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课堂互动成长”课程实例探讨--兼论“交通方式与布局”的课堂互动_交通运输论文

“6+1课堂互动成长”课例探究——例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课堂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课堂论文,布局论文,运输方式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1课堂互动成长”注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6+1”中的“6”即“6人小组”,强调的是学生合作学习在先;“1”即1位教师,强调的是教师互动教学在后。这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互动成长”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研讨环节,它是整个课堂的核心环节。互动研讨环节包括小组合作、反馈、点拨讲解、归纳拓展等步骤,是最能体现教师个性、展示教师课堂智慧的环节,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改变学生只听不说、只接收不思考的被动依赖习惯,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所在学校在新生入学后不久,就通过成绩、能力、性格等综合指标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划分6人小组。“6人小组”管理采用小组长总负责,各组设立学科长,班级对小组实现动态管理,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定期进行民主调整。“6人小组”的评价实行捆绑制,倡导“我优组优,组优班优”的思想,同时对小组的评价考核注重坚持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原则,实行班内量化打分,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小组合作意识的提升。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2”中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课为例,探讨“6+1课堂互动成长”在地理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一、课内辅助环节

      1.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的目的首先是诊断学情,即要确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能力和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促进先学,即肯定学生先学的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以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步骤如下:

      (1)出示课题。用简练的语言或较短的情境引出课题或板书呈现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用多媒体(或板书)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目标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3)课堂检测。课堂检测题设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有基础(课本内的简单内容),也要有提升(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整合);既要反映三维目标,又要突出重难点;既要能检测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又要能检测出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知识,以便对其后的课堂互动研讨和归纳拓展能有针对性地调整。

      课堂检测过程要求在4分钟内独立完成,且不能翻阅书本及教学辅助材料。以下是笔者自编的课堂检测题:

      【A】图1为“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示意图”,Ⅰ~Ⅴ代表各种运输方式由优到劣的大体排序。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1,以下关于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公路运输 B.②为航空运输

      C.③为海洋运输 D.④为铁路运输

      (2)某旅游公司的策划人员设计了一条“福州—成都—重庆—武汉—福州”的国庆黄金周旅游线路,最主要是游三峡。游客游三峡时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B】(3)关于交通运输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铁路交通运输线交织而成

      B.由交通运输点交织而成

      C.都是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综合运输网

      D.是有层次或级别的

      (4)武九客运铁路专线项目规划全长198千米(图2),2013年全线建成。武九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反映了交通运输方式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

      

      ①现代化②高速化③专业化④大型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5)下列关于武九客运专线的修建,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促进九江经济振兴

      ②最大制约因素是地形

      ③完善铁路交通运输网

      ④可以缓解长江航运的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读“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图3),台湾岛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矿产 B.城市

      C.人口 D.地形

      以上课堂检测题对应的学习目标及相关分析:

      【A】题组对应的学习目标: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B】题组对应的学习目标: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C】题组对应的学习目标: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在预习的基础上,第(1)小题和第(3)小题比较容易完成,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率预估比较高,而测试过程中也是如此。第(5)小题和第(6)小题需要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大部分学生易出现混淆。第(2)小题,由于学生对三峡旅游常识了解不够,以及对运输方式选择方法不当,可能出现错误。第(4)小题,由于学生对几种发展方向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错误率也相对较高。而这些都可通过“6人小组”在互动研讨中自行解决。

      2.检测反馈

      (1)6人小组1分钟内进行答案整合,可以求同存异。然后由一组成员给出小组互动研讨后的答案,组内成员和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最后由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各组学科长统计答题错误率。

      (2)组内研讨再次反馈。各小组根据学习目标进行组内错题修正、知识点归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再次反馈,指出当时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改正。

      二、“6+1”地理课堂互动研讨

      1.主要步骤及要求

      (1)合作学习。对于检测中暴露并梳理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即以6人小组为单位生生互动,“兵教兵”。在此过程中,各组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要让自己游离于小组之外;先懂的学生带后懂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共同成长。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让互动研讨效果较好的小组解答其他小组的问题。

      另外,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一是讨论的目标要明确,限时完成,不要随意加减,讨论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思维性,不能直接把检测题当成讨论题,更不要逐题讨论,要把检测错误率高的题目转化成有价值的讨论题。二是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要随意抢断学生的发言,要关注学情,注意获取学生的反馈。三是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应适时点拨、评判和启发,优化学生观点,拓宽学生思路,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情境互动向思维互动提升。四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实现互帮互学。

      (2)点拨讲解与归纳拓展。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点拨讲解来解决,这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找出规律,建构知识树(结构),做到条理清晰,思维层次分明,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必要时,可依据高考要求和学段学情做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质疑,与教师互动;也可主动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教学。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并组织大家一起解决。师生互动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成性问题的把握(课后应及时记录在教案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于师生互动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应由教师进行重点讲授。

      2.“6+1”地理课堂互动研讨过程

      根据学生课堂检测暴露的问题及互动研讨生成的新问题,笔者预设了以下3道例题,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拓展与归纳。

      例1.参照图4,如果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人员,现在要设计一条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线路,即福州—成都—重庆—武汉—福州,最主要是游三峡,总的交通费用控制在1500元左右,作为策划人员,城市之间将会选择怎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设计意图及互动过程:例1的旅游方式选择是对课本内容一的深化应用,也是课堂检测A题组生成性问题的延续,有一定难度,又有一定趣味性。通过“6+1互动”,既能加深学生对旅游交通方式选择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让教师从对客运拓展到货运,归纳如何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①看运输对象的性质和运输需求;②明确运输方式的特点及最适用的范围;③综合运距、运费等要素,选出最合理的运输方式。具体如图5所示:

      

      例2.根据课本80页“图5.3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展示“福安市运输网络图”,动手绘制福安市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形式和层次图,并说明福安市近年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根据课堂实际学情,该互动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很少被采用。)

      设计意图及互动过程:例2的内容对应课本内容二的图5.3,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加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此题也是课堂检测B题组的拓展延伸。该题所展示的“福安市交通运输网络图”,能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形式和层次,以及交通运输的方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也能激发学生对周边交通运输方式的探究兴趣。

      例3.读图6及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南昆铁路是1997年我国在西南地区新开通的一条现代化铁路。铁路线穿过的地形区主要是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多喀斯特地貌和地质灾害,这里贫困人口较多,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南昆铁路建成后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有巨大的作用。

      (1)假设图中的三条铁路线是预建的南昆线选址,从A、B、C中选出合适的铁路干线并分析选择原因。

      (2)简述制约南昆铁路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3)归纳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设计意图及互动过程:例3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对应的是课堂检测C题组预设生成的问题。其探究的层次和思路如下:

      第一步,先通过对南昆铁路线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细致地审图,提升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让学生从分析中得出影响交通建设选址的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地质、资源分布等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城市人口分布影响较大。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整理出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然后进行拓展。

      第三步,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和教师的引导,从社会经济方面归纳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第四步,教师进行归纳和拓展(如图7所示)。

      

      以上地理课堂过程中,互动问题设计逻辑性强,环环相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各要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对交通区位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互动研讨之后,教师要安排适量的当堂作业,进行训练巩固。

      经过3年多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适时地引导、点评和与学生互动,有利于新知的不断生成。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6+1”互动成长,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本文系“2014年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特等奖作品。

标签:;  ;  ;  

“6/1课堂互动成长”课程实例探讨--兼论“交通方式与布局”的课堂互动_交通运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