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积极、巨大的推动力量。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城市化大潮已经或正在将人类导入以现代城市为载体的工业与后工业文明。现代城市社会的运行与发展有其自身所固有的必然性。探讨这种必然性,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它的全面、科学的认识。
现代城市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十大特点与趋势。
一、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在前工业城市,由于缺乏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规模增长一直缓慢。表1反映了世界部分著名城市800—1800年一千年间人口数量的变动情况:
表1:800—1800年世界部分著名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动*(单位:万人)
城市
年代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巴黎2.5
2.0 11.0 27.5 25.0 54.7
伦敦 -2.5
4.0
4.5 18.7 86.1
罗马5.0
3.5
3.5
3.5 10.9 15.3
科隆1.5
2.1
5.0
4.0
3.7
4.1
伊斯坦布尔 30.0 45.0 25.0
7.5 70.0 57.0
开罗 -
15.0 20.0 45.0 40.0 26.3
墨西哥城 - - - -7.5 12.8
北京 -8.0 15.0 32.0 70.6 110.0
西安
80.0 30.0 15.0 15.0 15.0 22.4
京都
20.0 20.0-
20.0 35.0 37.7
*资料来源: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P56—57,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一千年的漫长历史时代,世界城市规模虽从总体来看处于缓慢增长的过程之中,但由于当时对城市规模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军事等各种非经济因素,因而就不少城市来讲,在这一时期或其中的某一阶段,城市规模非但没有扩大,反而不断衰减。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强有力的推动,城市规模处于急剧而持续扩大的过程之中,从美国芝加哥城一百年间城市规模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表2:芝加哥城1850—1950年间城市规模的变动情况 (单位:人)*
年代人口 年代 人口
1850
29963 19102185283
1860 109260 19202701705
1870 298977 19303375329
1880 503185 19403384556
1890 1099850 19503620962
1900 1698575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摘要》(1912、1931、1941、1960)
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中,芝加哥城从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急剧扩大为将近4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扩大了近121倍!
目前,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在已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西方国家虽有所放慢,但在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发展中国家仍在持续。表3显示中国1980—1990年10年间3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的发展徘徊不前,总数目(96个)没有变化;3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50个发展到113个,增加了1.26倍;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成长迅速,由71个发展到249个,增加了2.51倍!
表3:中国1980—1990年间不同规模城市数目的变动(单位:个)*
规模 1980年1985年1990年
10万以下
161115
10—30万
809381
30—50万
5078
113
50—100万 3685
154
100—200万 224478
200万以上 131317
总计
217
324
458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93),P25
1950年时,全世界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6个,到2000年,将扩大到60个,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将达到20个。在这60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45个将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时墨西哥的人口将达到3000万以上,加尔各答和孟买将分别接近2000万。
二、现代城市人口集中程度趋减
早在本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路易斯·沃斯就把人口密度高定义为现代城市的特征之一。实际资料表明,人口集中的确是现代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据统计,纽约的人口密度达到9109人/KM[2](1984),东京为13973人/KM[2](1985),汉城为16184人/KM[2](1986),孟买更高达18740人/KM[2](1981),我国的上海亦达到10388人/KM[2](1989)[①]。
人口的集中是伴随社会活动的集中而发生的。人口及其社会活动的集中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第一,集中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集中便于生产协作、配套和专业分工,可以节约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资本周转;便于利用公共资源如能源、水源、公交、邮电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使企业在这方面的开支大大减少;等等。第二,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产、供、销等活动的集中可以大大减少远程运输,缩短流通时间,方便原料供应和商品上市。第三,集中便于资本的积累和利用。在大城市,除了现代工业和商业的活跃外,金融业亦空前发展与活跃起来。在这里,借贷和结算均极方便,极便于投资者的角逐和竞争。第四,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能。在大城市,可以集中地使用各类管理人才,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第五,集中还便于科学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刺激个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竞争,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和工作效率。等等。
由于人口及其社会活动的集中能够产生上述各种经济与社会优越性,所以在各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人口集中过程都在持续发生着。然而,随着城市聚集程度越来越高,集中所带来的各种经济与社会优越性正在逐渐走向它的反面,产生了各种严重的问题。由于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聚集,市区地位在不断上升,中心商业区的地位更高得惊人。这就必然导致工商企业生产与流通成本的上升;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事故频繁,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心理后果;人口和企业过度集中不断恶化了城市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且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也因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而变得拥挤不堪;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题。
