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党报发展趋势及报道场所的危害与对策_会议简报论文

城市党报发展趋势及报道场所的危害与对策_会议简报论文

市地党报简报化倾向的危害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地论文,党报论文,简报论文,对策论文,倾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很快,市地党报纷纷由小报改为大报,出现了一大批内容深刻、主题鲜明、深受读者喜爱的好新闻。但与此同时,市地党报也出现了简报化的不良倾向,一般化、程式化的会议报道,领导人一般性活动的报道日益增多。这种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为读者所反感,直接影响宣传效果,影响报纸的发行量,因而值得我们重视。

一、党报和简报的区别

笔者翻阅了10多家市地党报今年出版的报纸,其中不乏某项目签约、某工程竣工、某市场开张、某公司正式营运、某研究会成立、某研讨会举行、某部门某项活动拉开帷幕之类的稿件。假如这类稿件是简讯,自然无可非议,读者也需要了解这样的动态。但由于有某某领导前往祝贺、剪彩或讲话,稿件往往较长,位置也较高。此外,还有不少某某领导在某某会议上强调、某某局长答记者问之类的稿件,其中空话、套话、重复的话不少。显然,一些领导及部门把党报当成了机关简报。

或许有人会说,简报、党报都为读者提供信息,都在指导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只注意到两者相近的方面,却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区别:受众不同。

简报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党政机关内部沟通信息、反映问题、指导工作。简报的发放和阅读范围较窄,其内容是阅读者应该甚至必须知道的,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简报不必象党报那样强调宣传艺术,可以直接了当地布置工作,刊登领导讲话,并提出具体要求,告诉有关部门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而党报的受众面很广,包括发行范围内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报纸应该按照新闻规律,刊登他们想知道的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本地要闻、经济信息等。党报与读者是平等的,即使是评伦,也只能针对某种思想或现象讲道理,循循善诱,而不能居高临下,命令读者“要这样,不要那样”。否则,读者就会跳过那些“行政命令”的篇幅,去寻找自己想看的内容,直至把报纸丢到一旁。

二、党报简报化的原因及危害

党报简报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地领导的原因,也有新闻采编人员的原因。

一些市地领导和部门领导把党报作为简报使用,利用党报指导自己分管的工作,报道政绩。他们采用行政手段干预新闻报道,对一些常规性的调查研究及一般性的会议,也要求记者采写消息,甚至配发评论。在编辑部,有人因此戏称某些分线记者为“新闻秘书”。对一些奠基、开业、剪彩、评比等事务性活动的报道,某些领导之间还存在攀比现象,使采编人员左右为难。

从报社的角度说,一些记者不深入基层,往往“赶场子”,泡会议,拿了材料或简报编稿子。一些编辑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深入基层少,难以给记者出一些好点子,往往就稿编稿,有时稿源不足,就多留点水分,让某些领导的老话、套话填版面。

这些现象集中到版面上,就造成了要闻版的“三多三少”:反映领导活动的稿件多,反映群众活动的稿件少;一般性消息多,典型报道少;来自市、地所在地的稿件多,来自下属各县市及基层的稿件少。假如你查阅每月9日、19日、29日在报纸,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往往把喜事安排在逢八的日子。读者称这种版面为“会议版”、“领导版”、“市区版”。

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6月30日《在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同志“纠正陷于日常事务,不关心政治,不注意社会思想政治动态的现象”。这也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期盼,但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事务缠身,甚至被人家拉来拽去,身不由己。企业家搞活动要借助领导扩大影响,部门为了显示某项工作的重要性也要请领导讲话。他们知道,领导到场了,消息也容易发。然而,群众对那些宣传领导干部一般化活动的新闻是反感的,读者反映,领导人一天有三个应酬,还有精力办实事!显然,这样的宣传在读者中产生的是负效应,这种负效应不仅关系到领导者个人,而且有损我们党的形象。

同时,这种负效应还会造成报纸发行量的下降,而发行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将影响到广告量和广告收费标准,直至危及报社的生存。这是不言而喻的。

三、克服党报简报化倾向的对策

克服党报简报化倾向,需要报社上下共同努力,并争取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采编人员中开展党报性质和宗旨的教育,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抓“活鱼”。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96.1.22人民日报)。这两段话阐明了报纸与人民、与读者的关系。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机关报,市地党报上要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下要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从会议和简报中走出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把他们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讴歌他们的英雄业绩,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困难。凭通知、请柬采写新闻,抓到的往往是“一些空洞的东西”。只有从群众生活、社会实际切入,才能抓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使报纸常办常新。

二是组织采编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新闻工作的指示精神,并主动向有关领导宣传。

中宣部1984年6月18日《关于贯彻控制各种纪念活动指示的通知》指出:“地方党政领导人的各种活动,一般不要作专门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92年1月21日《关于减少领导同志过多事务性活动的建议》指出:“不要把领导同志的出席作为报道与否或报道规格的标准。新闻单位应减少对一般性会议、活动的报道。”

应该说,新闻单位是握有“尚方宝剑”的,问题是前几年没有认真用好这把剑,以至积重难返。现在,如果新闻单位提出某个会议、某项活动不必报道,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往往会反问一句:以前不是都报的吗?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执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的同时,还要积极向领导宣传,以求得理解和支持。

三是该报道的会议要报深报透,只有这样,该控制的会议才能严格控制。读者调查表明,对党代会、人代会、科技大会、企业改制等重大会议以及市委市府关于两个文明建设重大部署的报道,读者是欢迎的。他们厌烦的只是那种一般化的会议和常规性活动的报道。因此,报社对市委市府的重大会议、重大部署的报道不应该吝啬版面,要报深报透,从而充分发挥党报的作用,“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选集》1318页)这样做,读者满意了,市委市府满意了,编辑部的工作也好做了,该控制的会议报道和一般性活动的报道就能严加控制。浙江绍兴日报、金华日报在加大市委、市府重大部署报道力度的同时,分别开辟了“要闻动态”、“会议要闻”专栏,大幅度压缩了会议消息的版面,压低了会议消息的位置。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四是改变对采编人员的考核办法,从机制上激励采编人员追求好稿,多出精品。记者爬山涉水、啃苞谷饼写出的独家新闻,与根据会议材料、简报编出的稿件,在考核记分上应有所区别。据了解,一些报社已制订了鼓励采编人员出精品的措施,有的报社每周评报,推荐好稿,每月奖励一批好新闻。对深入基层抓到重大典型的记者,一些报社还颁发总编特别奖。这些具体措施,对克服党报简报化的倾向是行之有效的。

标签:;  ;  ;  

城市党报发展趋势及报道场所的危害与对策_会议简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