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09-21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5)01-0016-05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1.003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主体功能格局的逐步形成,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互作用增强,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村镇和产业布局调整、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正改造着传统乡村[1],带来了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农业和非农业空间进一步融合,城乡界限趋于模糊[2]。正确认识平等的城乡地位和动态的城乡关系以及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能性演进规律成为重要的命题[3]。由于乡村整体发展的动态演变性、乡村各组成要素的不整合性、乡村与城市的相对性,以及城乡连续体的存在,使得影响乡村发展的各要素对乡村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交互作用难以定量把握,加大了对乡村发展类型及其所处阶段判断的难度[4]。通过考察一定地域内乡村性质的强弱对于科学认定乡村具有可操作性,也更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情[5]。 乡村性(rurality)是描绘乡村空间与地域类型的重要概念[6,7],对于识别、优化城乡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8]。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城乡空间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动,村落的空间衰退[9]、“乡愁”记忆的丧失以及多种因素带来的乡村空间分化使得乡村性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乡村性所蕴含要素的空间组织、地域分异以及所折射的城乡空间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任务,乡村性内涵研究迫切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通过梳理乡村性的研究进展,对于明确城乡相互作用下的乡村空间演变、城乡动态关系以及揭示城乡空间组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还有助于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未来走向,为政府制定“美好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1 乡村性概念 1.1 概念源起 “rurality”作为rural的派生名词产生于18世纪,意指“之所以成为乡村的条件”[10]。国外乡村地理研究注重乡村概念及乡村空间发展的研究,近年来逐步加强乡村性的内涵与表征研究。国外乡村地理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再生”(rebirth)现象[11],从70—90年代,乡村地理学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经历了功能视角、政治—经济视角和社会建设视角三个发展阶段[12],从最早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而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建设,这一发展不仅为乡村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而且也促使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并为新的跨学科联系开创了机遇[13]。之后,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理论进展缓慢。 21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复苏[12],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乡村三重空间模型”(three-fold model of rural space),将乡村空间划分为相互之间紧密结合的三个层面:乡村区域、乡村表征和乡村生活,丰富了乡村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存在一种内省的氛围,其中一个表现是重新回归(revisiting rurality)到关于乡村性定义以及概念的讨论上[14]。 1.2 内涵研究 在乡村性研究方面,地理学界很早就关注乡村性的研究[6,7,10]。伴随着乡村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高涨,乡村性“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的地图视野上”[12]。克洛克(C Cloke P)最早提出构建乡村性指数(rurality index)[15,16],涵盖了人口结构和密度、住户满意度、就业结构、交通格局及距城市中心等16项指标,并和爱德华(Edwards G)评价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域的乡村性[17],将其划分为极度乡村(extreme rural)、中等程度乡村(intermediate rural)、中等程度非乡村(intermediate non-rural)、极度非乡村(extreme non-rural)和城市(urban)五个类型,指出乡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地,乡村社区、乡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等都是乡村性的表征[18]。此后,哈林顿[19]、霍尔菲斯黎[20]、伍兹[21]对乡村性的方法与要点、指标选取、权重设置、类型边界的确定进行补充研究。乡村性的变化和乡村的发展关系密切[22,23],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起,受到后现代主义和结构观点的影响,如何建构与再现乡村性过程则变成主要焦点[24-26]。 国内乡村性研究较多的是在社会学和管理学界,将乡村性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评价方面[27,28],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 image)[29]。地理学界张小林最早引入乡村性的概念,明确指出:在世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在一定地域内考察乡村性质的强弱(其对立面就是城市性的弱强)比起不断划分过渡地带的做法更具操作性和可比性,每个地区都可以看作是城市性与乡村性的统一体,城乡之间不存在断裂点,城乡之间是连续的,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乡村性的可操作定义和乡村性指数的计算方法[4],但并未对乡村性的具体测度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此后,龙花楼通过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东南沿海615个县市进行综合评价[5],并归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种类型。 