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来自《朗读者》的启示论文_陶玉翠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来自《朗读者》的启示论文_陶玉翠

陶玉翠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诵多读,感悟就在其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发挥朗读的示范性——教师的朗读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掌握朗读的阶梯性——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关键词:朗读;阅读;示范;阶梯性;语文素养

最近,央视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与观众一见面便迅速升温,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与喜爱。这既与朗读内容触及人性本质、涤荡心灵有关,更与朗读者濮存晰、斯琴高娃等名家声情并茂、震撼人心的朗读分不开。他们的朗读让大家的心灵找到安放的地方,感受到一份安静、隽永和美好。他们那饱满的情感,字正腔圆的表达,以及别具一格的音色穿透力深深镌刻在观众的脑海里。一篇可能尘封已久的文章在那些朗读者的演绎下,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语言魅力的感知与向往。由此,笔者想到当下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轻视,忽略了朗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朗读者》恰好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带来启示。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1.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诵多读,感悟就在其中。因读成诵,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步在朗读中逐渐升华的。此外,朗读还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好的朗读能让学生通过领略语言之美,进而领略自然之美、思想之美乃至人性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2.朗读是打开学生阅读大门的金钥匙

阅读的重要性当然不容置疑,那么怎样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这样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笔者是这句话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笔者就重视孩子们的朗读。每周开展两次“我读”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效果极佳。从《猜猜我有多爱你》到《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我几乎为孩子们读遍了县图书馆里所有的绘本。每次朗读课对我来说都是郑重的,我力求声情并茂,将一个个或善良、或勤劳、或智慧、或勇敢的人物形象轻轻安放在孩子们那纯洁的心灵上。孩子们不知不觉被我的朗读吸引了,笔者的朗读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愉悦,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欲望,很快,他们的书包里冒出了许多绘本,交换阅读,模仿朗读,一时蔚然成风。二年级时,笔者选择《伊索寓言》和《安徒生童话》给学生朗读。一个个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就这样,孩子们疯狂地爱上了阅读,从汤素兰到杨红樱,从郑渊洁到沈石溪,从柯楠到J.K.罗琳……现在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笔者又尝试着给孩子们读一些国外经典文学名著的片段。有一天,笔者读了《简•爱》选段后,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纷纷买来这本书,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读完它。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它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教育的根基,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阅读,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财富,人类最重要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里面,你没有和这些著作对话的过程,就没有人类的包括个体的思想和智慧成长的过程。”

二、发挥朗读的示范性

朗读不是机械地吐字发音,它不仅要求字正腔圆,而且要求朗读者披文入境,具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的特质。教师的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示范性。

1.教师的朗读具有“机读”不可比拟的在场性与情变性

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深入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产生极大的依赖,以“机”代读,学生只是接受了电脑里那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话训练,而未受到教师有声有色的、亲切的、感人的示范朗读的熏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脑里的朗读永远无法代替教师有感情地现场朗读,无法比拟教师朗读的在场性。因为是在场的朗读,所以教师的朗读具有形象、生动、互动、情境等特点,具有情变性,可以随着学生现场情绪的变化而适当调整朗读节奏与力度。相比而言,“机读”则是程序化的、普遍化的,不能因学生实际而现场作出调整与改变,即使“机读”可能拥有更加标准的发言和更加悦耳的语音。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听觉的特权,还是视觉、触觉、心灵感觉等多种感官综合应用的舞台。《朗读者》就是通过视频,伴随有现场观众,营造朗读氛围,让场外观众也有“现场”的感觉。从而实现了朗读者与现场和场外观众的一种“在场”的情感交流。

2.教师的朗读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更甚。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好的示范朗读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融合,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感染力将在教师示范性朗读中得以展现。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音信号,犹如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脑海中生成一幅幅图画,与文本中的主人同喜同悲同呼吸,从而与文本产生美妙的碰撞,得到思维训练和能力的提升。

三、掌握朗读的阶梯性

朗读——心灵深处的放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那么,如何让朗读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使其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呢?

1.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很多教师小瞧了“正确、流利”,甚至直接跳过,奔着“有感情”去了。结果学生朗读时拿腔捏调,显得生硬不自然,更谈不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孰不知,“正确、流利”是“有感情”的前提。只有读正确了、流利了,深藏在文本背后的情感才能自然生成。因此,笔者在上课时,特别强调这一点,每学一篇新的课文,笔者引导学生踩实每一个字,直到他们将课文读流利为止。只有将文章读正确流利,学生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可能与文本发生深层次地对话。

2.有感情是朗读的关键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有的清新,有的深沉,有的悲壮,有的憧憬,有的轻松,有的喜悦……教学时,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原作者乃至编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和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一课时,笔者牢牢抓住“天哪,太可怕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们当时的恐惧,笔者出示了“天空露出大窟窿”“地上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你看到这大窟窿会怎样?(害怕)那你会怎么读?学生自然把“恐慌”的这种体验带入朗读中,从而理解女娲这位人类的母亲无私。如此,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与文本融为一体。

3.有感悟是朗读的真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主要是侧重于朗读的技能技巧,关注的是如何演绎出文本自身的语言魅力,它需要读者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角度和心境去朗读,去体会,去感受作者的感受。好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通过作者的真情实感去感动、打动读者,更需要通过与作者的共鸣去感悟读者,让读者在朗读文本,经历感动的同时,更能结合自身实际,凝练出个人的新感悟、新境界。《朗读者》就是一群人生经历丰富、体味人生百态的名流在朗读的同时,也释放自身的人生感悟,所以,他们的朗读不做作、不矫情,给人以真实、自然、厚重。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感悟也是有阶段性的,毕竟他们的人生经历有限,但追求个体生命的不断感悟则是朗读的真谛所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思考乃至创造,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央视的《朗读者》还在持续升温发酵中,也掀起了一股热爱朗读的热潮,但能够将朗读扎实而持久地推行下去,必须依靠广大的一线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陶玉翠,安徽省芜湖县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热爱小学教育工作,教学之余,除钻研业务之外,还喜欢在文字间游走,她撰写的教育论文和随笔多次在市县级获奖,并有多篇作品在《小学班主任之友》《四川教育导报》《芜湖日报》教育版等报刊杂志发表。她撰写的散文《时常想起可爱的老杜》在《安徽文学》发表,她的散文还多次发表在《芜湖日报•芜湖县周刊》《芜湖日报》等报刊,现已是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实验学校 241100)

论文作者:陶玉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来自《朗读者》的启示论文_陶玉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