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同阅读现象_诸葛亮论文

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同阅读现象_诸葛亮论文

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异读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读论文,中小学论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阅读实践中,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就是异读现象。

阅读是一种由许多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又是十分个人化的行为。阅读并非简单地还原作者的原意,尤其是对文学作品,阅读往往是读者的再创造。在阅读活动中,存在着作者、作品、读者的三极走向,所以不同素质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异读现象是符合阅读规律的正常现象。

异读现象在自由阅读中普遍存在。但在过去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即在课堂上却绝少出现,究其原因是: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得到的是规定性的教学目的,鉴定式的人物分析,固定的解读模式,独立思维受到遏制;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学生的的生活面、知识面、阅读面十分狭窄,难以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难以引起联想,缺乏亲身的感受当然也就难以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但是对课文的不同理解的现象并非不存在,可是都做为学术问题在教师、专家间争论研究,绝少也决不允许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否则,则被认为是干扰教学,破坏教学秩序,浪费教学时间……而加以压制。

今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启发式教学法广泛运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阅读面比过去扩大,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因此能够和敢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所以在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中的异读现象日益多了起来。这应该说是一种好现象,也是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异读现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若从理解的角度来区分,异读现象可以分为三类:

1、异读。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作品时, 虽然对作品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但其特点是这种种理解都具有合理性,甚至会有些新颖、独特、深刻的理解,这类情况叫做异读。

《扁鹊见蔡桓公》课后有一习题是“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学生并未受课本上的“讳疾忌医”的提示的束缚,有学生认为课文阐明了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哲理。有学生认为课文阐明了看问题不能凭主观,不能只看表现的哲理。有学生提出课文阐明了应虚心接受忠告,以免酿成灾祸的哲理。这些理解虽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合理性,都应给予肯定。

在小学课文《鲁班学艺》中,师傅问鲁班:“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的心中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要学二徒弟,师傅哈哈大笑。但有学生提出质疑:大徒弟是用斧子即用劳动挣下一座金山,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这一提问不能说毫无道理。

《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能借得十万枝箭全靠他的神机妙算。一般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能知时知人。但一学生认为,知时知人表明他知识渊博,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思维方式不同一般。周瑜的思维方式是常规的,他认为箭是“造”出来的,所以他百般刁难诸葛亮。而诸葛亮考虑的根本不是“造”而是“借”,所以他胸有成竹,以容不迫,用草船借来十万枝箭,出于周瑜意料之外,所以周瑜才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象这样的现象,教学中会经常碰到,虽然这些理解往往不同于教材、教师的理解,但表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具有合理性,应充分肯定之。

2、误读。误读的特点是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确切的, 甚至是错误的,但造成误读的原因多是由于读者自身的局限性。

一位小学生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认为五壮士不该跳崖,何不先假投降!

一位小学生读了《狐假虎威》后认为狐狸在生死关头愚弄了老虎而能虎口逃生,真是聪明。

有一中学生依据文章结尾处“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的描写,认为《七根火柴》的主题是表现革命乐观主义。

一位教师问学生:《荔枝蜜》中作者为什么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从化温泉满山遍野的荔枝树?学生答:表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日新月异。

这一类的误读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地大量地出现,有时教师也会产生误读,而这种现象往往使教师感到头疼,所以这种情况应当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曲读。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 而其特点是曲读往往出于读者的故意。某些读者为了迎合某种需要或欲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牵强附会,标新立异,恣意发挥,曲解原文。

小学有篇《小猴子下山》的课文写小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扔了桃子摘西瓜,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只好空着手回家去”。教者认为猴子追求经济价值高的东西,故赞扬它有市场经济头脑。

《小桔灯》中的“我”在等朋友时“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教师在分析这两句时认为,报纸是当前斗争的缩影,前前后后都看完了表明关心斗争形势。唐诗是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看唐诗是热爱民族文化遗产。这里表明革命者在为保卫人民、保卫民族,也为保卫民族文化遗产而斗争。

一位教师认为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后,四婶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实质上是剥夺了祥林嫂的劳动权。祥林嫂主动去捐门槛是要争取劳动权。可回来后四婶仍不许她参加祭祀,致使她意志崩溃,希望破灭,终于丧失了劳动力而无法生存下去,因此教者认为《祝福》鲜明地表现了鲁迅发生强烈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以求生存的愿望。这样的理解真够时髦的。四婶虽不让祥林嫂参加祭祀但并没有扣她的工钱,至于祥林嫂捐门槛,鲁迅先生却写得明明白白是为了赎罪。

这种曲读的现象比过去少多了,但仍时有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曲读者往往打着“新潮”“改革”、“思想解放”、“加强思想性”等旗号,似是而非,为害甚大,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以上的分类并非绝对的,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如何正确对待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日益增多的异读现象呢?作为教师,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热情鼓励,正确指导,不断提高自己。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片面性的、随意性的、错误的理解也是无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但“甚解也难致”(叶圣陶),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修正错误才能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误读曲读也是难免的。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论正确与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为个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使独立思维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平等、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良好的教学风气。所以对课堂上学生能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应当给以热情鼓励。

对于误读、曲读现象既不能怕也不能压,既不能讽也不能怨,更不能放任自流,应采取的态度是认真分析原因,给以热情耐心的具体指导。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都觉得去买稻种的梁生宝太吝啬,教师便引导学生去查“吝啬”的定义。

有学生认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聪明机智,教师便引导学生认真读原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是用怎样的词儿来描写狐狸的。

有的认为《失街亭》中的马谡是一位英雄。他大敌当前挺身请战,街亭失败勇于承担罪责……教师便告诉学生,《失街亭》是演义小说,马谡是小说中的人物而非历史人物,是不是英雄应当看作者罗贯中是如何描写他的。

出现误读、曲读现象既不可怕也不足怪,只要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善意辨析、充分说理反而能更有效地、更具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只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能避免和减少在教学中出现误读、曲读现象,也才能够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类现象判定是非,做到充分说理。而且有很多问题并不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的,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

越来越多地出现的异读现象,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大语文教师,也是新的挑战。

标签:;  ;  

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同阅读现象_诸葛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