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与其他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混凝土作为一种混合材料。其强度的质量形成受外界因素干扰多、质量变异比较大,而且大型混凝士结构投资巨大,一旦强度达不到预定的标准,补救也是相当的困难,造成的损失也会很大。因此,只有加强技术这一关,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达到标准。本文对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随着建筑经济和技术进一步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它与一般建筑施工的最大区别就是高层建筑需要有深埋的基础,需要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坚固的墙体。如果建筑物特别的高耸,那么还需要既自重轻、又强度高的材料来做建筑物的竖向受力构件,因此,需要钢筋和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点,要确保混凝土质量得到控制需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特性分析
1.1施工工序的复杂性
钢筋混凝上结构施工,通常包括以下工序流程:准备工作,测量与放样,模板架立,钢筋架立,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随着工序工作面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增大了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1.2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
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前道工序产品作为后道工序产品施工作业的平台和支架,受到后续工序施工作业的影响,其品质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而且,前道工序的成果在后道工序实施之后,会变成隐蔽工程,其缺陷不能得到及时的识别和处理。即使没有隐蔽,也会由于混凝土的硬化成型,而增大缺陷的处理难度,这样就会使得混凝土出现开裂的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倒塌,给建筑质量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3施工期混凝土结构的时变性
新浇筑的混凝土重力荷载以及施工活动荷载,必须要通过模板支撑以及二次支撑传递到下面先前已浇好的一层或多层楼板。在每一阶段,施工荷载都要由混凝土时变结构和支撑系统组成的临时承载系统承担,这一临时承载系统的形状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与支模层数、施工周期紧密关联。随着其承担施工荷载随施工工序的不断变化 这种由混凝土时变结构和支撑系统组成的临时承载系统称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加大了混凝土施工管理的难度。
因此,在进行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时候要重点考虑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的上述特性。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伤性,要求施工工序质量管理模式向施工循环转变。钢筋混凝上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考虑施工阶段的时变性特性,加强技术设计强化概念设计。
二、高层建筑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及质量控制
2.1水泥控制
在选购水泥时要求施工单位要选择实力比较强的水泥生产厂家,并实行定点采购,以保证水泥的稳定性。水泥的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作用,来降低混凝土温度上升值。
2.2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
外加剂是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混凝土中参杂的外加剂通常为复合液,此液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这四种外加剂的功效,其中的糖钙成分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20%左右的用水量,还可以控制水灰比在0.55以下,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达5小时左右,注意其用量要控制在4%左右。
另外,需要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以及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的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加强技术管理
原材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把关工作,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相关资料进行验收,杜绝不达标的材料入场。
在混凝土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技术交底工作,且要在施工前完成;在施工完成后,要做技术总结工作,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各种现象,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三、混凝土浇筑技术
进行浇筑前,应先在柱底部浇筑同等配合比例的水泥砂浆,随即分层泵入混凝土中,可进行分层下料、分层振捣、分层浇筑模式,为上下层混凝土快速结合为整体,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振捣棒要遵循“快插慢拔”方式,振捣均匀、密实;振捣时间应以混凝土翻浆不再下沉,表面均匀并且表面无气泡泛起,模板边角充实填满为准,一般在40s左右。
施工浇筑过程中,由于异形柱内或梁板钢筋结合缜密,应采用内外同时振捣方法进行振捣,在施工浇筑地点配备两台振捣棒,从顶部将振捣棒入到柱内进行振捣。并且安排专人负责检查模板,不断敲击浇筑部位,在模板外侧留置观察口,浇筑过程中可随时观察混凝土浇筑振捣情况进行临时调整。
此外,常用的浇筑方法是运用混凝土泵浇筑或塔式起重机浇筑。在混凝土运输至浇筑地点时,应符合浇筑规定的坍落度,当发生离析现象时,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
在振捣器选择上,混凝土浇筑时可采用Φ70高频式振捣器,在每台泵车出料口处可设四个振点,三个振点位于钢筋面上,一个振点在二层钢筋之间。振捣过程中,每间距不得大于50cm,振捣混凝土必须及时、到位,不得出现漏振现象。
混凝土表面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二次抹压,对于闭合混凝土初期出现裂缝情形,可在浇筑后1-2h后,开始表面处理,初凝前用木蟹打磨,等混凝土收缩后,再用木蟹二次抹压搓平,闭合收缩裂缝,然后在混凝土表面覆以塑料薄膜和草袋养护。
四、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技管理,不仅要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还要重视混凝土的后期养护的管理。做好后期养护工作,能够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可以从温度和湿度这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4.1保持混凝土的表面湿润
在混凝土完成建筑完成经过了12个小时之后,要覆盖其表面并进行浇水以保证混凝土的表面保持湿润。在炎热的夏季施工的时候,要增加混凝土表面的浇水次数,并用塑料布进行覆盖,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混凝土裂纹的出现。
4.2加强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为了防止因内外温差过大引起温度应力大于同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的现象,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延长其养护时间,并采取必要的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在混凝土表面和底层薄膜浇水养护,然后尽快覆盖,养护时间一般控制在14天左右。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还要适时对混凝土的内表温度、室外温度、底面以及顶面温度进行监测,并且做好详细记录,确保混凝土的各方面温度符合相应的温度控制指标。在进行冬季施工的时候要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塑料袋等保温材料,同时也可以采用蓄水的方法来控制室内温差。后期的养护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五、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艺,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施工规范,配合合理的施工设计,引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来完善施工技术,各环节相互衔接好,这样在提高施工技术的同时才能更好的控制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启欧.论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广东科技》。2007年第03期;
[2]李敏,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论研究与发展[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高奇.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探析[J].上海建筑经济信息,2011;
[4] 江 平.浅析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12)。
论文作者:陈泽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8
标签:混凝土论文; 工序论文; 过程中论文; 表面论文; 钢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