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与红筹股的比较研究_红筹股论文

H股与红筹股的比较研究_红筹股论文

H股与红筹股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筹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H股是指在中国内地注册的企业, 经过符合国际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后,在香港联交所发行和上市的股票;所谓红筹股是指香港证券界对具有中资背景的,由中资企业控股35%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发行和上市的股票。H 股和红筹股由于是中国股票市场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主要股票品种,因此,统称为“中国概念股”。

一、发行原因的比较

1993年7月,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上市,揭开了国企海外直接上市的序幕。发行H股的原因一般认为有:第一, 有利于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特别是在香港回归前夕,内地资金到香港上市,无疑是向世人昭示中国将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时保持香港的经济繁荣,这对于稳定香港人心,稳住在港人才,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可以通过香港股市筹集资金,香港联交所于1986年9 月已获得国际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其股市市价总值在亚洲排行第三,是世界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内地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之;第三,有利于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内地企业香港上市可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同时还可以利用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1984年,华润和中银集团合组新琼企业有限公司,收购当时因财务危机而濒临倒闭的香港康力电子有限公司,由此成为了第一家由中资企业控股的红筹股上市公司。1986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又以3.5 亿港元注入陷入财务危机的嘉华银行,成为第二家中资控股的红筹股上市公司。所谓红筹股,便由此而来。作为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其具体形式目前有两种:即买壳上市方式和造壳上市方式。买壳上市方式是指,内地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已在香港上市的境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使自己成为境外上市公司,然后发行股票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其代表是被称为“实力红筹股”的中信泰富、粤海投资等;造壳上市方式是指内地希望在香港上市的企业,首先对未上市的香港公司,采取参资控股或直接注册子公司的方式,确定产权关系,然后由该香港公司申请上市,取得上市地位。其发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为中资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第二,中资企业近年来更加积极地融入香港的主流行业及运作方式中,同时还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内地的优质项目,灵活而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各种融资方式,募集大量资金,扩大运作范围,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同时也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之嫌;第三,红筹股开辟了海外融资的一种新方式,由于是间接融资,其融资成本较H股更低,资本扩张力却更强。同时风险由市场承担, 而不是由国家承担。因此,红筹股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融资能力及效率。

二、运行机制的比较

从H股与红筹股的关系来看,同为境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在其运行机制上的共同点均是,在上市之前,为了与规范化的市场接轨,已经对上市公司的运行机制,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造。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红筹股比H股更加规范。由于红筹股是在香港注册,香港运营, 并在香港上市的香港公司,而H股上市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注册, 内地运营的内地国营大型或超大型企业,其运营方式带有更多的传统体制的痕迹;第二,在运行方式上,红筹股比H股更加灵活, 由于红筹股打破了一元一股的传统模式,因此其股票面值更加灵活多样,同时由于其价格普遍较低,使股价上涨拥有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市,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第三,红筹股作为间接上市的境外公司,与作为直接上市的H股公司相比,在上市股票限制、 上市速度、公司数量、发展速度、市场表现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值得研究并加以推广。

对于H股和红筹股的运行机制由于一些相关数据的约束, 我们还不能从十分精确的角度来进行比较,但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两种股票的运行机制及效果作一番综合比较,这将对下面的分析有所帮助。(见表1)

表1.H股与红筹股运行机制及效果比较

股票上市上市

发行 交易会计

名称方式速度

数量 费用制度

H股直接一般

有限制较低较规范

红筹股 间接较快

无限制较低更规范

股票

信息 资本

抗风险 市场

名称

透明度

扩张力 能力 表现

H股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红筹股 较高 较强 较强 较好

三、运行效果的比较

由于这两种股票的运行机制的差别,其运行效果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分别加以论述。

据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资料显示,在1997年中的港股接近4 万亿港元的总市值中,56只红筹股便占了港股总市值的11%。1997年1月至5月,红筹股的成交量已占港股总成交量的25%。从香港联交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H股与红筹股无论从其集资额还是从其上市后表现来看, 都表现不俗,特别是红筹股的表现更佳。从表2中,我们看到,从1993 年至1997年前9个月的集资额状况,H股的集资额已达到574亿港元, 相当于82亿美元,而红筹股的集资额则达到981亿港元,约合140亿美元(见表2)。

表2 1993年至1997年前9个月的H股和红筹股的集资额(亿港元)

(包括首次发行的集资额和上市后的集资额)

年份 H股红筹股 总数

1993 81 182

263

1994 99 120

219

1995 30 6494

1996 94 178

272

1997(9月)270 437

707

合计 574 981

1505

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

1993年是中国企业在香港市场集资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之后,随着香港股市下跌和国内宏观调控加强,集资活动有所减少,在1995年达到低谷。1996年,中国企业的集资活动又趋活跃,到1997年达到新的高潮。在1997年1—9月,无论H 股还是红筹股的集资额都已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全年的集资金额。

表3 H股和红筹股的上市表现(截止1996年9月30日)

H股

红筹股 香港股票市场

上市公司数目35 56633

占香港股市的百分比 5.5%

8.4% 100%

市值

763亿港元 5633亿港元42510亿港元

占香港股市的百分比 1.8% 13.3%100%

成交量占香港股市的百分比 5%26% 100%

(1997年1月至6月的累计)

