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企业增强竞争力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途径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0)08-0023-04
一.国有商业企业竞争力匮乏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商业企业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商业的变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跃人口(即人均年收入800美元以上的居民)数量的增加,国内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今后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变化的节奏会进一步加快,内涵也会更加丰富。从宏观上把握,商业的发展战略将由原来主要偏重数量扩张,转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带动质量、效益、规模的全面增长。由于市场容量的急剧扩张,前些年国内商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网点、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偏重于大型单体百货店的发展。商业企业效益的增长主要靠销售增长的拉动。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及消费需求的变化,这种增长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部分商业企业出现亏损;而另一方面,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超级市场、便利商店、仓储式商店销售增长很快,尤其是合资开办的麦德龙、家乐福、万客隆等大型超市销售额一直呈较高增长态势,这表明,国内商业市场依靠传统单一业态的数量扩张已出现结构性、区域性和相对的市场饱和,商业企业实施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已摆上日程。
2、消费者需求更加趋向多元化
80年代中期,以家电为代表的新兴耐用消费品极大地拉动当时商业的发展,在消费者中形成了“你有,我也要有”的消费热潮。而到了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趋于饱和,而被誉为“现代新三件”的家用电脑、轿车、商品房,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加上家庭储币待购过程的拉长,出现了城市消费的断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消费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购买消费品只是全部消费内容的一部分。参与集资建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投资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购买福利奖券、体育彩票、集邮、收藏珍品等构成居民消费新的内容,从而导致了有限购买力的大量分流。
3、新型业态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新型的商业业态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各大中城市应运而生。异军突起的超级市场、专业市场、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购物中心等新的业态形式以其各具特色的经营方式受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普遍认同,也分流了大型百货商业相当一部分购买力。
4、外资商业对我国商业造成巨大威胁
从1992年我国开放零售业市场,到现在国外的一些大的零售商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实际上我国商业市场的开放规模已远远超出原有的设想。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日本的伊藤洋华堂、马来西亚的百盛等大型商业集团在我国大规模开设分店。这些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零售企业以全新的营销观念、灵活的营销手段、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国内的商业企业展开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接近,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开放零售市场,给予外商更多的分销权,并逐步开放专业服务。对国内的商业企业来说,国内竞争已经走向国际化。
(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经营观念滞后
国有商业企业往往习惯于过去那种依靠政策保护、地段优势、稳定的货源等优势进行经营的模式。至今仍有不少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存在一种“怀旧情结”,总想国家再有一些什么政策,将什么商品垄断专营,重温“独家经营”的旧梦。尽管近年来由于外界的冲击,不少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者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现代营销理念,也强调顾客至上、服务意识的提高。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可能有意无意地与现代营销理念相悖,以商品与推销为核心的传统经营观念仍支配着企业的行为,传统的卖商品、卖地段、卖规模的经营特征并无明显的改观。
2、管理体制、手段落后
我国大多数商业企业属国有或国家控股,虽然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由于对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所形成的产权关系触动不大,管理体制不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员关系难以根本理顺,内部监督机制缺乏应有力度,管理效益难以有效发挥。另外,国有商业企业虽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但在某些企业,这些管理制度不是用于控制和约束经营行为,而是成为摆设。例如,在业务管理体制上,进货权过于分散,在成本控制、分配、用工制度,包括经营者的使用制度等方面往往处于粗放无序状态,管理效益低下。
3、营销策略缺乏特色
国有商业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在经营中市场定位雷同、缺乏特色,无法形成优势。如同样的售货方式、趋同的经营品种、商品价格相差不大、服务档次与手段相近,甚至连商品的陈列位置、品牌构成、促销方式都相差无几,这必然导致企业不能适应买方市场消费者选择性大、挑剔性强的特点和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企业选择相似的目标市场,在同一层面上展开竞争,在有效需求既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不良竞争。另外,近年来商业企业过多地选择价格战为企业营销竞争策略,竞相打出“降价牌”,借助“削价”、“打折”等陈旧手法维系经营,其结果是难以引导消费、吸引顾客。价格策略只是一种营销战术上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从国外大型商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来看,他们并不看重眼前的得失,更多考虑的是长远的、战略上的竞争。而且往往以全新的营销观念、灵活的营销手段、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国内的商业企业展开竞争。
4、商业企业人才匮乏
