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智力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沈德立教授承担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参加协作研究的有天津师范大学的李幼穗、阴国恩、李洪玉、沈德立;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的庄素芳、张兆堃、杨德弟;天津市实验中学的岳万才、宋达文、许丽珠、张英群;天津市六十五中学的周克昌、郭继勋、赵安;天津市二中的王宏德、王培。赵彤璐、何非、李柳、杨泽伟、马蕙等同学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录入工作。全部统计工作由丁锦红、李洪玉完成。执笔者为李洪玉。最后由沈德立、阴国恩定稿。
* *
*
一、问题提出
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一股智力热,片面追求发展学生智力,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完美的性格,造成厌学等不良后果。
从1981年开始,非智力因素逐渐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1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纷纷撰文,各抒己见,掀起了一场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大讨论(林崇德,1992;龚浩然、黄秀兰,1993;赵鸣九,1993)。我们(沈德立等,1989)也进行了有关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并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教育模式。还有人(张履祥,1990;郭占基等,1993)开展了有关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总的看来,近十几年有关非智力因素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在数量上日益增多。但是有关儿童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的实验研究则显得极少。
为此,我们开展了该课题的研究(包括问卷和实验两部分),力图初步揭示出我国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系问卷研究结果之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天津市16所中小学校(包括城市重点校、城市一般校和农村校)随机抽取3200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得到有效答卷2774份,其中小学阶段(五、六年级)661份,初中阶段(一、二、三年级)1026份,高中阶段(一、二、三年级)1087份。在全部有效答卷中,各个年级的男女生比例基本上都是1:1。
(二)方法和材料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
我们参照文献和教师访谈记录,初步确定了11种与学习和智力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非智力因素,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AM)、交往动机(IM)、认识兴趣(CI)、学习热情(LA)、学习责任心(LR)、学习毅力(LS)、注意稳定性(AS)、情绪稳定性(ES)、好胜心(WI)、支配性(DO)和学习焦虑(AX)。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一个由115个项目组成的自陈式量表,包括11个诊断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这11个诊断量表可以测定学生在上述11种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水平。每个诊断量表都由10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5个项目组成。
问卷中每个项目的后面都和a、b、c三个备择答案,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想法和做法最接近的答案。对于诊断量表中每个项目后面的备择答案,我们按其所反映的相应非智力因素(学习焦虑量表除外,该量表的记分规则与其它所有量表正好相反)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中、低三级水平,高水平的记3分,中水平的记2分,低水平的记1分。经试测,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三)程序
1.问卷编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及教师访谈记录,确定研究变量,并编制《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试用稿)。
2.问卷试测。先在天津市几所中小学对《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试用稿)进行预备测试,增删或修改不合适的项目,使该问卷具有适当的信度和效度并定稿。
3.被试取样与数据收集。选择被试,培训主试(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担任),用经过修改定稿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按统一的标准施测并收集数据。
4.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数据质量进行核查,取得有效答卷。最后用Spss/pc+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我们从参与被调查的学生中抽取出369名被试,隔35天之后又对他们重新施测了该问卷。结果发现,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重测信度值在0.53-0.79之间(P<0.01)。说明该问卷及其各分量表都是比较稳定的。
我们还计算了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Cronbach Alph系数,即项目的同质性程度。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分量表的α系数都比较高,区间为0.52至0.78,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这一切表明:在总量表以及绝大多数分量表内部,项目的同质性程度是较高的。
表1 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Cronbach Alph系数
为了考察该问卷的有效性程度,我们计算了各分量表之间及各分量表分别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分量表间呈一定相关,但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均大大高于各分量表间的相关,说明该问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我们又随机抽取六个分量表的各两个测验题施测。结果显示,各测验题与其所属分量表的相关均大大高于与其它分量表的相关。可见,各测验题是能有效地反映出其相应种类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的。
表2 各分量表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间的相关系数
(二)不同年龄阶段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我们分别对三个年龄阶段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差异进行了单向分关方差分析(ONEWAY)(结果见表3),并用最小显著差法(LSD)(0.05)对两两年龄阶段间的差异做了比较。
表3 不同年龄阶段间各种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比较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无星号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综合表3与LSD检验中的结果来看,除认识兴趣因素外,我们所调查的其它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都存在着不同显著性水平的年龄阶段差异。概括来讲,这种年龄阶段差异有以下特点:(1)从发展的角度看,交往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责任感、学习毅力等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有随着年龄阶段的升高而明显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学习责任感、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和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皆有显著的下降(P<0.05)。而这些因素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业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课业越来越繁重。这种现象应引起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上述现象与国内有关文献的报道是基本一致的(申继亮,1988;周国韬等,1993)。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2)初中阶段是非智力因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阶段和过渡阶段,因此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可塑性。(3)情绪稳定性和支配性的水平都有随年龄阶段的升高而明显提高的趋势(P<0.05)。(4)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焦虑的程度都比较适中,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有利。
(三)不同类型学校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我们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包括城市重点校、城市一般校和农村校)学生分别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差异进行了单向分关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并用最小显著差法对两两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差异做了比较。
