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话语概念的结构化语言吗?_匈牙利语论文

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结构化论文,话语论文,概念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讷和汤仙迪(Li & Thompson 1976)首先提出以主语优先和话题优先来给自然语言作类型学分类,并举出汉语为话题优先语言的代表。汉语语法学界一致接受了这一观点,然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研究汉语话题优先的著作并不很多。近几年来,欧洲语言学界对话题优先的基本概念以及话题在各种语言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Kiss(1995a)是一部代表作。这部论文集共12章,每章描述一种或几种语言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话题和焦点这两个话语概念。编者Katalan Kiss在引言中作了以下类型学概括:有些语言(例如日语)用语法结构来体现话题;有些语言(例如班图语族的阿格汉语)用语法结构来体现焦点;有些语言(例如匈牙利语)话题和焦点都通过语法结构体现;有些语言(例如英语)话题和焦点都不通过语法结构体现。她把通过语法层次结构来体现话题和焦点这两个话语概念的语言称为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discourse configurational language),(注:语法学界早就注意到有些语言(例如英语)主语和宾语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称为configurational language;另一些语言(例如日语)主语和宾语并不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称为non-configurational language。话语概念的结构化不同于主宾语概念的结构化。英语主宾语有语法层次结构体现,而话题焦点没有语法层次结构体现,是configurational language,而不是discourse configurational language。)把通过语法层次结构来体现话题的语言称为A型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把通过语法层次结构来体现焦点的语言称为B型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她还用话题概念结构化来重新定义话题优先。该书引用了几十种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印第安语言的材料,其中却不包括汉语。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汉语话题有没有结构化?焦点有没有结构化?汉语是不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具体研究以下三种句法结构中用黑体标出的NP是不是汉语中固定的话题位置或焦点位置。

(1)NP V (XP)(2)NP NP V (XP)(3)(XP) V NP

1.句首的名词词组——主话题

1.1 主题判断与一般判断

不论在哪一种语言中,都是有些句子有话题,有些句子没有话题。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这两类句子总是不一样的。从语法角度看,有些语言用一种结构表现有话题的句子,而用另外一种结构来表现没有话题的句子。还有一些语言,不论句子有没有话题,都用同一种结构型式表达。不妨先从语义—逻辑出发看看什么是话题句。

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把命题分为主词和谓词两部分,这一基本思想对传统语法影响深远。西方哲学界早在一百年以前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挑战传统逻辑。德国哲学家Franz Brentano和Anton Marty有一种创新观点,他们提出区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命题。有一种命题先要确定一个对象,然后对这一对象进行表述。他们把这种命题称为主题判断(categorical judgment)。(注:他们所说的“判断”,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大体上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命题。)另一种命题则无须确定对象,而只对某一事件或状态进行表述,他们把这种命题称为一般判断(thetic judgment)。(注:沈园(2000)把categorical judgment译为“主题判断”,把thetic judgment称为“非主题判断”。)后者只是一个简单判断,而前者其实是一个双重判断。Kuroda(1972)首先把这两个概念引入现代语言学研究,考察了这两种命题在日语中的不同表现方式。此后大家又研究了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中如何通过语音或者语法形式来表达主题判断和一般判断。研究主题判断和一般判断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Sasse (1987),Rosengren(1997)等,沈园(2000)对有关文献作了综述评论。结合汉语现象进行的研究有Wu(1992)和LaPolla(1995)。

1.2 话题优先

Kiss(1995b)提出,话题优先语言与非话题优先语言的区别在于前者用不同的结构表现主题判断和一般判断。换句话说,话题优先语言中两种判断的区别在句法层次有所体现,而非话题优先语言中两种判断的区别可能在语音层次或其他层次才有所体现。英语是主语优先语言,即非话题优先语言。英语中无论主题判断(4)还是一般判断(5)都以主语+谓语动词的句法形式出现。

(4)a.Fido is chewing a bone.