由于历史的缘由,目前商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存在着文化、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缺乏能够把握现代营销观念、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商业是一种需要聚集传统商业经验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方法于一体,既具有开拓、创新与风险精神,又具有勤勉、务实作风的人才能为之的高智商行业,长期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员工的市场意识、营销理念淡薄,仍抱着过去凭经验做买卖、凭感觉经商的传统观念,不注重现代经营与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培训,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过多地体现人为因素,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员工素质低下、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已使国有商业企业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国有商业企业竞争力构成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结构,每一层次的能力对其它层次都起着影响和限定作用。因此,国有商业企业要增强整体竞争力,必须从多个层次同时着手,系统地解决问题。根据我们对影响国有商业企业竞争力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我们认为商业企业竞争力支撑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其竞争力构成见图示。
图示:商业企业竞争力支撑体系
在上面的竞争力支撑体系中,第一个层次是以市场开拓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市场营销层,它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层,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表现;第二个层次是以内部管理、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柔性(应变能力)等经营活动构成的业务管理层,它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层,是市场营销层的坚强后盾,也是企业进行有效地市场营销的坚强支撑;第三个层次是以战略资源的开发和积累为主体的战略资源层,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
三、国有商业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途径
1、努力提高顾客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顾客服务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优质服务的全面强化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在商业竞争中要想以服务质量取胜,首先,应实实在在地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服务态度必须由过去满足于对顾客主动、热情的外在性表现转变为对顾客充满爱心、诚心和替顾客着想的内在性、奉献型态度;在服务质量方面由过去满足现状,强调客观因素转变为不断克服困难、改进工作,使顾客满意。其次,在服务技巧方面,从顾客角度出发,在“迅速、方便、需要”上研究解决优质服务和开发服务项目的问题,注重充分了解揣摩顾客的购买心理,判断其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再次,要建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体系,以作为对服务质量考核的测评依据。
国有商业企业在市场开拓能力培养方面,一是要充分研究市场,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准确地选择目标市场,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建立自己的特色经营,这样可以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各具特色的商品、营销、服务、形象、管理甚至文化理念,充分发展企业的特色优势。同时,明确企业市场定位,使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形象。二是国有商业企业应顺应现代商业发展趋势,加快业态结构的调整,利用新型业态空间寻求发展。例如,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可以积极拓展超市业务,并逐步转向大型综合超市(CMS),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综合性超市、便利店等,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探索和发展大型仓储式量贩超市,实行会员制,主要为中小商业网点、社团法人、宾馆饭店提供货源。另外还可以积极发展专卖店、专业店系列,以满足个性和品牌消费的需求。
2、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管理的柔性(应变能力)
仅凭高效率的市场开拓和服务,企业并不能稳定地占有市场,还必须不断增强中间层次的竞争力。从对合资零售企业的考察来看,合资商业企业不仅在商场设施、购物环境、商品质量等“硬件”上先进,在营销观念、管理模式、服务文化等“软件”上使我们更受启发。这些合资商场销售的商品中,80%以上都是中国商品(包括三资企业的产品)。这说明其较高的销售额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不是依靠商品来源的不同,而是来自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科学的管理。目前,一些先进的商业管理手段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配送平台等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已由外资商业企业引入我国,促使商业活动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应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等,以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是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发挥规模优势的重要途径。连锁经营是一种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企业,其优势在于通过配送中心大批量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方式,可以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和流通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企业整体库存水平,减少库存商品占有资金和储存费用,增强竞争能力。另外,连锁经营可将众多单个资本迅速集中起来,克服单体店规模小和分散化的弱点,强调资本扩张的规模效益。
3、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形成战略资源积累层的支撑体系
内部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管理应变能力能够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但要把这种竞争优势持久化,还需要有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如果企业能将人事管理提高到人力资源的高度来看待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注重领导艺术,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文明新风尚,那么,职工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应从几个方面入手:(1)严格把好招聘关,引进企业急需的掌握现代商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具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注重不要机械地制定用人标准,不能单纯地用年龄、学历、经历作为招聘人才的依据,大胆使用各种人才。(2)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增强激励措施。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现代经营手段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在激励措施方面,既要注重在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对人才给予特殊对待,同时又要注重创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赋予挑战性、成就性的工作,使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3)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了不影响企业经营的正常进行,避免因人才流失而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规范人员流动,防止无序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