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活动规律的哲学透视_主体思想论文

思想教育活动规律的哲学透视_主体思想论文

思想教育活动规律的哲学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活动论文,透视论文,规律论文,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活动都有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有规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诸矛盾之间的本质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①]在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矛盾,这些矛盾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规律。

一、基本规律: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包含着许多矛盾,如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之间的矛盾,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客体思想内部的矛盾等等。其中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体过程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本质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这样说并不仅仅是根据上述矛盾的分类推断出来的,换一个角度论证,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首先,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而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征,即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环境内化在主客体之中,形成有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要素,即主体思想和客体思想。

其次,主体思想和客体思想是相互作用的。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相互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主体思想,就没有客体思想;同样,没有客体思想,也就无所谓主休思想。客体思想是主体思想的作用对象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直接体现者,主体思想是客体思想觉悟提高的激发者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促成者。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即客体思想主体化,主体思想客体化。再看两者的斗争性。主体思想是反映一定主体需要的社会思想或群体思想,客体思想则是性质上或程度上区别于主体思想的一种思想;就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思想代表着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基本利益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客体思想则是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或先进程度不够的思想。这样,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之间必然有斗争,亦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对立和斗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经轨道就是规律,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经轨道就是基本规律。因此,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运动,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它制约了本文后面所论述的各个具体规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其一,客体思想主体化,主体思想客体化。

客体接受主体思想,使自己的思想与主体一致,就是客体思想主体化。要达此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不同客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对客体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客体接受主体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是主体思想转化客体思想的工作,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客体,坚持正确导向,向客体系统地灌输主体的思想,并且疏通客体的思想渠道,批判和清除客体中存在的错误思想,使客体思想主体化。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主体适应客体的特点,对自己的思想作出相应的调整,就是主体思想客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来都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单向联系,客体是人,人的思想活动是有规律的,客体内化主体思想,必然有一个选择过程。当主体灌输的思想符合客体实际、言之有理时,客体才可能接受;即使是这样,灌输也不能填鸭式的硬灌,而应着眼于疏导,应讲究艺术,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这样客体才乐意接受。否则,要么客体接受不了,要么客体不愿接受。当主体思想不被或不全被客体接受时,主体必须针对客体的思想状况,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期客体接受,也就是使主体思想客体化。

其二,个体思想社会化,社会思想个体化。

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作为教育客体的个人思想,大体是与主体社会意识有出入的思想。个体思想社会化,就是通过主体的(个人的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客体个体思想与社会意识一致,使每一个客体个人按社会意识自觉行动。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使每一客体个体的思想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社会思想个体化的过程,即客体个体在接受主体施教的社会思想的同时,要赋予社会思想以一定的个性,这是社会思想个体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个体思想的水平参差不齐,又制约着社会思想,使个体思想社会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思想要不断地根据个体思想的状况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社会思想个体化。

其三,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相互作用,还包含着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对立统一过程。

主体思想一般是先进思想,但绝对不是所有的个体主体思想都是先进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个由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群体结构,由于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人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和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总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必然会反映到主体思想的结构之中。事实上,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基本素质和觉悟还不够高,极少数人做得还不如普通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部分是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培养,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我磨炼,而树立先进思想;一部分则是由于深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而难以确立先进思想。因此只有认真解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才能使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统一于先进思想。

为此,作为教育主体核心的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基层组织,虽然它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体组织,凝结着集体的智慧,但它也不是神,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尽管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党史上形形色色的“左”的或右的倾向就是错误思想的表现。因此,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的思想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核心的作用。其次,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尤其是在当前,教育者面临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形势,更要加强自我修养,否则,稍一不加注意,就容易犯错误,先进就会变成落后。同时,党组织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领导和管理,那些确实不适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必须坚决调整出去,以保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先进性,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掌握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依据。但仅有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研究它的具体的各个方面的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上的特殊本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论依据。

二、具体规律

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非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有的放矢的规律。

“的”是客体实际存在并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矢”是主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的”与“矢”的关系,是实际与理论、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必然关系。有的放矢,就是针对客体的思想问题,主体运用正确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客体思想与主体思想取得一致。有的放矢的规律,揭示的是主体思想作用于客体思想如何有效的问题。