菲陀正在啃一根骨头。

b.The dog is a domestic animal.  狗是有用的动物。

(5)a.It is raining. 正在下雨。

b.There is a dog in the room. 屋里有一条狗。

c.A dog came into the room. 有一条狗跑进屋里来了。

d.All dogs like bones. 所有的狗都喜欢骨头。

匈牙利语是话题优先语言,下文(6)(7)是与英语句子(4)(5)相对的匈牙利语句子(引自Kiss 1995b)。(6)中的句子是主题判断,动词前有话题出现(用T标注)。(7)中的句子是一般判断,只有动词词组(VP),而没有话题出现,作为施事的名词词组并非话题时,位于动词之后。

许多语言中一句话里可以有不止一个话题。下面两句是卡德兰语的例子,意思是安娜昨天煮了咖啡,句中的施事"Anna"和受事"café"都可以出现在句首用作话题。

(9)a.L'Anna el café el va fer ahir.

b.El café I'Anna el va fer ahir.

Kiss(1995b)指出以往的生成语法研究把匈牙利语句子(8a)分析为类似英语句子(10)的结构,并没有揭示话题优先语言与主语优先语言之间的差异。

(10)Eve,John waited for in front of the cinema.

她认为区别在于:英语作为主语优先语言必须把主格名词置于动词词组之外的论元位置,只有当这一条件满足后才有可能把其他成分放到句首;而匈牙利语作为话题优先语言可以将任何有定成分放在动词词组之外的论元位置。匈牙利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别是话题优先语言与主语优先语言的本质区别,而不仅仅是量的区别,不仅仅是匈牙利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用得多,英语话题化用得少。

1.3 汉语话题结构

上文说到在Brentano和Marty区分主题判断和一般判断的基础上,Kiss重新定义了话题优先。这一节考察对两种命题的区分和对话题优先所下的定义是否适用于汉语中的语言事实。下面是英语例句(4)和(5)的汉语译文:

(11)a.菲陀正在啃一根骨头。 b.狗是有用的动物。

(12)a.正在下雨。

b.屋里有一条狗。 c.有一条狗跑进屋里来了。

(11a)(11b)是主题判断,用的是汉语中典型的体现主题判断的句型:名词词组加动词词组,即句型(1)。(12a)(12b)(12c)都是一般判断,用的是典型的体现一般判断的句型:名词词组位于动词之后,即句型(3)。以上事实表明:汉语与英语不同,而与匈牙利语相似。看来汉语在句法结构层次可以区分主题判断与一般判断,汉语应该属于Kiss(1995b)所定义的话题概念结构化语言。

(12c)反映出汉语语言学界讨论得很多、很热烈的一个现象。用传统语法惯用的话来表达就是:无定名词作主语时,前面要加上动词“有”。无定名词难以成为话题,所以无定名词作主语的句子只能是一般判断,而不是主题判断。汉语中一般判断可以用和主题判断不同的句型,加上动词“有”,就不是句型(1),而是句型(3)了。加“有”的原因就在此。Xu(1997)等一些有关著作注意到如果在名词词组前加上一些定语,就可以不用加“有”,例如:

(13)一条带黑点的大白狗跑进屋里来了。

这是因为定语加得越多就越容易把该名词看作是有定的、特指的,于是就可以充当话题,构成主题判断,采用句型(1)。以前大家把上述现象说成是汉语特点,其实从类型学角度看许多语言都有类似现象,也用不同的句型区分主题判断和一般判断。

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5)中有四句英语句子,上面只译了三句,(12a)(12b)(12c)分别相当于(5a)(5b)(5c)。为什么没有译(5d)?相当于(5d)的汉语句子是:

(12d)所有的狗都喜欢骨头。

这句是全称判断,“狗”前面有全称量词“所有的”。(12d)中“所有的狗”不能放到动词后面去,也许是因为“喜欢”是个及物动词,后面的位置让宾语占了。是否就是这个原因,需要看看不及物动词和全称量词的先后次序才能确定。比较:

(14)a.客人来了。b.来了客人。

(15)a.所有的客人都来了。b.*来了所有的客人。

(14)和(15)用的都是不及物动词,四个句子中只有(15b)不合格,这说明即使动词是不及物的,带全称量词的名词词组仍无法置于动词之后。问题在于:为什么全称判断不用典型的一般判断句型呢?

