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与资本流动研究

金融资本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与资本流动研究

刘晓兰[1]2002年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与资本流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资本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加入WTO之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情势,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然而,现有的国际资本理论及金融危机理论对这一新形势下的金融安全问题并,未予以系统的论述。本文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核心视角出发,以金融资本流动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资本流动与资本控制的选择和中国金融安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文首先对金融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进行界定,在充分吸收现有的资本流动相关理论和金融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运用一个有代表性的第叁代货币危机模型——C—P—R模型分析了资本控制的有效性;继而,建立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的叁阶段模型进行了资本控制有效性的数理分析,并在此模型中,运用博弈论进一步探讨了间接资本控制的有效性及有效税率;进而,比较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可供选择的资本控制措施,认为资本控制应主要采用间接措施;最后,从资本流动角度对中国金融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尤其是资本帐户的开放一定要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温俊萍[2]2006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局部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缺乏对整体经济安全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联系。加之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安全实践的困境。因此,论文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信息全球化、人力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五个主要方面)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构建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框架。 为此,本文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视角,同时借鉴国际经济学、国家经济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较为系统、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逻辑,阐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呈现的新特征及其根源,揭示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及具体表现形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战略选择。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论文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加以系统研究,这既是对经济安全研究视角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也是对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及特色。 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视角。首先探析了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然后论述了以往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依附理论视角、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视角以及制度经济学视角关于经济安全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分析,并

杨国庆[3]2007年在《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各国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争夺,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国家间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破坏作用最深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霸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金融霸权界定为具有某种优势,获取巨大收益,同时须承担相应责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优势、收益与责任之间的平衡说来看,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清楚地表明美国的金融霸权是不完整的:它存在明显优势,攫取了巨大的收益,却逃逸了应该承担的责任。由美国相对国力的下降所引发的责任与收益之间的矛盾,使得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已不再像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那样牢固,并使它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美国在利用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缺陷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破坏了它所建立并努力维系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由美国霸权优势、收益与责任的不均衡带来的亚洲金融领域中所需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持续动荡,给亚洲危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对美国金融霸权责任逃逸行为的反应,亚洲国家在危机之后开始进行货币合作,以便为本地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从上述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亚洲国家积极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实践来看,本文认为在“霸权缺失”、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地区内国家联合起来提供地区公共产品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将是今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全文共约20万字,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叁部分,其中主体结构共分六章。本文各部分主题与主要思路如下:导论从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建立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金融霸权理论展开论述。内容包括霸权理论、金融霸权理论、美元霸权及其他相关理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金融霸权界定为优势、收益与责任的统一;第二章阐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与发展的原因。本文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国际根源是美国金融霸权。亚洲金融危机中反映出来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处于脆弱地位,并且在危机处理中美国主导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华盛顿共识”又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第叁章具体探讨美国金融霸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优势。本章认为美国金融霸权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以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对它的依赖性。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通过控制国际金融救援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了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并借以巩固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第四章具体分析美国如何利用自身金融霸权优势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益。本章着重探讨美国的金融优势地位使其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取叁个方面的收益:政府的国际政治收益、政府的国际经济收益和国内金融机构收益;第五章着重探讨美国的霸权责任逃逸。本章认为美国金融霸权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其责任逃逸体现出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缺陷与霸权国国内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第六章着重探讨亚洲国家对美国责任逃逸的反应,并对亚洲货币合作的运转和前景作出预测。本文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金融霸权走向衰落的预兆;亚洲国家货币合作的实质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区域内国家自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举措。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在结语中提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四点思考。