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的放矢。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学好科学的革命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工作的挫折或失败。同时,掌握了正确的理论,还必须与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主体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而应深入实际,掌握客体的思想脉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回答客体思想中存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达到提高客休思想觉悟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的”也是一种需要,即客体对思想问题要求解决的客观需要。“矢”就是主体满足客体需要的教育内容(这是主要的)和形式。教育要解决问题,切中需要,对内容和形式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客体的实际思想需要是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是十分丰富多样和经常更新的。有时候,教育形式很好,但内容有问题,比如搞假、大、空,就不可能切中需要;又有时候,教育内容很好,但形式没有选择好,同样也不可能切中需要。为此,主体必须选好“矢”,对准“的”。

掌握有的放矢的规律,有利于我们防止两个偏向:一是无的放矢,脱离实际,经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回避客体提出的尖锐问题,空谈理论;二是有的无矢,只摆问题,没有找到适当的思想理论武器,或不善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去深刻地分析问题和正确地解决问题。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教育必须转化为客体自我教育的规律。

自我教育是客体在思想上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是依靠客体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启动客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然首先要主体施予正确的教育。对客体而言,这是外部原因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客体能否将主体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这条规律揭示的是客体思想如何才能主体化的问题,它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主体以正确思想教育人→客休接受正确思想→客体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消化正确思想,运用正确思想分析问题,排除错误思想)→客体根据正确思想去行动。这也是正确思想经过主体的工作,首先内化于客体的内心世界,进而外化于客体的实际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内化”和“外化”,都依赖于客体的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使人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在如何通过教育启动客体的自我教育上切实下功夫。

就群体而言,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效果对别人则是一种教育,而群体内部的互帮互教,即是群体的自我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绝大多数人都有不甘落后、奋发向上、要求进步的自觉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主体,是教育者。所以,我们应注意充分发挥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作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必须用不同方法解决的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矛盾。由于国际上加紧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反动势力和国内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观点的人依然存在,敌我性质的思想政治矛盾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矛盾。由于客体个人认识能力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旧社会腐朽思想、西方意识形态的腐蚀,一些人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集体、国家观念淡薄,甚至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不同性质的客体思想矛盾,必然要求主体采取不同的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是一条反映主客体在不同思想矛盾性质方面对立统一的规律。

解决敌我性质的客体思想矛盾的方法是,对于其反动思想必须进行彻底批判,对于那些散布反动言论并付诸行动,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破坏的反动分子应予以法律制裁。解决人民内部的客体思想矛盾,则只能疏导、说服,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即“团结—批评—团结”。“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②]另外,对于人民内部出现的贪污腐化分子,违法犯罪分子,也要先实施刑罚而后才能有效地教育,但在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仍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

遵循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必须用不同方法解决的规律,要求主体从认识上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客体思想矛盾。如果混淆了两类思想矛盾,解决的方法就不会正确,就会引出不好的结果。如何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两类矛盾有时确实容易混淆,难以分辨,必须全面研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判断的基本标准。主体判断客体的思想问题究竟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根本的要看两条,即是否赞成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解决思想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相关联的规律。

在客体思想内部,存在多个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各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其余的属于非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首先要解决客体思想的主要矛盾,同时,决不可忽视非主要矛盾,两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这条规律揭示了主客体在思想矛盾主次方面的对立统一。

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只有“纲举”才能“目张”,抓住了思想的主要矛盾,不等于客体的思想问题全部解决了,非主要矛盾就不可以不管了。恰恰相反,解决思想的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非主要矛盾。有时为了解决客体思想的主要问题,还需要先从非主要矛盾入手,这样对解决主要矛盾更为有利,这也叫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和艺术。

客体思想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不同的阶段,原来的非主要矛盾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原来的主要矛盾又可以变成非主要矛盾。就群体而言,解决客体思想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相关联的规律,又反映了一个抓重点教育对象与抓普通教育对象相结合的问题。

第五,思想认识上解决与实际行动上解决相互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着引导客体正确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为着客体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因此,既要做到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又要做到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思想认识上解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的,实际行动上解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终级目的,也是根本目的,两种解决互为条件,互相作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规律,它所说明的是主体为什么既要作用于客体思想,又要作用于客体行为的问题。

思想认识上解决对实际行动上解决具有四点意义:首先,它是行动上解决问题的前提。客体的行为总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解决思想动机问题,是解决客体行动的先行步骤,客体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其次,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给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客体的认识上来了,解决其行动上的问题才有希望。再次,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包括解决了方向问题,这又给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提供了指针。最后,思想认识上解决是实际行动上解决按一定方向持续进行的保证。