其他语言中全称判断也有特殊句法表现。把英语句子(5d)译成匈牙利语时,带全称量词的名词词组"minden Kutya"(所有的狗)也会出现在动词之前,而不在动词之后。

(7)d.Minden Kutya szereti a csontot.

Kuroda(1972)提到日语中主题判断用wa,一般判断用ga,而全称判断大多数情况下用wa。可见匈牙利语和日语中全称判断也不用其他一般判断所用的句型。

那么为什么要把全称判断看作一般判断呢?Brentano和Marty之所以把全称判断看作一般判断是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全称判断都等同于一个否定的一般判断。Brentano举的德语例子是(16a)相当于(16b).

(16)a.Alle Dreiecke haben zur Winkelsumme zwei Rechte.

所有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

b.Es gibt nicht ein Dreieck,welches nicht zur Winkelsumme zwei Reichte .

没有一个三角形内角之和不等于两个直角。

直译:没有一个内角之和不等于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回过来看汉语,(15a)等同于(17a),语义上相当于(17b)。

(17)a.没有客人没有来。b.没有没有来的客人。

(17b)用的是句型(3)。Brentano和Marty把全称判断看作一般判断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实际语言现象并不完全支持他们的观点。Kuroda认为其实只有单称判断才有主题判断与一般判断之分,全称判断根本是另一类。如果不考虑全称判断,汉语中主题判断与一般判断在句法表现方面的区别就显得比较整齐了。主题判断的典型句型是(1),而一般判断的典型句型是(3)。

实际上汉语句子句法和语义—逻辑之间的关系比这里所说的更为复杂。句型(1)是汉语中的强势句型,除了呈现动词(presentational verb)之外,大多数动词不能出现在句型(3)中。Wu(1992)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一般判断往往也以(1)形式出现,他指出同一种句法结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信息结构。

汉语中还有其他复杂现象。汉语不仅有(18)那样的句子,和(8)中的匈牙利语句子类似;而且还有(19)那样的句子,动词前出现两个名词词组,很可能都在VP之外,即所谓“汉语式话题句”:

(18)a.小张在电影院门口见过小李。

b.小李小张在电影院门口见过。

c.在电影院门口小张见过小李。

(19)a.NP[,1]NP[,2] b.这棵树叶子大。

如果把这一复杂情况考虑进去,就会产生以下问题:当句首只有一个名词词组时,如(11a)中的“菲陀”,它占的是NP[,1]位置,还是NP[,2]位置?能不能认为有定名词词组占NP[,1]位置作话题,无定名词词组占NP[,2]位置作主语?Diesing(1992)提出过,英语句子中作主语的名词词组表面上看来都在同一个位置,在画树形图时,有定词组和无定词组应该画在不同的层次。汉语能不能这样分析?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把汉语动词词组和句子的内部结构弄清楚,这涉及很多没有定论的问题。本文不考虑这些问题,留待以后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语言的情况也一样很复杂。Kiss(1995a)各章分别描述了匈牙利语、索马里语、巴勒克语、卡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现代希腊语、芬兰语、韩语、克契瓦语等,这些语言话题和焦点的结构化也都很复杂,必须做很细致的研究工作才弄得清楚。Kiss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有些语言在句法表层不区分主题判断和一般判断,而另一些语言主题判断有不同的句法表现形式。这基本上符合汉语事实。这样看来汉语属后一类型语言,即话题优先语言。

2.动词前的名词词组——次话题

2.1 不是信息焦点

汉语有没有专用的焦点位置?有人认为:位于主语之后,动词之前的名词性成分是焦点,句型(2)中的第二个NP位置是汉语的焦点位置。也有人认为:这是话题,而不是焦点。究竟是焦点还是话题,下文将通过测试确定。先看例句:

(20)老张烈性酒不喝。

Ernst & Wang(1995),Shyu(1995),Gasde(1997)Zhang(2000)等都把(20)中的“烈性酒”称为焦点。国外学者把这一位置称为焦点位置并不奇怪。语言学文献早有记载而且人人都知道,匈牙利语中有专用的焦点位置,典型的焦点位置就是在动词之前,紧靠动词的位置。

