结到一起的。”
二、用行为活动触及思维,用思维获取信息(知识)
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才能用于合乎逻辑的用途。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得了知识,比如大量的记忆背诵,照本宣科,直接传授等,并且换来了暂时的试卷上的高分,但是面对未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也许会令人尴尬,因为当你想从大脑中调取那些知识时,却发现它们已经不见踪影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怎样设计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来达到触及思维,获取知识与能力的目的呢?
1.教师围绕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
对于教师而言,在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漩涡后,不是撒手不管,任由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四散开来,而应该通过适时、适度的提问,通过教学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找到同化新知的基点,拿到解决问题的入场券。
2.在问题解决环节中,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展开
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应该设置合理的环节间的梯度,为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搭建“台阶”,指引学生不断进行推论、判断、选择。
3.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学生会不断把自己的看法、认识展示出来
此时教师不要一听到学生的看法后,立即判断对错,然后自己承担起进一步发挥的责任。“这样联想和阐释的功能受到了激发,却没有得到指导和训练。归纳受到了兴奋,却没有推进到推理完成的阶段(摘自:《我们如何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又一次受到了阻滞。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有完整的叙述与表达的机会,教师做好倾听者的角色,不轻易去打断、肯定与否定,否则会形成学生零星的、不连续的表达习惯,进而直接影响到思维的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4.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经过合作交流讨论,那样就流于形式了
真正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是处于一种有准备的状态来参与交流讨论,这样的一个讨论的过程才是有意义和有效的。这里的有准备应该包括:自己对问题有了一定判断,想在交流中得以验证或者遇到了思维障碍,自己无法独立解决,需要别人的帮助。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彼此倾听、判断、记录、完善自己认识,学生通过反思彼此的长短之处,实现知识有价值地重构,促进自我的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一个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由“关注人”向“人关注”转变
课堂的关注度,通常指的是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关注、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行为、情绪、精神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方式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随着观念的进步,关注的内涵不断延伸,学生彼此之间的关注也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受到同学的关注也是促进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以上的关注,仍然是提升参与度的外在力量,而真正的内部力量应该是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始终积极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关注,思维不断得以推进。
提升学生内在关注度,主要应该在于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学生的经验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问题,平衡好旧经验和新问题之间的距离,让新问题不断提供刺激和动机,让旧经验提供可借鉴的观点和可利用的支撑。
论文作者:高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看法论文; 自己的论文; 深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