上述各类问题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乃至抵销了集中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区过密的人口及其活动加以分散就很有必要了。不过,分散过程得以发生,尚需具备各种经济与社会条件。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实现及其他因素,首先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不少城市居民经济收入比较高,生活比较富裕,他们不满足于市区住房拥挤、环境恶劣的现状,开始在郊区购置宽敞、舒适的住宅,同时购置小汽车方便上下班;政府鼓励与资助市民在市郊购买私人住宅;交通与通讯设施的迅速现代化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微电脑的普及,使得工厂、商业网点可以在郊区乃至远郊建厂或设立分店,职员可以在家里上班,而与市区的联系却很方便;等等。所有这些,促使分散过程在西方大城市首先发生,在美国更加明显。据统计,从1975年到1980年,美国全国市区每移入100人,就要移出122人。人口下降最多的是那些人口最稠密的市区,如纽约、波士顿、克利夫兰和费城等,从1960年到1970年,市区人口增长了17%,但从1970年到1980年只增长了10.2%;相反,郊区人口在1960年到1970年间只增长了3.4%,而在1970年到1980年间却增长了15.1%。[②]随着市区人口的分散,工商企业等也在不断地分散到郊外。
分散过程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大城市人口规模在缩小;相反,由于市区人口向四郊的迁移,以及外来人口的继续进入,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仍在日益扩大,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大城市区域或大都会区。现代大都市不仅包括近郊,而且包括远郊。只不过随着分散过程的发生,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趋向降低而已。伴随着城市化从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上述趋势在发展中国家也必将发生。
三、现代城市社会成员异质化程度加深
在前工业城市,或在乡村社区,由于人口规模较小,加上长期缺乏流动,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程度高而异质性程度低。而在现代城市社区,由于人口的大规模集中,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的异质化程度不断加深。所谓“人一过百,形形色色”,虽有所夸张,却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现代城市社会成员异质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有,第一,现代城市社会分工发达,职业种类繁多,就业结构高度分化,造成城市成员在职业上的高度异质化。在现代城市,人们已毫无可能象乡村或前工业城市那样自给自足,而须依赖别人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在这种复杂的分工体系中,人们已可以进行各种选择,从而为他们获取更大的自由提供了可能性。第二,城市社会成员由于从事的职业不同,收入一般也不相同,由此造成他们在经济财富上的异质化。现代城市既有亿万富翁,也有在贫困线下苦撑度日的贫民。所以在现代城市是花园别墅与贫民窟并存,高档商厦与街头地摊都不乏问津者。两极分化在这里表现得最为充分,也最为明显。当然这种情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会有所区别。第三,现代城市正式组织发达,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使城市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差异,造成他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异质化。人们最感兴趣的行政级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种异质化。在一个省会城市,有从勤杂工、办事员、普通工人、职员到科级、处级、司局级乃至省部级的行政级别差异,在一个国家的首都,这种差异就更大了。这同乡村社区中一般只有村民与村民组长的二个“行政级别”差异有着明显的不同。第四,现代城市社会成员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造成他们在素质上的异质化。在现代城市,有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后教育的发达的教育体系,社会成员由于接受教育的年限与程度不同,在文化素养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第五,现代城市社会成员来源复杂,除少部分的原居民外,大部分是后来移入的,既有不同乡村社区移入者,也有其他城市乃至国外移入者。造成他们在文化背景上的异质化。原有居民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传统风俗,而外来移民在这些方面不仅与原居民之间,而且与不同来源的移民之间,往往大相径庭。
现代城市社会成员之间异质化程度的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城市成员在文化背景上的异质化,导致了城市社会运行中对正式控制结构(如法律系统)的需要,传统、习惯、风俗、宗教等等在前工业城市和乡村这类同质性社区中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的东西,在现代城市社会已变得无关紧要。除此之外,异质化还导致了现代城市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淡化、疏远;导致了城市社会阶层更加开放,社会流动增加;导致了城市文化的世俗化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城市区位结构的复杂化;等等。
四、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复杂
前工业城市因规模较小和产业、职业分化程度较低,其内部空间结构因而表现得比较简单,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大大限制了城市居民的活动范围,生产地点和生活地点的混杂比较普遍。工业革命及其所引起的工业化进程,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工业化不但给现代城市创造了相对集中、规模庞大的工业区,而且,作为工业化产物的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也使城市居民能够在距离工作地点较远的地方居住,从而使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得以产生和发展。现代工业发展而导致的人口大规模聚集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与综合服务功能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密集的综合服务区(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和事务中心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闹市”)的地位日显重要。工业化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使得科学技术的地位更加突出。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现代城市,特别是较大的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若干片文化教育、科研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形成文化区。工业化带来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的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又迫切要求城市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以满足人们工作与基本生活之余调剂身心的需要,同时保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因此,园林绿化区成为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协调城市各类人口与活动,加强社会管理,以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与社会秩序,现代城市一般都设有行政区。现代城市内部的这些功能不同的区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功能区。任何一座城市,特别是综合性城市,其内部的空间结构都是由数量不等的各种功能区排列组合而构成的。