(21)Mari Péterre szavazott. 玛丽彼得选了。(玛丽选了彼得。)

匈牙利语词序比较自由,典型的词序是话题位于句首,而焦点在话题之后,也在动词之前,紧靠动词。(注:匈牙利语可以省略主语,但还是有办法区分话题和焦点。)

如果把(20)中的“烈性酒”称为焦点,那是信息焦点,还是对比焦点?1998年发表的三篇著作都强调区分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几位作者用的术语不尽相同。Vallduví & Vilkuna(1998)把信息焦点称为"rheme",把对比焦点称为"kontrast",Kiss(1998)用"information focus"和"identificational focus",而Roberts(1998)则用"informational focus"和"operational focus",他们区分两种焦点的观点基本一致。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在各种语言中往往占不同的位置。(21)中的Péterre是对比焦点。如果是信息焦点,就要位于动词后。以下两句(22a)中的Péterre是信息焦点,(22b)中的Péterre是对比焦点。

(22)a.Mari fel hívta Péterre. b.Mari Péterre hívta fel. 玛丽打电话给彼得。

国外的语法学家对匈牙利语的现象太熟悉了,很容易认为汉语词序和匈牙利语一样,信息焦点位于动词后,对比焦点位于动词之前,于是把(20)中的“烈性酒”看成对比焦点。(20)中的“烈性酒”确实不是信息焦点,并不表达新信息。处于这一位置上的词语一般表达旧信息。比较以下两例:

(23)a.老张不喝什么酒?b.老张不喝烈性酒。/?老张烈性酒不喝。

(24)a.老张喝烈性酒吗?b.老张不喝烈性酒。/老张烈性酒不喝。

例(23)问句中没有出现过“烈性酒”,答句中“烈性酒”表示新信息,宜放在动词之后。例(24)问句中已经出现过“烈性酒”,答句中“烈性酒”不表示新信息,可以放在动词之后,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

如果把“烈性酒”放在主语之前,便是通常所说的话题:

(25)烈性酒老张不喝。

从语义和信息的角度看,(25)与(20)并无很大区别。两句中“烈性酒”都可以重读,都可以与葡萄酒或其他饮料对比。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烈性酒”所处的句法位置不同。按徐烈炯、刘丹青(1998)的说法,(25)中的“烈性酒”处于主话题位置,(20)中的“烈性酒”处于次话题(subtopic)位置。徐烈炯、刘丹青(1998)用了一个折衷办法:把(25)与(20)中具有对比性的成分“烈性酒”称为话题焦点。(注:类似的现象其他语言中也很常见,也有很多不同名称,Molnar(1998),Gundel(1999)归入对比性焦点,而Kiss(1987),Lambrecht(1994)却称之为对比性话题(contrastive topic)。Molnar(1998)对这类成分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汉语中最能表现对比焦点的是“是”字结构,类似英语的分裂结构(cleft construction)。

(26)老张不喝的是烈性酒。

焦点标志“是”后面的成分一定是对比焦点,不会是话题。下一节我们来证明(20)中的“烈性酒”和(26)中的“烈性酒”不一样,(20)中的“烈性酒”并不是对比焦点。汉语表示对比焦点的典型手段是用焦点标志,而不是用词序。

2.2 不是对比焦点

Kiss(1998)指出许多语言中对比焦点都具有穷尽性(exhaustiveness)和排他性(exclusiveness)的特点。在一组事物中选择甲为对比焦点,就排除了乙、丙、丁……信息焦点并不排斥其他,对比性话题也不排斥其他。凭这一特点,她用两个方法来测定英语和匈牙利语中对比焦点(注:Kiss称为"indentificational focus"。)的排他性。

2.2.1 并列结构测试

第一个测试是Szabolci(1981)首先使用的并列结构测试。取两个句子,第一句中包含一对并列词组,第二句中保留这对并列词组中的一个词组,然后察看两句之间有没有蕴涵关系。下面例子中第一行是匈牙利语,第二行是英语,第三行是汉语。

(27)a.Mari egy kalapot és egy kabátot nézett ki magának.

It was a hat and a coat that Mary picked for herself.

