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1994年旅游外汇收入突破70亿美元,国内外游客直接收入达1655亿元人民币。然而,人类长期以来没有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一直认为旅游业是无污染工业,沉醉于旅游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中。近年来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和“无烟工业冒烟了”的呐喊[1],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
1 现代旅游业的成就与环境问题
1.1成就
1.1.1 国际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1994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4152.7万人次,是1978年23倍;其中外国旅游者465.6万人次,是1978年的20.3倍;全国旅游外汇收入46.83亿美元,是1978年的17.8倍,相当于1993年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5%。
1.1.2 国内旅游业蓬勃崛起。1978年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内旅游业根本谈不上规模。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国内旅游业开始崛起,年出游人数和回笼货币额平均递增2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城乡调查总队的统计资料,199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消费达864亿元人民币。
1.1.3 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到1993年底,我国旅游行业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07亿元,形成了包括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宾馆、旅游车船、旅游物资供应、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旅游文化娱乐等子系统在内的旅游产业大体系。1993年我国旅游产业的产出水平,已超过1100亿元,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8%左右。
1.2 环境问题
1.2.1 景观破坏和消亡。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区环境被污染和旅游环境恶化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观赏石自然崩塌、山体滑坡等,使观赏景点消失;持久的干旱,导致旅游区一些自然景观消失,如瀑布断流、溪潭枯竭、古树死亡等;但最终原因还是与旅游区超负荷开放、游人过多等人为原因有关。另一方面是纯属人为造成的。如景区建筑规划不尽合理,胡乱建设,建筑物体形、体量、色调与旅游区风景不协调,改变了特定的风景气氛;修建公路、索道,砍伐林木等,形成风景“创伤面”;旅游区客流量超载,导致资源退化、名贵树种死亡,使摩崖石刻、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驰名中外的中国千古文化名山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庐山瀑布,有段时间竟然断流了。据说是由于汉阳峰一带植被减少造成的。号称泉城72泉之首的济南趵突泉,近年来经常可见池底,三个喷口也全部干涸,使游人大失所望。杭州西湖,名泉众多。过去的玉泉由于地下水受砂砾石层的阻拦,水从孔隙上喷,曾经形成珍珠泉、晴雨泉等奇特景观。可惜现在泉脉切断,这些奇特的景观从此湮没。青海湖的蓄水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湖面不断缩小,原来四面环水的鸟岛,已成为与陆地相连的半岛;湖水盐化严重,湖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此发展下去,鱼类绝迹,鸟类迁徙,环湖沙化,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厦门黄金海滩,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有16hm[2]宝贵的沙滩永远失去。海南岛的“天涯海角”风景旅游区也难逃厄运。在那里由于乱挖滥采钛矿,美丽的银滩已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
1.2.2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旅游区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景旅游区内不适当的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加剧着水土流失。尤其是公路两侧、湖泊水库四周、宾馆和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更为突出。据黄山风景区抽样调查,逍遥溪在暴雨时溪水中含砂量5%~15%,瞬间最高竟达20%左右。由于水土流失,石门电站一座高2.5m的拦砂坝,已于1985年填平。承德每年水土流失使260多hm[2]土地损失。1965年建成的庙宫水库,按前段的淤塞速度发展,过不了多久就将报废。曾经是塞外松涛澎湃的千里林海,将要变成穷山恶水。昔日美不胜收的“避暑山庄”,大有变成“招暑山庄”之势。
2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源
2.1 “无烟工业”观的误导
在中国旅游界、理论界和政府某些决策者中一直流行着一种观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它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观点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中国各地和各部门旅游开发、规划以及新兴的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设计。另一方面,有关旅游环境污染的学术呼吁却微弱得几乎不能形成什么实际影响,自然不能喊醒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究和官僚主义。于是,旅游区超负荷地开放,旅游业失控地发展。一时间旅游区人满为患,“全民办旅游”的热潮迅速兴起。在旅游区内,各种旅游饭店、宾馆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各种旅游车辆有增无减,成倍上升;个体摊棚更是成千上万,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实,只要我们将由热情所启动的思维用理性加以冷却,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考察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就会发现,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它也生产各种废物。它不仅排放像传统工业废物(如含毒素的化学废气、废渣、废水等)那样在影响人的健康方面令人恐惧,而且产生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威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失控地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环境破坏和污染,已向那种盲目乐观的“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旅游业不仅排放废物污染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平衡,而且这些废物的处理技术在难度上因旅游区(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景区、景点)的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并不亚于对传统工业废物的处理。一旦处理不好,旅游环境继续恶化,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区的毁灭,严重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低投入、高产出”观的误导
在中国旅游界、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曾一度盛行“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髦提法,这一观点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旅游开发决策者、研究者和建设者的思想。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产业”,于是,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省市区都一下子醒过来似的,纷纷盯住这块肥肉,能开发的旅游景点都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人们之所以会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重要的一条是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们一直有很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只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只能理解为人类劳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应着眼于历史的发展。环境资源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阶段,即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活及其排泄物固然起到破坏环境的作用,但范围有限,危害也不大。一般说来,靠自然界自身的循环就能自行修复。但现在的情形不一样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口骤增,城市膨胀,风景旅游区内人满为患,废物横溢,对旅游环境产生破坏和污染,且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人们不得不花费一部分劳动来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说,如果把环境资源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中,那就不难接受目前西方多数学者把旅游业看成是环境密集形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观点。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
2.3 “非耗竭性消费”观的误导