尽管由于各个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数量不等(有的功能区只一个,有的则为多个,有的可能还没有形成),大小不一且布点不同,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已变得日益复杂,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商业与综合服务区和行政区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或重要位置;市中心外围常常环绕着轻工业区和居民区;重工业区多布置在城市外围甚至更远的卫星城内;空间开阔的园林绿化区以及需要保持安静环境的文化区也多设置在城市边缘一带;等等。随着交通与通讯设施的发展,居住区也开始在郊区甚至远郊出现,中心商业与综合服务区伴随人口的“郊区化”,也存在着外移的趋势。
五、现代城市首属群体趋向衰落,社会组织发达
在产业革命以前,由于社会组织不发达,首属群体如家庭、亲属、邻里、街坊等,在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曾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生产互助的功能,生活扶持的功能,等等。由于其成员之间互动频繁,相互关系也比较密切。但是,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体系的日趋复杂,工厂、商业公司、学校、机关、工会、政党等各种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在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占中居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社会组织的发达与地位的加强同时伴随着首属群体的衰落。在现代城市,首属群体所承担的许多功能正逐渐为社会组织所取代:原先由首属群体所承担的生产互助功能,由于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完全丧失;生活扶持功能由于现代城市各类生活服务组织的出现,也在逐渐减少;首属群体所具有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功能,由于各类心理诊所、心理咨询机构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取代;如此等等。由于首属群体的功能日渐外移,加之由于城市社会分工体系的复杂,首属群体成员从事共同活动的机会减少,这样一来,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必将日渐松懈。在现代大城市,家庭成员,亲属之间的关系就远不如传统农村的此类关系亲密;邻里、街坊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松散了。
首属群体的衰落与社会组织的发达,提高了社会活动的效率,标志着人们从更多地依赖感情与私人关系来处理问题变为更多地依靠分工和规则、章程来处理问题,使社会更加合理化、有序化与完善化。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首属群体原先所具有的不少方面的功能在现代城市正在逐步丧失,并为社会组织所取代,不过有些功能却是社会组织难以取代的,如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功能等,即使在社会组织更加发达的未来城市社会中也是难以被取代的。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社会后果。在西方高度城市化社会中,居民自杀率、精神病患病率在增长,社会上人情淡漠等等,就与由于首属群体迅速解体,人们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兴起比较晚,社会组织不很发达,至今仍是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社会。在长期封闭的自给自足式农业村社中,人们十分重视家庭、亲属、邻里、乡亲这些首属关系,并且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社会心理,积淀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影响着整个社会意识。俗话所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这种社会意识的反映。在这种潜在心理的驱使下,我国城市居民在各种场合也都倾向于发展首属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作为个人同社会接触,并从社会获得个人各方面需求的满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有某些城市社会成员通过首属群体精心编织个人关系网,以实现自己的特殊需求的满足。过去,在我国不少城市中,某些同乡结成的地方帮派及其他一些类型的群体曾经拥有很大的势力;而今,各种首属群体仍然遍布于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不少农村居民陆续进入城市工作与生活,这些人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圈子,为了尽快地适应城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求得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他们更热心于建立与参加各种首属群体。这就使得在短期内我国城市中的首属群体不可能迅速衰落。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实现,城市社会活动必将更加合理,高效与有序,首属群体在我国城市社会中逐渐衰落,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出现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防止其副作用。
六、现代城市社会阶层日趋开放,社会流动率高
在现代城市社会,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已被打破,其结果是出现了高度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不断发生,反过来又推动了现代城市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开放。
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改变了城市的职业等级结构,增加了许多受尊敬的和收入丰厚的职业,并消除了不少低报酬的体力工作;在工业化社会,教育不再是上层阶级的特权,而成为人们谋生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工业社会,教育机会在日益普及。上述因素相应地提高了工业社会人口的社会流动性。而且通过这种流动,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全体劳动者的组成相应地由体力劳动者(兰领阶层)向脑力劳动者(白领阶层)转变。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的研究显示,在工业化先进国家内,白领阶层占全体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长:在19世纪末为5%,1910年约为10%,1920年为15%,而在1950年则为30%。[③]美国80年代初白领阶层已占全体劳动者的52%,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个比例仅为17%。[④]随着白领阶层人数的不断上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在美国,自60年代以来,甚至出现了数名出自于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人士如卡特、福特、尼克松、里根及当今的克林顿等当选总统的情况。