玛丽给她自己选的是一顶帽子和一件大衣。

b.Mari egy kalapot nézett ki magának.

It was a hat that Mary picked for herself.

玛丽给她自己选的是一顶帽子。

(28)a.Mari ki nézett magának egy kalapot és egy kabátot.

Mary picked a hat and a coat for herself.

玛丽给她自己选了一顶帽子和一件大衣。

b.Mari ki nézett magának egy kalapot.

Mary picked a hat for herself.

玛丽给她自己选了一顶帽子。

(27)中的焦点是对比焦点,(28)中的焦点是信息焦点。(28a)蕴涵(28b),即如果(28a)为真则(28b)必然也真。但是(27a)并不蕴涵(27b),(27a)真(27b)不必真。可见蕴涵关系只存在于信息焦点,不存在于对比焦点。用这个办法测试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我们用Kiss(1998)中用的方法再来测试另一组汉语句子。

(29)a.老张和老王设计害了老李。 b.老张设计害了老李。

(30)a.是老张和老王设计害了老李。b.是老张设计害了老李。

(29a)蕴涵(29b),而(30a)并不蕴涵(30b),因为(30b)中的“是老张”是个有穷尽性、排他性的对比焦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害老李的只是老张,没有别人。看来这一方法也能区分汉语中的对比焦点和信息焦点。

Kiss还用这一方法来测试句首的话题,测试的结果是(31a)蕴涵(31b),可见话题并不具有排他性。

(31)a.A hat and a coat,she picked for herself.

b.A hat she picked for herself.

汉语主话题和次话题也都不具有排他性,(32a)蕴涵(32b),(33a)也蕴涵(33b)。

(32)a.帽子和大衣,她买了。b.帽子,她买了。

(33)a.她帽子和大衣买了。 b.她帽子买了。

我们不妨换一套例子再试一下。“白酒”在(34)中是信息焦点,在(35)中是主话题,在(36)中是次话题。

(34)a.老张不喝白酒和啤酒。 b.老张不喝白酒。

(35)a.白酒和啤酒老张都不喝。b.白酒老张不喝。

(36)a.老张白酒和啤酒都不喝。b.老张白酒不喝。

这三句中(a)都蕴涵(b)。名词性成分无论位于动词后,还是位于句首,还是位于动词之前,都不具有穷尽性、排他性,都不是对比焦点,都不表示除了白酒以外他别的酒都喝。

2.2.2 否定结构测试

第二个测试方法是Donka Farkas提出来的。两个人对话时,一方能不能否定另一方话里的焦点?Kiss(1998)举的例子如下。

(37)a.Mari egy kalapot nézett ki magának. b.Nem,egy kabátot is ki nézett.

It was a hat that Mary picked for herself.

No,she picked a coat,too.

玛丽给她自己选的是一顶帽子。不,玛丽还给她自己选了一件大衣。

(38)a.Mari ki nézett magának egy kalapot. b.?Nem,egy kabátot is ki nézett.

Mary picked herself a hat. ?No,she picked a coat,too.

玛丽给她自己选了一顶帽子。?不,玛丽还给她自己选了一件大衣。

(a)句是一方说的话,(b)句是另一方试图否定对方而说的话。(38b)中匈牙利语、英语、汉语三个句子都不如(37b)中的句子那么自然。(注:这里用"?"来标不自然的句子。)测试结果表明:(37)中的对比焦点可以否定,而(38)中的信息焦点却难以否定。我们用这一方法再来测试一组汉语句子。

(39)a.是老张设计害了老李。b.不,老王设计害了老李。

(40)a.老张设计害了老李。 b.?不,老王也设计害了老李。

可以用(39b)来否定(39a),因为(39b)中用了带“是”的对比焦点“老张”,足以排除其他任何人,包括老王。但是不能用(40b)来否定(40a),除非要接着补充说老王并没有设计害他。