姚德文[4]2005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问题》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基本上有了统一的认识,近二十年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成了讨论资本市场的热点。但结论并不明确。持赞成观点的学者从资本控制带来的效率损失来论证,不仅从宏观经济增长方面,而且从微观方面寻找证据。持反对观点的学者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制的脆弱性和近年来实施资本开放国家的金融危机来证明。本文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及现状,当前人民币升值的争论,经常项目大量盈余,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理论文献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开放实践,说明了尽早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开放的步骤及对金融危机的防范策略。 本文认为,国际资本形成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使公司特别是小公司的融资成本减少,使投资者分散了国别风险和产业风险,增加了盈利机会。投机者有时可以帮助平抑价格的波动,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并不是特有的。而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净资本流入呈下降的趋势。中国资本市场在地区上及国内外投资者上存在分割,而且,资本外逃严重。本文建议,当前要在WTO的框架下,加强中国的法制建设,公司治理,保护小投资者,谨慎地进行股权分置的改革,在鼓励资本内流的同时,要鼓励资本的外流,一是可以为资本寻找出路,二是大大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金融风险加强国内监督和国际协调。但是,国内改革只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早日开放资本市场,将使GDP更快地增长,并快速地收敛于稳定路径。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增加,境外投资者数量增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积极建设,提高中国的金融实力和地位。

何娅昀[5]2012年在《中国—东盟经济安全的维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如火如荼,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愈发明显。不过,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中国-东盟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中国与东盟更加关注中国-东盟经济安全问题。从维护区域内经济稳定、地区和平,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本文对中国-东盟经济安全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应理性认识中国-东盟的经济安全问题,并从政府机制、市场体系、科学预警的角度维护中国-东盟经济安全。本文以信息化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理论、非传统安全理论为研究基础,认为中国-东盟的经济安全问题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其主体多元性、要素综合性、措施复合性、关系多边性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规避经济危机、抵抗经济霸权、维护经济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安全合作是大势所趋。中国-东盟要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掌握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维护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就是保障了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维度分析法,对中国-东盟经济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东盟经济安全问题受到经济维度与非经济维度两个层面的制约。一方面是经济维度,即金融、贸易、产业、能源、生态环境五大方面的安全现状分析;另一方面是非经济维度,即东盟国家存在的矛盾与纠结、核心领导机制的缺乏、成员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与中国台湾的经贸关系及西方强国的干预阻挠等问题对中国-东盟经济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无论是受经济因素还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东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面对经济危机,并分析和解决区域内经济安全面临的种种困境。解决中国-东盟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从宏观的政府视角建立分散嵌入式的经济安全战略,中观的市场视角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市场体系,微观的数学模型视角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安全预警系统,只有叁者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全方面的维护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关于中国-东盟的经济安全研究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其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仅是中国-东盟经济安全问题的一个领域,根本目的在于中国-东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性的经济稳定。无论是立足于自身的长远经济发展,还是放眼于世界的经济浪潮中,都需重视中国-东盟的经济安全。具体来说,在区域内,确保中国-东盟经济安全,维护区域内成员国家的经济利益,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增强中国-东盟的世界影响力;在区域外,加强对西方强国的国际竞争力,并努力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未来区域经济安全将为区域的政治稳定和世界的经济繁荣提供一份和谐力量。因此,维护转型时期的中国-东盟经济安全是发展中国-东盟经济的根本途径,也使这一课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徐琤[6]2008年在《内外均衡冲突与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现象,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过剩的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引起各国普遍关注。资本流动性过剩目前也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内外均衡的重要变量。本论文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当今面临的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方面是研究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如何向发展中国家输入金融资本获取高收益,导致资本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研究中国“政府推动→对外开放→资本输入→经济增长→内外失衡→资本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生成机理。本文以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为研究背景,以资本流动性过剩突破口,沿着流动机制这条主线,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国际金融环境、国际流动趋势、中国转轨经济特征进行了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资本流动过剩的制度背景、微观动因和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框架。本论文首先进行了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和资本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研究,界定了资本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并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性过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中国资本流动基本态势和资本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在研究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产生原因时,从叁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角度分析资本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利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理论模型分析资本流动运作的步骤是:经济化→市场化→货币化→资本化→资产证券化→虚拟经济→资本流动性过剩。