伴随着向上流动的日益增加,在西方工业化社会,上层阶级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从成员构成上看,上层人员不再限于传统的工商界,电影明星、球星、拳王、歌星、画家等皆可成为亿万富翁,与世袭贵族鼎足而立;从财富方面来看,许多新贵较之昔日的贵族更富足;从声望上看,影星、歌星、球星、拳王等,皆可轰动一时,享负盛名。尽管有了以上这些变化,但总的说来,在西方工业化社会,人们从中下阶层进入上层的机会还是比较有限的。
在我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取消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随着传统的户籍管理体制的逐步松动与改变,“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封闭的阶层体系已不复存在,城市社会阶层体系更加开放,不少出身工农的子弟正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工作者,企业家和知识分子。
尽管现代城市社会阶层日益开放,由于多种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向上流动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开放,既包括上层的开放,也包括地位相同的阶层的开放,还包括下层的开放。很多幸运者实现了向上流动,也有不少劳动者只能发生水平流动,还有一些劳动者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可能发生向下流动。水平流动往往是向上流动的桥梁或过渡。即使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它也促进了人们的才能与素质的多面发展。向下流动往往是迫不得已的,但由于向上流动的机会依然是开放的,因而,即便发生了,人们也不至于过分沮丧。
现代城市社会阶层日趋开放,社会流动率高,增加了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减少了相互之间的误会、摩擦与冲突,提高了社会整合度。社会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七、现代城市社会文化日益世俗化
“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价值观逐渐脱离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现代城市不仅有鳞次栉比的大厦,四通八达的街道,奔涌不息的车流,灵敏迅捷的通讯,而且有五彩缤纷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多元复合的文化,璀灿绚丽的艺术,……,这一切,都是人去建造、创立的。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一方面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另一面心理上也受到一种冲击,更相信神的世界是遥远的。而现实的凡人世界是可亲可近的。这样,传统的宗教神圣观念与世俗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就分离了。这种分离,使人们感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应有的享受,认识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认识到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为的结果。
世俗化使现代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讲求实效的特征。城市社会成员凡事讲求实际的效益,讲求实实在在的结果。不可预知的未来是遥远的,甚至是虚无漂渺的,今世的,眼前的东西才是最实在的。世俗化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
第一,世俗化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由于讲求实效,使得人们过去不能、或不敢探讨的领域不断有了新的突破与创造。正是由于城市社会有一种自由创造的文化环境,所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其它人类光辉灿烂的智慧之花都首先在城市竞相开放,并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讲求实效使得城市社会成员对他人的评价逐渐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往往以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这有利于鼓励人们勇于竞争,勇于进取,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第三,世俗化还使得城市社会成员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对与已无关的、与事无补的人或事,一般不作反应,或表现冷淡,而只对与己有关的或与事有益的人和事作出反应。所以,处事往往比较理智;但久而久之,也可能造成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世俗化特点变得更加鲜明、突出了。
八、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多元化
城市生活方式是在城市这一特殊的社区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上看,城市生活方式就较乡村生活方式优越。今天,城市生活方式更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现代城市社会的生活水平与质量高。城市人因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相应地,消费水平也就比较高。在生活质量方面,由于城市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相对于生存需要而言,享受和发展需要更加强烈,因而在城市人的消费结构中,生存性消费所占比重比传统人要小,而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所占比重比传统人要大得多。消费结构趋向合理,生活质量较高。
2.社会化程度高。现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加之生产与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在生活资料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不断加强。现代城市各类服务行业发达,大量的多方面的社会服务的提供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要,同时又加强了人们对社会的依赖性。
3.开放性强。现代城市社会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其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受外来影响较大。城市人较少保守,求新求异意识强,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他们更易于放弃旧的生活方式,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所受到的各种外来影响中,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与交往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尤以衣着方面最为敏感。相对而言,城市人在生活意识,价值观念等领域接受外来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应当指出,由于人们的职业、地位、文化素养的不同,接受外来影响的程度和方面也不同,不可一概而论。还应当指出,在城市生活方式所受到的各种外来影响中,难免良莠杂陈,鱼龙混杂,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受到外来生活方式的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他社区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范围、程度的影响。
