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电大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
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描述的是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表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紧密程度,形容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关关系。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起因于世界各国资源的差异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要求日益迫切,交流内容日益广泛,手段日益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使世界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时空距离都大大缩短,为全球贸易、投资、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手段,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全球化是一场市场化的制度整合,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过程。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魔力,使任何国家、地区、企业、个人都无法摆脱对市场的依赖。市场的力量决不承认任何界限,只要能够获取利益,市场就会像水银泻地那样无孔不入。市场不仅直接推动了资本、技术、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有效配置,直接体现着全球化,而且通过造就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保障全球化过程的有序进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化因而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2.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和作用更为明显,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具有这样一些明显的主要特征。
(1)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是中心。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国际政治或者说国际秩序具有“领土主义”的鲜明烙印,无论大国、小国,其国家战略的本质都是以暴力手段进行领土征服和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对抗为核心,世界进入“冷战”状态,国际政治对抗仍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经济安全、经济竞争迅速取代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了“经济中心主义”的战略。
(2)市场经济成为共同的制度语言。“冷战”结束后,许多计划经济国家放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转而实行各种类型的市场经济制度,配置资源、决定行为的基本规则趋于一致。因此,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化,就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统一的制度框架。共同的市场经济制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基础。
(3)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全球化时代是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力日益超越国家界限,在国际分工新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新趋势,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4)文化的混合。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知识、劳务、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和配置,不仅是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相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而且也必然带来各个国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某些改变,使各民族文化出现某种大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而将会形成一种混合型文化。
(5)全球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时代,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及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或消费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知识是经济的基础,是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有关专家估算,世界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直接来自于知识资源;美国是知识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其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专家们普遍认为,由知识引发的经济革命将是重塑21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力量。
(6)以人为本。新的经济体系是知识性的经济体系,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之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附加价值来自于人的脑力,人的脑力所产生的正确的决策以及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设计方案、生产方案等等,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使用脑力劳动的产业部门将发挥领导作用,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工程师等等,必将成为时代的宠儿。以人为本,也因而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理念。
(7)学习社会化。全球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主要因素。然而,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国家之间需要学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分享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企业也需要学习,通过学习和引进先进企业优良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个人更需要学习;年轻人要学习,为一生的工作、生活打基础;在业者要学习,以便改善技能,保持职位或另谋高就;失业者要学习,谋求新的就业机会;老年人需要学习,以便老有所为,为社会、为家庭发挥余热,更好地掌握养生之道,健康长寿。可以说,崇尚学习正在或即将成为社会的风尚。
二、全球化带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全球化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全球化是一个统一与多样、合作与冲突的漫长过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是我们国家经济进入经济全球化中一个重要突破,它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既带来严峻的挑战,又带来丰富的机遇。
1.严峻的挑战
(1)外国资本“抢滩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早已引起外国资本的极大兴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资本以各种形式介入我国教育市场,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跨国办学、教育资源共享、生源国际流动,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2)现有高等教育机制面临冲击。加入WTO后,按照“教育服务”协定,教育服务有四种形式:提供远程教育服务;鼓励出国留学;提倡海外办学;鼓励专业人才流动。教育关系国家主权、社会道德和民族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各国在开放各自教育市场时,态度一般十分慎重。但是,国外办学主体将以各种形式参与我国的教育,使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是必然趋势。辩证地看,一方面,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办学机制直接介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办学和管理体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有关法律、规章、政策、细则、学制等等,将面临重新审视和重大调整。
(3)高等教育结构亟待调整。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的教育需求势必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出大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人才。西方金融机构和大企业纷纷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我国劳动力与人才市场必然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市场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终身学习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短期高等职业培训的需求将以几何速度增加。这都要求高等教育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深化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4)教师队伍出现不稳定现象。加入WTO将加剧国际、国内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竞争,同时,由于高科技含量、高回报的职位大量增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高等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将很可能流向其他行业甚至国外,严重影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必须加大,实现双向选择、互助共赢。
(5)对培养人才质量要求更高。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加入WTO后,企业将直接参与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国际竞争,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批熟悉国情、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通WTO基本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职业技能强的职工队伍,显然,这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思想教育难度加大。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和我国文化服务性行业的逐步开放,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严重考验。WTO要求各成员国开放本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这就意味着加入WTO以后,西方文化产品将大量涌入,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有了可能,学生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可能造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
2.丰富的机遇
(1)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思想、观念,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这对于我们研究和改革高等教育的体制、法律、规章,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全球互联网络构造了一个虚拟的平台,这个平台给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交流各种信息的场所,使得在广大范围内开展广泛的、普遍的、高效的远程高等教育成为可能,人们不离家门就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即将变为现实,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社会化的形成。