二是从转轨期新旧体制失衡分析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制度原因,包括新旧体制交叉期政府主导型经济与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贸制度、汇率制度、利率制度、土地及房产制度演进及金融业的结构性矛盾与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叁是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理论模型分析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本质和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同时研究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与持续。在层层分析之后对资本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与结果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国际资本快速流动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强者恒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危机迭起,其本质是发达国家通过更高明、更隐蔽的金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财富攫取。本文的观点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叁方面的失衡的结果: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二是新旧体制交叉期的制度失衡。叁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失衡。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从金融全球化作为战略出发点,战略思路上要先适应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基础,做好叁个均衡,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新旧体制交叉期的制度均衡,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完善金融运行机制,调整金融市场及微观主体运作方式,以适应和缓解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王倩倩[7]2005年在《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球所有的开放经济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巨大的风险,新兴市场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屡屡爆发金融危机,并且显示出极大的传染性。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最为敏感的核心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如果金融不稳定,势必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阻碍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金融安全问题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整个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问题。在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各发展名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发展均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金融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议事日程。金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加速了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这就必然增大一国国内金融体系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尤其是短期资金大多流向了金融或房地产部门,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脱节趋势加强,股市资金快速膨胀,从而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可能性都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带来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以及国际融资便利,这些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的调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资本项目开放,而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却造成了外汇市场和汇率的剧烈波动。通过对发生在东南亚和墨西哥的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剖析,我们发现,金融全球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是危机爆发的外部动因。而危机爆发后给危机国和临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能力,各国应根据各自国情,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有利于本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切实维护好本国金融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朱莉[8]2004年在《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引人注目和最深刻的变化就是金融的全球化。髓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能对这些金融风险隐患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就会引起一国乃至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已融入到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因此,探讨金融全球化以及由此给我国带来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问题,是非常紧迫和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全球化和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包括金融全球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成因、二元效应和新特点,金融风险的概念、类型和成因。然后对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接着以金融全球化时代叁大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分析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金融全球化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角度,提出对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启示。 然后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业目前存在的隐患及对应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接着进行我国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首先明确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内涵,提出构造我国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原则与思路,设计了非系统风险的指标体系与风险度量模型,最后给出包括系统风险在内的完整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 最后介绍了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现状,提出了防范金融全球化中进程中我国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的对策和化解我国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的对策。

