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贯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神论文,十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1-0004-05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教育内容与新的教育要求。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包括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既强调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要在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大关系过程中实现统筹兼顾。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是一项领域和人员覆盖广泛的活动,既要面向社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实践社会的科学发展,也要面对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靠人来建设,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和历史发展动力的体现。因而,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传统的弘扬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群众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坚持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所谓社会全面发展,就是引导人们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客观与主观协调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既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资条件,又要不断丰富社会关系,还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发展取向上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物质、社会、精神的全面方式发展自己。
坚持社会和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谓社会协调发展,是指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谓个人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社会、他人的互动与和谐;所谓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与人要坚持正确而远大的目标,超越盲目、自发状态,实现自觉发展。
总之,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与人应有的科学、合理发展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为促进这种发展状态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人们认识片面发展、自发发展以及相互冲突的表现与危害,引导人们全面发展并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应当看到,在现实社会中,片面发展、自发发展以及相互冲突,虽然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它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高屋建瓴地对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坚持正确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克服不科学、不合理的发展倾向,引导人们全面发展并推进社会科学发展。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党的十八大主题的主要内容。“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相互蕴含的两个方面。所谓道路,是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所谓共同理想,是指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为实现理想开辟途径,理想为坚持道路提供动力。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2]
党的十八大报告追溯了我国革命与建设道路选择与开辟的历史进程;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三者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五位一体”建设;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理论更加系统,价值更加突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根据党的根本宗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时代特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所有这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逻辑思维体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比西方国家陷于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更加有利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增强发展动力和民族凝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其主要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报告在重申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内容,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是一系列价值观点的系统综合,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协同性和系统性、主导性和统领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对我国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既是价值目标,又是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价值表达。
“三个倡导”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与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首先,“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既借鉴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进步的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延续性,又是社会主义价值的展现与发展,具有历史超越性;既蕴涵着我国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现实需要,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价值诉求,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次,“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上各有侧重且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培育和践行这些价值观的过程中,有利于人们把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有利于认同、形成我国全局的、长远的价值目标,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自觉追求于国于社会于己有益的价值。其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一方面,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面向世界的文化竞争力,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支柱,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广大人民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总之,“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内容,也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进一步进行价值观的凝炼与提炼,探索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与新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水平。
四、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百多次提到“人民”,在阐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时,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在论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提出“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在讲述党的建设时,要求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报告结束时强调:“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在论述党的建设时,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讲教师队伍建设时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强调人民的地位、作用和需要,与强调责任感具有内在联系。责任感是指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履行义务的一种态度,主要包括对人民、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意识。责任感从本质上讲,就是不要只利己,更要利他人、利人民、利国家,当自己的利益同人民、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因而,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教育。所谓服务人民,就是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所谓服务国家,就是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对国家有高度认知和情感,愿为国家强大作出贡献。关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已提出,高校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
党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强调人民的地位、作用和党员的责任感,根本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主要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才能和谐,力量才能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振兴;只有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抑制腐败,克服自私,超越功利价值追求。应当看到,在官场、市场、文化教育场所,之所以存在钱权交易、缺德交易、钱文交易,就是从事这些交易的人缺乏甚至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更没有人民和国家。要消除社会的这些丑恶现象,也需要党员和广大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五、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开展依法治国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提出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强调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正视、梳理我国一些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深刻分析这些现象对社会、个人的危害和产生的根源,研究克服这些不良现象的教育对策,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上扬。说到底,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表现,实际上是一些人受自私自利价值观的支配,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与社会影响所致。要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既要进行道德教育,也要开展价值观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点领域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要对权力机关、商业部门、社会领域、司法系统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重点解决诚信、公信问题,让广大人民对权力运用、商品交流、教育质量、医疗卫生、执法公正放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其三,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这些教育方法,既有继承,也有发展,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报告要求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相一致,超越了过去讲法制只强调法律规范与约束的传统,而是要把法治内化为精神、观念与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法制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在我国发展很快,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要求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提出了“法治体系”建设问题,包含民主、人权、人民有序参与立法、依法行政等价值评价在内的制度运行,加快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从而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概念与要求。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相对立,法治方式与人治方式相对立。要建设法治国家,形成“法治体系”,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须实现由传统的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向现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转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形成、内涵、要求、特点与作用,研究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的形成根源、主要特点、现实表现与历史局限,帮助人们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推进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作贡献。
标签:党的十八大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十八大报告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法治思维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