资料来源:根据香港联交所有关数据计算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被统称为“中国概念股”的H股和红筹股的上市数目,虽然仅占到香港股市总数的13.9%,其市值占到15.1%,但成交量已占到31%,可以由此看到,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中国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上市不仅改善了香港股市的产业结构,增加了香港股市中工业股的比例,使其产业种类更多元化,而且增大了香港股市的市值,从而提高了香港股市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可以增加香港投资者及公众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两地间的经济联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香港的经济结构及主导香港经济的中坚力量之组合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70年代以前,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经济地位中独占鳌头;80年代以后,华资财团势力逐渐扩大,先后收购了一些英资财团属下的公司,现今十大华资财团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同五大英资财团上市公司所占的市值旗鼓相当。而且,红筹股的市盈利普遍高于恒生指数和H股,恒生指数的市盈利约在10—15倍之间,H股的市盈利约为15倍左右,而红筹股的市盈利则在15—30倍之间。

1997年9月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股市大幅下跌,H股与红筹股跌幅更大,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的前景面临考验。但随着香港股市的回升,H股和红筹股也有很大幅度的反弹。 虽然还没有恢复到1997年8月时的水平,但从股市的长期发展来看, 我国宏观经济和上市企业的基本因素仍然保持良好,加之香港经济及股市也有望于1998年得到恢复。因此,我们有理由对H股和红筹股的发展充满信心。

四、发展前景及对策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证券市场,大有发展潜力。同时由于中国企业长期以来被资金短缺所困扰,因此,通过证券市场集资,特别是通过国际证券市场吸引外资,将成为中国企业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主要方式,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未来及前景,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规范H股,使其更完善

H股的发展,经历了先热后冷,先涨后跌的过程。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市公司盈利下降,是造成股价下跌的直接原因。自1995年9月以来,各H股公司陆续公布中期业绩,公司纯利大幅度下降,与上市招股时预期的盈利数字相差很大。例如,在公布1995年上半年盈利的15家H股公司中,共有7家盈利,与1994年同期相比较有所增长,其余8家则大幅度下降,跌幅最高者达93%。1996年大多数H股的每股盈利率与1995年同期相比又均有所下降。第二,信息披露不规范、不清楚、不及时。与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其他公司相比,信息透明度较低。因此,他们很难有效地利用所披露的信息来分析股市前景,预测盈利及风险。同时,由于H股上市时间不长,一般投资分析家缺乏分析H股的常识和经验。加之资料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H股的信心。

由于H 股的发行不仅为内地国有企业利用香港市场筹集外资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首先,为香港资金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香港这个资金业已饱和的国际金融市场上,H 股的发行无疑为这些资金及海外资金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场所,同时这些资金可以直接深入到中国内陆地区,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也是国际投资者踊跃投资H股的根本原因。其次,改善了香港股市的结构。 长期以来,地产股和金融股在香港股市中占有主要地位,有较大的局限和较高的风险,而大部分是工业股的H 股在香港股市的上市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扩大了香港股市的品种,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三,促进了香港第三产业的发展。H 股的上市为香港联交所的业务及香港的银行、会计、律师和咨询等服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有助于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对于H股, 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发展力度,同时加强管理,使之更加规范。

对H股公司的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H股公司应加强其内部管理。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要按照现代公司的条例去实施,不能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来管理股份制企业,否则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将不利于其市场表现。第二,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联交所应联合加强对H股的上市监管,使其在运作程序、 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规范。

(二)加强对红筹股的管理并大力发展

在香港股票市场上,近期出现了一股“红筹热”,投资者纷纷选择红筹股为投资对象。致使红筹股市值越炒越高。美国《商业周刊》也发表文章说,红筹股动摇了香港股市一向由房地产和金融股占统治地位的旧秩序,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加惊人的表现。“红筹热”现象并非偶然,是由于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香港回归等综合因素的必然结果。大部分投资者对中资企业在香港迅速扩展自己的业务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红筹股”企业将在回归后的香港经济中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们在开发中国内地市场方面比香港“蓝筹股”或外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红筹股已成为必然趋势。

红筹股虽然比H股拥有更多的优势,但也同样面临挑战。 主要表现在红筹股的管理比H股和B股更复杂。红筹股的管理人员要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香港的资产操作与内地的项目管理;香港的市场惯例与内地的市场惯例;香港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同时由于红筹股是在香港操作,必须聘用高质量人才,但目前的待遇机制不合理,其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低于香港当地公司的水平,这种体制既不利于招聘高级人才,也不利于调动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红筹股公司管理的具体措施有:中央应给予红筹股公司政策上的支持,并给予法律上的保证,使红筹股与港资和外资平等竞争,同时避免由于政治风险而引起的股价波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加强了海外投资者对香港回归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之信心;由于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对管理好红筹股公司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改善红筹股公司的内部报酬机制,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香港联交所和证监会应联合加强对新上市红筹股公司的审查和批准。但对于红筹股上市申请,其审批的要点应是规范化,而不是太严格和太烦琐,否则,反而会削弱与港资和外资的竞争力。

标签:;  ;  ;  ;  ;  ;  

H股与红筹股的比较研究_红筹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