余猛[9]2007年在《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人类的经济发展史,金融经历了从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到与经济融为一体,再到超越经济独自膨胀性地发展,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经历从由战争、灾荒、投机偶然性地引发到伴随着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并发,再到因金融泡沫破灭或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冲击频繁地爆发,相应地,金融风险从个别风险事件到货币信用领域整体出现风险,再到全国乃至全球充满金融风险。金融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目前却成了可能威胁经济发展的不安全因素。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结束了入世以来5年的过渡期,兑现承诺全面开放金融业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国际外资银行、投资银行等跨国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同时我国的金融体系也将逐步融入到金融全球化的大潮中,风险与收益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如何更好地融入金融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保证我国金融经济安全自然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讨论了金融全球化、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的含义以及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分析了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金融危机的引发、扩展机制以及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第叁章分析了入世后我国的金融安全状况;第四章探讨了我国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建设;第五章分析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问题。本文认为,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全球化下,我国能够享受全球化带给我们的诸多益处,但同时,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面临如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波动等外来因素的冲击,我国必须先解决内忧,才能更好防范外患,为此,必须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适时解决我国资本帐户开放问题,并加强与国际的、区域的金融组织以及国外央行的合作。

卫红[10]2002年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金融稳定:结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关注,大部分学者尤其西方学者侧重于市场层面的或者说微观意义上的风险,比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违约风险等。这类风险按照教科书的定义,应该理解为个体市场主体在正常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不确定性。显然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多元化经营、金融工程技术等予以冲销或转移。即使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属于系统性风险,个体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指数期货、外汇期货、物价指数期货等方式予以转移。但突然性、不可预期的风险如制度性风险却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同时,微观意义上的风险转移与冲销并不能减少宏观意义上的风险水平,金融衍生品出现可以有效解决微观意义上的风险对冲问题,但金融衍生品膨胀的副产品是促使全球金融体系中虚拟资金过份膨胀,形成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所蕴积的结构性风险不仅无法冲销,而且比任何一种风险更具破坏力。 为什么要从金融结构视角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问题?这首先要理解金融过程的本质。金融监管者最担心的和需要优先解决的,就是避免金融结构性崩溃。 金融自由化为什么会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自由化是引发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结构剧烈变化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本身带来了金融环境更大的不确定性,从整体上提高了金融风险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既是金融自由化最为流行的时代,但这段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的频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频繁得多。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风险问题。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的风险、总体风险不断增大的环境下,金融体系结构能否很好地配置风险,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的问题。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风险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市场正常风险,更应该从制度性、结构性视角去观察。东南亚金融危机恰恰是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所创造的繁荣表象下突然爆发的。在危机产生之前,东南亚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和不良资产指标均十分正常,被IMF等组织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典范。按照正常的市场风险衡量,危机发生前东南亚国家的风险水平比较低,这种危机突然爆发来源于结构性矛盾,从结构的视角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危机的缘由。 二、基本思路和内容结构 本文试图从结构视角考察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风险,为自由化改革所带来的普遍的金融脆弱性提供一个理论解释框架。所谓金融结构,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金融体系结构划分为制度性结构、资金配置结构和信心结构叁个层次,其中制度性结构又可以划分为金融监管结构和交易结构,见图1。 图1 金融体系结构的基本构件 g 按照本文对金融体系结构的理解,金融体系的稳定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见表1。 表1 金融体系稳定的内涵一 基于金融结构视角,本文从内容结构上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表2 本文内容结构一叁、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 本文从研究方法上采取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历史主义与现实分析、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探讨了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 从学术研究创新角度:本文建立了分析金融体系动荡的多维立体分析构架,能够从金融体系结构角度比较系统全面地看待金融稳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2 l.金融自由化过程是金融监控体系与交易体系互动的过程,应该注意各方面结构性 协调。金融自由化不一定会带来金融稳定,缺乏必要控制的、缺乏结构协调性的 改革会带来金融混乱。 2.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发展不一定都会带来积极的、明显的绩效改善,可能会助长经 济泡沫化,进一步扭曲原先资源配置结构,从而有可能最终对金融体系自与稳定 带来不利影响。 3.全球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历史过程,金融自由化不能人为拔苗助长,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结构、资金配置结构、信心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但不一 定都是有利金融稳定的变化。”4.分析金融稳定不能脱离全球政治格局与国际关系结构的现实,应该运用政治经济 学观点,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抽象分析。现实金融体系结构是美元为世界货币、美 国充当全球资金配置的中枢的一个“中心——外围”霸权结构。这种不合理的金 融结构不会受到金融自由化、多极化的影响,反而会随着后冷战时期美国经济、 金融、军事实力全球扩张而进一步巩固。这样,“特里芬难题”给金融体系带来的 结构性、机制性冲击不会消除,只是表现方式与布雷

参考文献:

[1]. 金融资本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与资本流动研究[D]. 刘晓兰. 湖南大学. 2002

[2].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D]. 温俊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D]. 杨国庆. 复旦大学. 2007

[4].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问题[D]. 姚德文. 武汉大学. 2005

[5]. 中国—东盟经济安全的维度分析与对策研究[D]. 何娅昀.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6]. 内外均衡冲突与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 徐琤.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7].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D]. 王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 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D]. 朱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9]. 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余猛. 四川大学. 2007

[10]. 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金融稳定:结构视角[D]. 卫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金融资本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与资本流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