但是,解决客体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没有其实际行动不行。实际行动上解决对思想认识上解决有三点意义:首先,它是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的最终步骤。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客体的认识问题只是第一步,最终是为了客体行动上解决问题。其次,行动上解决问题,才是彻底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人们往往在行动上解决问题之中加深思想认识。再次,它又是巩固和发展思想认识上解决之成果的实际动力。解决思想问题和行动问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思想认识问题是否解决,关键看人们的行动。所以,当客体的行为愈来愈符合主体的期望时,主体就会对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信心。

另一类具体活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规律。

第一,利益关系的恰当处置与思想觉悟提高相关联的规律。

利益(这里讲的是物质利益)是人们存在和发展的实际条件。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关,恰当处置客体的利益关系,它对解决客体的思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利于主体解决客体的某些思想问题,能够成为激发和提高客体思想觉悟的契机和基础,并且往往是从实质上解决客体的思想问题。其次,它又可以帮助客体巩固政治信念,开阔道德境界,提高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客体思想问题的解决对主体恰当处置客体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为利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标尺和原则,如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是一味地满足个人的眼前利益需要,那样永远也满足不了。其次,它对客体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约束力量,使其不致于走到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邪路上去。再次,思想觉悟提高以后,就可以使客体产生为国家、集体的长远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把利益关系的恰当处置与思想觉悟的激发提高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相得益彰。这一规律具体反映了主客体思想在利益关系方面的相互作用。

利益关系的恰当处置与思想觉悟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互相替代。否认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把革命与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对立起来;忽视了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提高,鼓吹“金钱万能”,这都不利于发挥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这些错误思想,必须加以批判。

第二,解决业务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关联的规律。

业务问题与思想问题总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总是通过一定的业务来实现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客体的思想问题也必然要反映一定业务问题,并在业务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主体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客体的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既要解决其思想问题,同时又要解决其业务问题。两种解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这是主客体的思想与客体业务两方面对立统一的规律。

一方面,解决思想问题对解决业务问题有三点意义:首先,它是解决业务工作的目的性问题,我们的业务工作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其次,它又是解决业务工作的方法论问题,使客体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去从事业务工作;再次,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业务问题的精神动力,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体才会持久不懈地做好业务工作。

另一方面,解决业务问题对解决思想问题也有三点意义:首先,它是解决实现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了业务工作,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无法体现;其次,它又是校正、发展或改造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实践;再次,业务工作成果可以转化为思想成果,所以,解决客体的业务问题可以增强其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并不能直接或单独解决客体的业务问题,必须与业务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但主体要结合业务工作做思想工作,则必须对客体的业务工作有基本的了解,“门外汉”是做不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

第三,治理环境与教育人相关联的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论是哪一种环境,都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影响。治理环境,就是改造和完善环境,这无疑有益于对客体的思想教育;而有效地教育客体,又会推动环境的改造和完善。两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必然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律,即主客体在思想与环境方面相互作用的规律。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有利于客体思想进步的良好环境。同时,“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④]。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觉悟和能力有了提高,反过来就会对影响他们的环境进行改造,使有害的变成有利的,使比较有利的变成更加有利的,如此良性循环。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作用。例如,同处不利环境,有的人同流合污,有的人却能“出污泥而不染”。

治理环境与教育人相结合的任务,不是哪一个方面、哪几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事情,必须搞全方位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第四,管理与教育相关联的规律。

所谓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教育、指挥、协调等手段来安排事情,并根据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纪律等来处理事情的活动。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主客体在思想与管理问题上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方面,管理本身就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管理手段中包含着教育。同时,二者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根本目的一致。因此,管理得当,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利环境。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管理还可以规范客体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单纯依靠管理,虽然可以短时期内见效快,但时间长了往往难以为继。只有当客体从思想上理解了管理的意义和目的,主观愿意接受管理,管理方能长效不衰。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客体实现自我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和尺度。再则,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管人的思想的一种软管理。

主体通过管理与教育的反复良性作用,就能提高客体的思想觉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体应注意在管理与教育的结合上做文章。既不能片面强调和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说服教育能解决一切问题,否定管理的作用;更不能片面夸大和强调经济手段与行政、法律等管理手段的作用,自我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注释:

[①][③]《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1页、第32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标签:;  ;  ;  ;  ;  ;  ;  ;  ;  ;  ;  

思想教育活动规律的哲学透视_主体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