(3)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据有关专家测算,加入WTO之后,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提高2.94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到2005年完成全部各项“入世”承诺时,当年我国贸易生产总值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比现在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这样,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成为可能。另外,国内外向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的渠道将更加多样化,数量会持续增长。
(4)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加入WTO之后,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将会加强,人们对终身学习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各种职业培训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另外,外资企业的增加、国外来华工作人员的增加,将会加大对于汉语培训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宽高等教育的市场。学习回投资,人力资源的投资,不再是消费型投资,而是一个生产型投资,谁收益谁投资。教育将成为个人消费的热点。
(5)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会将更多。根据WTO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地进行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远程高等教育,能够更加方便、顺利地进行国际间的联合教学,按照总书记的“走出去”战略,将我们的大学办到国外去,开辟教育的国际市场。此外,高等教育的人才成果在国际人才市场上能够自由地流动,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有力的措施。
三、加入WTO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
面对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结合中国电大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历史的回顾
第一阶段(1960年~1966年),部分中心城市电大的早期试办阶段。为了给在职职工进行高等教育提供机会,北京、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创办地方性的广播电视大学。学生通过广播或电视讲授、面授辅导和个人自学三结合。
第二阶段(1978年~1985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初创辉煌阶段。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亟待提高各类就业人员的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邓小平同志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经验,亲自倡导并批准成立中央电大。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举行首次开学典礼。当时,除中央电大外,建立了35所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独立设置的城市)电大,建成540个市(地)级电大分校,1400多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和3万多个教学班。由中央、省、地(市)、县、基层教学班5级机构共同构成了功能齐全,遍布全国的教学网络,形成了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教育网络。
第三阶段(1986年~1994年),相对平稳发展和调整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成人院校剧增,生源竞争异常激烈,出现了个别电大盲目发展甚至向普通高校看齐的现象。这时期,国家政策进行了调整:停止自学视听生;废止了单科生学习、积累学分和转发高专学历证书制度;废除中央电大组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制度。电大经过深入反思,进行了电大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的四个转变,即由半封闭式的向开放式转变、由单一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向多功能转变、由脱产半脱产教育为主向业余学习为主转变、由单向职后教育向职前职后教育转变。同时,举办普通专科班和大学基础班,开始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各类非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得到大发展。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不断探索走向开放教育现代化阶段。1995年8月18日,国家教委转发《关于广播电观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从此,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全国电大在黄山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的两大命题。全国电大相继开展了“注册视听生”、“专升本”、高职、金融专升本注册视听生等教育试点。1999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开始启动,这给电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
2.结论
——发展电大教育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重要举措。
——坚持四个面向,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是电大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电大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坚持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是电大教育的发展方向;
——发挥系统办学的整体功能,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是电大教育的显著优势;
——广泛开展与企业、行业合作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
3.若干思考
(1)更新思想观念。中国电大教育系统创建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电大的发展,既要争取政策支持,又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支持,而要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的个人学习需求,在思想上实现电大教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2)加快体制改革。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支持、规划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电大是政府办学行为,但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要实现电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根据《高等教育法》落实电大作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坚持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形成多元化投入体制,把教育的公益性与自我发展的自主性统一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转变。
(3)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加紧新一轮紧缺人才的培养。据专家分析,加入WTO以后,我国纺织行业与轻工行业就业机会有可能增加,信息、法律、文秘、财务、谈判、管理、金融、保险、教育和心理等专业人才将会成为社会新一轮紧缺人才;深化教育改革,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4)重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加入WTO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越来越快,随之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与各类技术人员将会在不同行业大量转岗,这就必将极大地增加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需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使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相接,形成有利于电大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5)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加入WTO以后,社会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增加,而教育作为产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及市场选择,也对教学质量和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所关注,这就要求办学者要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处理好规模与效益关系,同时要更好地利用电大的教学网络,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
(6)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市场经济体制下,既有竞争又有联合,联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中可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加强与普通高校的战略联盟,在培训、教学、科研、开发等各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保持电大持续和快速发展。
此外,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现代远程教育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在引进界外国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推向国外的教学资源,使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经验,同时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适合国情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本土”模式。
(7)充分发挥电大系统优势。电大通过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系统,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改革、完善和发展系统,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对于构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对于确定电大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日益临近,即将涌入的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必将对电大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电大现有的系统,从而不断增强电大系统的综合办学实力,同时主动为各类远程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
(8)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主旋律,提高教师素质是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源头。要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招聘和返聘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充实教师队伍,提高用人成本和用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