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研究与临床治疗研究论文_罗莉,颜红英,张声霆,周辉,罗时俊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 研究性分析气道黏液高分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讨论调节黏液分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90例临床表现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结合物理和药物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86.7%,其中13例症状有所缓解(有效),占14.4%;效果明显者(显效)65例,占72.2%;无效12例,占13.3%。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出现不同程度减轻,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道黏液分泌过多是COPD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有效抑制、调节黏液分泌能够促进COPD治疗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慢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临床治疗

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患者数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对人体危害最为严重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出现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在全世界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1】COPD的主要特征为呼吸系统针对有害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包括呼吸道、肺部的病变与内环境失衡。而气道黏液高分泌可导致呼吸道阻塞和感染,是影响COPD发病及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患者呼吸道黏液的分泌水平也成为COPD治疗的关键部分。本文基于临床治疗探讨调节高水平的气道黏液分泌与COPD治疗的关系,现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6.2岁。无过敏体质或同时患有心脑血管、肾脏、肝脏等严重疾病。患者均出现气道黏液高分泌,临床表现为气流受限、呼吸异常、咳嗽痰多、肺功能下降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综合物理疗法与药物治疗,持续65天,采用高频胸壁震荡技术、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痰液引流清除、稀释湿化、药物雾化等方法,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肝素等抗凝剂、黄酮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进行治疗。

1.3 疗效观察 观测患者治疗过程前后各项体征(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和症状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8、IL-10 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水平。测定并记录患者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等数据,以判定肺功能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包括:(1)显效:咳嗽痰多、呼吸困难等气道黏液分泌水平过高导致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功能明显改善。(2)有效:患者接受诊治前的各类症状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未消失。(3)无效:患者接受诊治前的各类症状没有任何缓解或改善,病情无减轻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使用t的设计配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道黏液高分泌治疗效果 显效65例,占72.2%;有效13例,占14.4%;无效12例,占13.3%,总有效率为86.7%。

2.2 肺功能改善情况 所有患者接受综合治疗后,肺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呼气量、肺活量等均有明显提高,测量结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参数FEV1为第1秒用力呼气量,FVC为用力肺活量,两者比值记为FEV1%,PEF为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

3 讨论

由COPD引起的气道黏液高分泌是该类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以持续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炎症反应、气管阻塞、呼吸困难,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恶性循环。COP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而呼吸道黏液分泌量主要受蛋白酶外分泌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影响【2】。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受到刺激,出现增生和病变,凝胶形成蛋白、膜相关黏蛋白等黏液糖蛋白的分泌与表达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尤其是MUC5B、MUC5C的代表性表达异常,分泌量显著增加。导致患者气道内纤毛黏液痰量异常增多,无法通过正常咳嗽排出体外,使得气道不畅,细菌滋生,呼吸受阻,纤毛的清洁功能和肺的呼吸功能也会大大受损。【3】

目前,广泛采用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措施有高频胸壁震荡、引流痰液排出等物理方法和使用解痉药剂、黄酮类化合物、抗生素与抗凝素等药物疗法。首先,从环境入手杜绝原发病因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改善患者生活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令患者戒烟并远离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使患者的呼吸系统免受进一步的损害,有助于症状缓解。其次,治疗过程中发挥效果的主要措施是药物的适当使用,可以使痰液理化性质改善的药物一般有碘化钾和愈创木酚甘油醚等祛痰剂,通过刺激胃黏膜达到利用迷走神经刺激支气管腺体分泌浆液使痰液稀释的目的;常用黏液溶解剂则包括针对黏多糖及蛋白质的纤维分解剂(脱氧核糖核酸酶、菠萝酶等)、针对多肽的二硫键裂解剂(羧甲司坦等),此类药物将呼吸道黏液中的蛋白质等链状结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氨基酸、核糖等小分子,协助抗菌药物发挥作用;临床应用或研究中的气道黏液分泌抑制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柚皮苷、槲皮素等)、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等)、支气管解痉药物(噻托溴铵、阿地溴铵、长效β2肾上腺素选择性受体激动剂等)、神经递质释放及传递抑制剂(速激肽受体拮抗剂、TNF2α细胞因子拮抗剂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凝药物(醛固酮、皮质酮、肝素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为影响细胞活动和调节内环境平衡,抑制黏液蛋白氨基酸链的转录、中性粒细胞的生命活动、抑制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及接收,以减弱不良刺激对神经和腺体的影响,减缓气道内黏液的分泌,提高呼吸道纤毛清除能力,减轻炎症反应。另外,在药物基础上配合物理措施,如体位引流、胸壁高频振荡、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痰液稀释湿化、药物雾化等,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气道黏液高分泌患者采取物理与药物措施结合的综合疗法,大部分患者疗效明显,总有效率达86.7%。所有患者肺功能均有所改善,有效率达100%。证明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特征因素之一,调节气道黏液的分泌过程可作为COPD的重要治疗手段和治疗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文富强,申永春.重新认识祛痰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4):243-245.

[2]梁锦泉,陈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3):3009-3010.

[3]文富强,贺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2011 年修订版)解读[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4):939-940.

[4]Chen YJ,Chen P,Wang HX,et al.Simvastatin attenuates acrolein-induced mucin production in rats[J].Int Immunopharmacol,2010,10(6):685-693.

论文作者:罗莉,颜红英,张声霆,周辉,罗时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研究与临床治疗研究论文_罗莉,颜红英,张声霆,周辉,罗时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