“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组成的,而旅游消耗又基本上是‘感觉消费’(或称精神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这又是一种在我国理论界和旅游实践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错误观点。这种观念的产生来自于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的肤浅理解,或者说,在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时,套用一般资源可再生性的衡量标准,没有考虑到当一些普通资源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时,其原始性或自然环境状态才是其根本属性这一事实。且不说因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导致风景旅游资源的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就生物的变种,重建的古迹,人为开发的民风民俗而言,虽然也能构成旅游资源,但其价值必然大打折扣。也就是说,从纯粹的旅游价值来考虑,不仅旅游资源主要不是再生资源,而且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坏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素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往日“漓江水清清透底”,“群峰倒影山浮水”,“船在青山顶上行”等独具魅力的山水景观,在今天的旅游高峰期已很难见到。实地见到的是漓江水变浑,局部河段已受到油污、垃圾、粪便的污染。庐山琴湖,本是镶嵌在山中的一块“美玉”,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但由于大量污水直汇而入,水质污染已使琴湖“美色”顿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随着每年游人、香客数十万众,景区内的个体营业户也随之聚增,他们就地取材,砍树搭棚架屋、烧柴煮饭,年耗林木百万公斤以上,致使风景林日渐稀疏。加之管理松懈,在乌鸦岭旅游停车场四周杂乱摆设饮食、小商品摊点,车水马龙、人声喧哗,山坡垃圾成堆,明代金铜鎏金殿也围陷于垃圾堆之中。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旅游活动“即动眼又动手”,而且在严重地破坏旅游资源。作为一种产业,旅游不仅消耗资源,而且有过渡消耗的能力。
2.4 “人治”代替“法治”等的影响
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资部门不供应材料和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部门不办理工农业执照”。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的原因,就是官僚主义泛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以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长官意志。如某地搞建设,竟然没有建设规划图,其负责人还振振有词,过去打仗,手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从来没有想过还要什么图纸。某市经过多年艰苦工作制定的规划,而新任市长上任后却要推翻它,说他是一市之长,当然由他说了算,俨然不知还有个《规划法》。其实,发展旅游业,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自己就能搞起来的事情,而且还受到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内外旅游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近几年饭店供给过度膨胀,竞相建设各种“宫”、“园”、“城”、“馆”、“街”等景区景点,就是官僚主义、长官意志下的牺牲品。有些“园”、“宫”、“城”、“馆”等景点建在旅游区附近或热线上,加以多种办法拉客,或者是搞的还有点特色和吸引人处,倒也热闹了一阵,但到底有多长的生命力则很难说;有的则选址不当,或地处偏僻,投资不小,建成后就游人寥寥无几,惨淡经营,即使以高额回扣收买旅游车拉客,也只能勉强维持甚至赔钱。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对国外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各地掀起的大规模营造古代文化景点热,从整体上看,大多存在着认识肤浅,表现手法平庸,迎合旅游者低级趣味等问题。如开封的“宋城”,武汉的“楚城”,无锡的“唐城”,长沙的“古汉城”,南昌的“明城”,浙江奉化的“清末民初一条街”等等。一些历史学家见了直摇头,这些“城”并没有具备所标榜的那个朝代的真实内容。此外,重复建设也非常惊人:光“西游记宫”全国就有50座。由此可见,旅游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如果不在宏观决策与控制方面谋求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的协调配合,其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获得不合理的倾向性发展,甚至失败。难怪不少学者呼吁:我们在和子孙后代争饭吃,抢地方玩。
3 旅游业持续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般认为,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echel Carson)所著《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1962年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而对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研究可以说始于80年代初,直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tland)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后,才在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浪潮。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迄今仍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引用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用公式表示:保持生态稳定+有控制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的增加。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三项因子是生态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这说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失控的、过热的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暂时的和表面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出现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引起社会不安定,这样的发展就不是可持续发展[4]。中国学者杨开忠认为,该定义单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维度,应该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深刻、内容丰富,是对人类与环境系统关系变化的一种规范,但是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因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中,有四条基本原则贯彻始终,一是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二是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过程的重要性;三是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四是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个或几十个时代,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立足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理解环境承载能力和优先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已发生了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3.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旅游开发和规划领域中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持续性的影响,旅游需求对现代人类尤其是对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过程本身所涉及的界面之广泛和复杂,以及当前旅游业迅速膨胀的事实以致业已形成的旅游环境危机,表明旅游业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而且旅游业也是最需要贯彻也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领域之一。
目前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不过,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Bruntland)报告中《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提出的几个观点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有启发和帮助。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区居民的需求;可以被认为是对各种资源的管理的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比较全面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是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开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由此可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多层面的目标体系,其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将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这个战略性主题的提出,在建立人类与地球的新型关系以及确立当前人类对子孙后代的生态责任观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来稿日期:199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