现在来测试主话题和次话题。用否定结构测试得出的结果和用并列结构测试得出的结果一样:句首的主话题和动词前的次话题都通不过测试。

(41)a.白酒老张不喝。 b.?不,啤酒老张也不喝。

(42)a.老张白酒不喝。 b.?不,老张啤酒也不喝。

无论是主话题还是次话题都可能有对比性,但是都没有穷尽性和排他性,不同于分裂结构中的典型对比性话题。

2.3 小结

2.1 节说明了句型(2)中的第二个用黑体标出的NP不是信息焦点。2.2节证明了这个NP也不是对比焦点。所以它不是焦点,而是话题。为了与句首的话题相区别,不妨称为次话题。

最后说明一下:无论是主话题还是次话题都可能有对比性,但是都不一定非有对比性不可。例如:

(43)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来得早。(44)他英语学了三年,还没有学会。

说(43)时并不一定要与另一场火作比较。说(44)时也不一定在把英语与其他语言作比较。没有对比时,“那场大火”和“英语”还是话题,但不再是对比性话题。

3.动词后的名词词组——信息焦点

Kiss(1995b)所谓焦点结构化,指的都是对比焦点。Kiss(1998)提到,匈牙利语对比焦点有专用的结构位置,而信息焦点则用常规位置。许多语言,例如英语,体现信息焦点的主要手段是语调。每个英语句子都包含一个语调核,调核的位置与信息焦点一致,至少是在信息焦点之内。汉语已经把语调作其他用处,用来区别词义,区分陈述句与疑问句等等,于是采用重读的方式来表示焦点。英语和汉语还有另外一个区别:英语中焦点和话题用不同的调,焦点常用降调,而话题用降升调。汉语中信息焦点和话题并没有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现。同一句子中既有信息焦点又有话题时,两者都可以读得重些,或者读得长些。但并非信息焦点读得比话题重,亦非话题读得比信息焦点重。

汉语借助语音手段来表示焦点有所限制,必然更多地借助语法手段。通常认为汉语在句法允许的条件下,把信息焦点置于句末。徐烈炯、刘丹青(1998)和刘丹青、徐烈炯(1998)提到汉语的这一特点,把这种位于句末的焦点称为自然焦点。句末是个线性分析概念,Cinque(1993)用层次结构来分析,指出常规的焦点位置是递归方向内嵌最深的位置(most deeply embedded position on the recursive side of branching)。这样分析的好处是可以说明为什么德语、荷兰语等宾语位于动词之前的语言中常规焦点位置并不在句末,而在句末动词之前。就汉语结构来说,线性和层次定义似无区别,以下称为焦点基本位置(default focus position),这里焦点指信息焦点。下面一些汉语结构允许词序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把信息焦点放在最后。

(45)a.动词和宾语c.宾语和动量/时段成分

b.动词和时间/地点成分 d.主语和动词

还有一些其他结构也允许词序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是尽可能做到把信息焦点放在基本位置,这里不能穷尽。

3.1 动词和宾语

汉语结构允许动宾(VO)也允许宾动(OV),在两种句法形式中作选择时,焦点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6)你刚才喝了什么?

(47)a.我喝了咖啡。

b.?我咖啡喝了。

(48)你怎么处理那些咖啡的?

(49)a.?我喝了咖啡。 b.我把咖啡喝了。

回答问题(46),用(47a)比用(47b)恰当,因为“咖啡”是新信息,放在焦点基本位置最合适。而回答问题(48),用(49b)比用(49a)恰当,因为这里新信息不是“咖啡”,而是“喝”,所以“喝”应该放在基本位置。

3.2 动词和时间/地点成分

呈现动词是一阶谓语,句中常常有时间成分或者地点成分。时间成分和地点成分有时在前面,有时在后面,要看它们是不是信息焦点。先看地点成分的例子。

(50)有什么新闻?

(51)a.台湾发生了地震。b.?地震发生在台湾。

(52)在台湾什地方?

