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35例患者,对照组2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化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够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恶性血液病;化疗;生活质量
本实验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41至64岁,平均(57.2±4.6)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为42至65岁,平均(57.5±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个性化护理:一、心理护理。恶性血液病具有特殊性,患者通过化疗延续生命,加之治疗难度大、病情恶化快、并发症严重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心理症状制定出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逐一开导,使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二、完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采取详细的健康宣教,讲解恶性血液病的病因、病理、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化疗的过程、预后效果等等知识,避免患者因缺乏足够认知而对疾病产生盲目恐惧心理。在开展健康宣教时,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拘泥于语言表述,可充分利用健康知识图册、抗肿瘤宣传栏、影音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还可以定期开展讲座,组织患者开展交流会,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三、丰富业余生活。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经济条件、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等等基本信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减压方案,定期组织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摄影、书画、歌唱、舞蹈等等,丰富患者的业余生活,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评价指标[2]
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Zung氏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满意度评分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分数与所评事项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结果均为P<0.05。
2.结果
2.1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比较:躯体不适感:实验组为(15.81±2.26)分,对照组为(12.75±2.13)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5.294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与精力:实验组为(15.96±2.38)分,对照组为(11.46±1.42)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8.4306,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评分比较:情感需求:实验组为(16.62±3.37)分,对照组为(12.62±2.49)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5.0298,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认知活动:实验组为(15.74±3.21)分,对照组为(12.73±1.86)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4.2051,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工作与学习:实验组为(16.62±2.37)分,对照组为(12.74±2.58)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6.025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交与支持:实验组为(15.64±3.29)分,对照组为(11.73±2.61)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4.932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评分比较:经济条件:实验组为(16.88±3.62)分,对照组为(12.73±1.16)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5.521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生活环境:实验组为(15.86±4.94)分,对照组为(11.49±2.21)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4.1301,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心理状态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比较:实验组为(34.23±7.24)分,对照组为(46.69±6.84)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6.723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实验组为(49.58±5.32)分,对照组为(57.78±5.89)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t=5.629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满意程度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如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淋巴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极大,且通常预后不良。临床上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常用方法即为化疗,化疗可以延续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但是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患者苦不堪言[3]。这是由于化疗能够对肿瘤细胞起到杀灭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的健康细胞造成损伤。通过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化疗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表现有:脱发、胃部不适、呕吐、腹胀、恶心等等,相关药物可以缓解部分不良反应,但效果通常不好,还有部分不良反应用药后反而加重,严重损伤患者的机体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存时间不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唯一关注点,如何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4]。
本院通过临床实验证明了个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本院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另外,本院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疏导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菁华.个性化护理对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5(6):1214-1215,1216.
[2]邹倩.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4,38(10):1218-1219.
[3]彭培培,顾俊红,顾莉等.个性化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心理医生,2017,23(3):236-237.
[4]张慧珍.综合性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负性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2):78-80.
论文作者:卢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高于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