4.生活节奏快。在现代城市社会,从生产或工作领域来看,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人们的工作节奏相当紧张。在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的活动内容日益丰富与复杂,因而人们对业余时间的运筹和利用也更加科学、节约与紧凑。为了使有限的时间更有效率,城市人甚至在从事一种日常活动的同时兼做其他活动,如做饭时兼听音乐、看电视,排队候车时兼记英语单词,接送孩子时兼锻炼、听新闻、买菜,乘车时读书、看报等。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另一个突出特点和趋势是多元化。现代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强,社会结构复杂。不同的人口群体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经济与社会地位、职业、民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不同阶级与阶层的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职业群体的生活方式,不同地域群体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使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个人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有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有的则不能,甚至有害。对此,人们应当加以理智的比较和判断,这就使得城市人对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能力大大提高。
九、现代城市社会问题经常发生,难以根除
现代城市可以说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多发之地。据有关统计,制约城市运行与发展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七、八十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就业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往宅问题、环境问题等。
——就业问题。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目前有2000万人无事可做,失业率达11%,而且还在继续上升。美国有890万失业者,93年5月统计表明,失业率为7%,这还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⑤]我国城市显性失业率相对西方而言并不高,目前为3%左右,但隐性失业严重,高达30%上下,其人数在4000万人左右。
——犯罪问题。西方工作化国家其城市犯罪率都比较高,1987年洛杉矶刑事案件发案率高达171.81‰,汉堡高达170.0‰,纽约达100.53‰,芝加哥达92.44‰,维也纳达81.66‰,马德里达32.06‰[⑥]。我国城市刑事案件发生率虽没西方国家那么高,但就其所占比重看,建国以来,始终占全国总数的60%上下[⑦],这和我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极不相称。
——交通问题。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交通拥挤、堵塞。我国城市公共电(汽)车厢内站立人数,平时约为9人/M[2],高峰时达到12—16人/M[2];街道上,人车混行,机动车与人力车(自行车)混行,造成的拥挤、堵塞相当严重,尤以市中心为甚。工业发达国家由于私人汽车发展迅速,也未能摆脱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情形。城市交通的拥挤、堵塞,造成行车缓慢,人们上下班与日常出行极为不便,交通事故也在频繁发生。
——住宅问题。以住宅不足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约有30%的居民住在简陋破旧的房屋中,印度首都新德里1000万人口中,有高达半数的人住在贫民窟或马路上。我国城市缺房户的比重截至1990年底,仍达到16.31%。即使是发达国家美国,目前也仍有250万人无房或缺房。
——环境污染。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公害的侵扰。城市环境公害种类繁多,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成堆,酸雨侵蚀,日照遮挡,热岛效应等,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由于现代城市社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各部分或领域往往难以协调同步,结果便导致了各类社会问题经常发生。有些问题经过努力解决了,而另一些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结果这些问题便会长期存在。如在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很难协调,便造成就业问题等的长期存在;在工业发展中,环保设施往往会被忽视,便造成了环境污染的长期存在;等等。在当今世界,没有社会问题的城市是不存在的。
十、现代城市社会变迁较快
现代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作为“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语),促使城市自身不断发展与更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城市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城市的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中,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是最为活跃的。现代城市具有开发生产力的一切先进的物质设施与条件,有种类齐全的科研队伍、科研机构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从初级教育到博士后教育以及职业业余教育的全面系统化的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体系,有图书、报刊、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总之,城市雄厚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设备优势,能把当代人的教育成果、科技成果等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由此推动了城市物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现代城市对外开放性强,城市人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他们能够迅速地消化与吸收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这也直接推动了现代城市物质生产力的进步。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典章制度、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变化,并进而导致现代城市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注释:
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统计资料》(1990),P24.
②[美]哉维·波普诺:《社会学》(下),P529—530,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③张华葆:《社会阶层》,P73.
④(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P232.
⑤[美]威廉·伯格:《就业》,载美国《新闻周刊》,1993年6月14日.
⑥《中国社会发展资料:主观、客观、国际比较》(1992),P391.
⑦参见谷迎春:《中国的城市病》,P323.
标签:生活方式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政治论文; 集中趋势论文; 社会组织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