(53)a.地震发生在台中。b.?台中发生了地震。

回答问题(50),用(51a)比用(51b)恰当,因为“地震”是新信息,放在焦点基本位置最合适。如果回答问题(52),用(53a)比用(53b)恰当,因为这里新信息不是“地震”,而是“台中”,所以应该把“台中”放在基本位置。再看一个时间成分的例子。

(54)a.有什么新闻?b.昨天出了车祸。

(55)a.昨天什么时候? b.车祸出在昨天晚上。

(54)中“车祸”是新信息,应该放在焦点基本位置。(55)中时间成分是信息焦点,所以时间成分放在焦点基本位置。

3.3 宾语和动量/时段成分

汉语中动量成分或时段成分可以和宾语一起放在动词之后。是宾语位于动量/时段成分之前,还是动量/时段成分位于宾语之前,取决于哪个是信息焦点。

(56)你见过哪一位国家领导人?(58)我只见过一次邓小平。

(57)你常常见到邓小平吗?(59)我只见过邓小平一次。

如果没有上下文,(58)和(59)都可以用。回答问题(56),用(58)比用(59)恰当,因为“邓小平”是信息焦点,放在焦点基本位置最合适。回答问题(57),用(59)比用(58)恰当,因为“一次”是信息焦点。

 3.4 主语和动词

LaPolla(1995)提到以下一对语法学界常用的句子:

(60)a.客人来了。

b.来了客人。

许多人用(60a)和(60b)来说明汉语中光杆名词的有定与无定、或者说有指与无指的不同用法。如果知道有人要来,当客人到达时用(60a)。如果不知道有人来,客人突然出现时用(60b)。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焦点的不同。如果知道有客来,客人就不是信息焦点,来了还是没来才是焦点。如果出其不意有人来访,客人是信息焦点。屈承熹(Chu 1999)也提到“客人”是有定还是无定与是不是焦点有关。(60a)和(60b)的结构不同体现了汉语中信息焦点后置的倾向性。其实用焦点概念比用无定性概念更能说明主语后置的条件,专有名词当然不是无定的,但只要作为信息焦点也可以后置。

(61)居然来了王老师。

下面两个也是汉语语法的经典例子,大家早就注意到两种语序都可以。且不论语法如何分析,选用哪一种形式取决于哪个成分是信息焦点。回答问题(62),用(63a)比用(63b)恰当,因为这里动词是信息焦点,放在焦点基本位置最合适。(64a)要用(65a)回答,而(64b)要用(65b)回答,也是为了突出信息焦点。

(62)王冕父亲怎么了?

(63)a.王冕父亲去年死了。b.?王冕去年死了父亲。

(64)a.主席团呢?b.台上呢?

(65)a.主席团坐在台上。 b.台上坐着主席团。

以上事实表明汉语中信息焦点在句法层次上有所表现。在句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信息焦点放在基本位置。焦点基本位置未必是这些词语的常规位置(canonical position),凭语感(65b)中的“主席团”的位置似乎不是它的常规位置。上文提到过,表达焦点的词语只能在语法允许的情况下出现在这一位置上,某些结构不允许主语后置,例如及物动词主语不允许主语后置。但不能因为有这些条件存在就认为汉语信息焦点没有语法化。句法规则之间有互动,有顺序,有主次。

4.结语

在区分主题判断与一般判断的基础上,Kiss(1995b)把语言分成两个类型: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和非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之下再分A型话题概念结构化语言和B型焦点概念结构化语言,以及AB型话题和焦点概念均结构化的语言。本文说明了:

◇ 汉语属于Kiss分类中的话题概念结构化语言;

◇ 汉语话题概念结构化有其特点,除了主话题之外还有次话题,次话题也是话题,不应把它看作焦点;

◇ 汉语主要采用焦点标记“是”和语音手段来表示对比焦点,没有把对比焦点结构化,严格说来,不是Kiss所谓的焦点概念结构化语言;

◇ 汉语在一定程度上把信息焦点结构化。

这里涉及句法和话语的关系。语法学家当然可以只研究语法,不管语用平面。但当话语概念结构化了,语法化了,就值得语法学家研究了。

从类型学角度研究汉语会使我们对汉语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说得更极端些,只有了解其他语言才会更透彻了解汉语。各种语言学理论框架都可以用来作类型学研究,本文说的是形式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形式语言学不仅研究英语,也重视其他语言,深入研究了许许多多语言的材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值得研究汉语的人借鉴。

标签:;  

汉语是话语概念的结构化语言吗?_匈牙利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