表4 不同类型学校间各种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比较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示差异比较显著(P<0.05),无星号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综合表4和LSD检验中的结果发现,除认识兴趣、学习焦虑、注意稳定性和支配性以外,我们所调查的其它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在不同学校类型间都存在着不同显著性水平的差异。这种学校类型间的差异可以做如下概括:(1)在成就动机、学习责任感、好胜心等方面的水平都是农村校学生显著地高于城市重点校和城市一般校学生(P<0.05)。(2)在学习毅力、非智力因素总体等方面的水平都是农村校学生显著地高于城市一般校学生(P<0.05),并略高于城市重点校学生,但未达0.05显著性水平。(3)情绪稳定性水平城市重点校学生显著地高于城市一般校学生(P<0.05),并略高于农村校学生,但未达0.05显著性水平。(4)交往动机水平城市重点校学生比城市一般校和农村校学生都显著地高(P<0.05),而城市一般校和农村校学生则处于同一水平。(5)学习热情水平农村校学生比城市重点校和城市一般校学生的都显著的低(P<0.05),而城市重点校学生和城市一般校学生却处于同一水平。
(四)不同性别间非智力因素差异
我们对不同性别学生分别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差异进行了单向分关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男女生之间各种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比较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示差异比较显著(P<0.05),无星号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从表5可以看出,除好胜心外,我们所调查的其它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都存在着不同显著性水平的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有以下特点:(1)交往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责任感、注意稳定性、成就动机、认识兴趣、支配性、学习毅力以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等方面的水平,女生都显著地高于男生。(2)学习焦虑程度方面,女生显著地高于男生。(3)情绪稳定性的发展水平方面,男生极显著地高于女生。
四、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为什么大多数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随年龄阶段的升高而显著地降低?(2)为什么农村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总体水平显著地高于城市学生?(3)为什么女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显著地高于男生?下面就这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绝大多数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对于遗传因素来说,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因此,对上述问题的解释应基于这个观点。我们认为大多数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之所以随年龄阶段的升高而显著地降低,主要是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在小学阶段,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学习目的性、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到了初中和高中,由于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和学业成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与培养。故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得不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2)初中二年级是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也称之为危险期。大多数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从初中开始显著下降,可能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3)就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来说,初中阶段比小学阶段高,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高。因此,初中生比小学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知识在社会上的贬值、投机功利思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都会扼杀“非智力因素”这个从小学刚刚破土的幼芽。高中学生更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农村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水平显著地高于城市学生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1)从物质环境因素来说,农村的整体水平明显比城市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贫穷比富有更能促使人们奋发图强。优越的物质环境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不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学习责任感、学习方面的好胜心、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由此而产生的较高学业成就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2)就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说,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意味着可以走出农村或在农村出人头地。大部分农村学生正在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农村学生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对于形成较高水平的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女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显著地高于男生,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似乎要困难一些。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1)女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要高于男孩子。因此,女生比男生较注重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培养。当然,这种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培养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2)从家庭教育和性别角色两个角度来说,注重让女孩子比男孩子更稳重、依赖和听话。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她们更有效一些。她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也好一些。(3)在我国随着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妇女思想的解放,男孩子做的事女孩子也要做,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能做,并且做得比男孩子还要好。这种好胜心、自信心,女生比男生强。
上述解释是否正确,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检验。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今后如何改革会有一些启发。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学校教育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今后,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更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育应纳入我们中小学教育的轨道。特别是对于高年龄阶段的学生、城市学生和男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培养与教育方面的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
在分析非智力因素的学校类型差异时,我们发现成就动机、学习责任感、好胜心、学习毅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总体水平都是农村校学生分别显著地高于城市重点校和城市一般校学生,而学习热情水平则是农村校学生比城市重点校和城市一般校学生显著地低。这好象有悖于常理。为此做两点分析:(1)学习热情与成就动机、学习责任感、学习毅力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从表2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有密切关系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更不一定就是完全的正相关。它们之间可能有相对的独立性。(2)有人研究发现(赵承福、刘明,1987),农村学生在情绪强度上不及城市学生得分高;在情绪持久性上得分又高于城市学生。而我们在问卷中所调查的学习热情,主要是有关情绪强度方面的。
五 结论
1.中小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认识兴趣除外)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都存在着不同显著性水平的年龄阶段差异。除情绪稳定性和支配性两因素的水平有随年龄阶段的升高而明显提高的趋势外,其它绝大多数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均有随年龄阶段的升高而显著下降的趋势。
2.除认识兴趣、学习焦虑、注意稳定性和支配性以外,中小学生的其它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都存在着不同显著性水平的学校类型差异。
3.除好胜心外,中小学生的其它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都存在着不同显著性水平的性别差异。其中除情绪稳定性水平男生极显著地高于女生外,女生在其它种类的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上都显著地高于男生。
标签:非智力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