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生物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如何以常规课堂教学为契机,结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建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已成为我们亟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本文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作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实施渠道:一个是专门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独立的实施渠道;一个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上,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掌握和运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并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不会给中小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改造我们的教育方式,必将使古老而传统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的不断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不仅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在生物学中隐藏着大量与生活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中学生物学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准备,其中知识基础是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学知识可以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赖以“生长”的基础。通过生物学科支持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与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中学生物学课程能为研究性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学科知识得到广泛应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中学生物学科来推进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主人的角色,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精神和意识。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指教师刻意地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之人。
二、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即是实现教学日标的方式。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有哪些策略呢?
1.问题性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布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以“问题”为重要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并呈现横向交叉的状态。而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往往也是按科学家发现、建构该知识的过程编排的,这些知识的排列是纵向的、线性的,靠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问题性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如讲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内容时,提出问题:
(1)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征?
(2)在生物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中染色体行为怎样?染色体成分是什么?DNA与蛋白质的关系怎样?
(3)用什么方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决问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提出问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却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用什么方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决问题: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通过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问题性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以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把单向信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学习过程。它不仅能弥补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之不足,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体意识。
2.探究性教学策略
科学工作者发现知识、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直觉提出各种猜测、想象,然后进行实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和规律的过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工作者那样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究为基础,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为前提,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点。研究性学习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以教师所给的启发性问题为指导,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能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
如讲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教学时,用媒体演示:
(1)带有胚芽鞘的幼苗不用单侧光照射。
结果:胚芽鞘生长但不弯曲。
(2)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用单侧光照射。
结果: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向光源。
设疑启发:由上述实验提出问题:
(1)胚芽鞘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胚芽鞘的生长似乎与尖端有关。)
(2)尖端有什么物质会影响下部的生长呢?
借助媒体演示,把切去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过些时候,将此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结果:放琼脂块的一侧生长快,对侧生长慢,造成弯向对侧的生长。
激疑探究:由上述实验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的呢?是琼脂块引起幼苗弯曲的吗?
设计对照实验:再把普通琼脂块放在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一侧。
结果:幼苗不生长也不弯曲。这说明幼苗的生长与琼脂块本身没有关系。
归纳提升:(1)胚芽鞘尖端合成某种物质运输到琼脂块上。
(2)琼脂块收集了某种物质作用于幼苗而引起幼苗生长和弯曲。
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某种物质。后来,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分析知道它是吲哚乙酸,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取名为生长素。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通过探究得以发现新知的强烈成就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
3.实践性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实验等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内容时,为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课前预习时进行实践:一是布置“花的结构解剖”,为面向全体学生,我将其简化,设计成一个表格(见表1),让学生填空,并将解剖后的各结构贴于表中的空白处;一是布置“种子萌发状况的观察”,要求自选种子和实验器材,自己设置实验方案,通过观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最后写出观察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观察报告应体现出以下几点:(1)种子萌发的时间;(2)种子最先形成幼苗的结构;(3)胚芽、胚轴、胚根、胚分别发育成的结构;(4)胚乳、子叶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5)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6)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分析。这样,通过依托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新知识的传授进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从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表1 花的结构
通过实践性教学策略,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践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真理的途径,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4.开放性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除了来自平时的课本学习和积累以外,更多的将来自于校内外其他学习资源的摄取,而且学习的方法、途径各异,最后形成的结果也千差万别。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是开放性的,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我校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活动课供学生选学。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我开设了“心理与健康”的选修课,主要讲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常见疾病及其预防等卫生保健知识。根据选修课教学考查要求,我布置了一个开放性课题:选一个典型病例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和最新医学展望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写一份研究报告,作为该课程的结业评价。从上交的报告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态度极其认真,上交的报告几乎无一雷同。他们选择了《肝炎》《佝偻病》《白血病》《糖尿病》《肿瘤、癌症及发病因素》《艾滋病》《疥疮》等不同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访问专家以及到医院实地调查等不同途径收集资料。最后,归纳整理成一篇篇丰富多彩的综述性报告。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还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
研究性学习注重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与积极体验,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从实践中来,教育又走向实践。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知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从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