综合来看,乡村性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是由乡村居民与其他参与者共同体验与表现[6,7],描述了人们对乡村的感知[30]、意象[31]以及乡村的多功能社会需求[32],揭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乡村性是乡村发展演变的宏观折射,是城乡地域类型分异的表征,表现为各类功能用地的转型、空间拓展与响应;乡村性也是乡村发展的微观缩影,深刻反映了城乡之间空间组织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内部各种功能的复杂交互与影响过程。国内外乡村性的概念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都是基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划分,对乡村性的内涵挖掘不够。 2 乡村性测度与应用 2.1 方法层面 在乡村性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经历了初期简单的线性求和[15,16],后来随着人文地理的“文化转向”,与之相伴的是定性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包括半结构化访谈、关注群体、民族志学与参与者观察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应用[33],还有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Q方法[34]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并试图对传统的与乡村性、乡村空间和乡村生活相联系的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进行重构[35]。近年来,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多元方法模式成为了乡村地理学研究者的终极任务与挑战[10]。 国内乡村性的评价研究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方法上均是侧重构建乡村专属指标体系,龙花楼选取耕地变化率、乡村人口变化率、一产就业率、农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来构建乡村性指标体系,并通过线性加权求和来进行综合测度计算[5],此外,也有学者采用类似的方法测算县域乡村性[36,38],以及利用力学平衡模型来测算乡村转型发展偏离度[39]。还有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测度,对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变差函数演化以及乡村性空间格局热点区演变进行分析,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性研究的方法体系[40]。 综合来看,国内乡村性的研究方法还较单一,综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运用还较少,还应深入综合相关定性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 2.2 尺度层面 国外早期以县域单元评价为主,后来逐步转向更为微观的一定空间地域或某一群体的乡村性认识[32]。国内研究尺度上主要以县域单元为主[39-41],近来也逐步出现了镇域尺度的研究[38],研究尺度的外扩与内敛也有助于深化乡村空间的结构、功能、演变动力及过程的理论及实证研究[42-44]。 2.3 应用层面 乡村发展与乡村空间是国内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性评价及乡村地域类型划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乡村空间和地域类型划分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我国乡村发展走的是“泛化”发展模式,地域间产业类型和功能结构同构化现象严重[45]。乡村地域功能发生不断变化[46],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11]。城市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区域差异、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与农村特征的变化以及可持续的乡村社会经济重构已成为当前国际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之一[47,48]。相关研究集中在: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不断演变和乡村发展阶段的转型[49,50],乡村地域类型与功能分区[51],专业化村[52],新农村建设[53]与空心村整治[54-56],乡村人居环境[57,58],以及对未来城乡地域类型分异与重构的研究展望[59,60]等。从研究内容来看,相关研究均是停留在县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以及地域类型划分层面,未能深入剖析当前城乡空间剧烈变动给乡村性带来的影响,乡村性应该有新的解读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微观的乡村性内涵和时空演化机理研究需要加强。 3 乡村性研究述评 综合来看,乡村性自提出以来,在乡村发展评价、城乡边界区分、乡村转型测评、乡村地域类型划分、乡村旅游发展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研究方法也日益综合系统,加深了对乡村性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有效地推动了乡村地理学的发展。国内外乡村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乡村性概念和内涵的演化,乡村性不仅揭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也深刻反映了城乡之间空间组织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内部各种功能的复杂交互与影响过程。当前逐步重新回归到乡村性定义和概念的讨论上。②乡村性测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测度指标的多样化、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应用的多层面化,更详细和深入的剖解了乡村性。③乡村性在国内具有较广的应用,在区域类型的划分,城乡空间的识别和城乡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 随着当前国内外乡村发展,我国乡村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上关注乡村发展问题,这也对乡村性的认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挑战。乡村地理学应该进一步加强乡村性研究:①应加强对乡村性的概念模型认识,乡村性应有新的发展内涵。②应立足微观尺度的乡村性研究,考虑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基于微观的镇、村域尺度,有助于探究微观的时空演化模式及内在关联和机理。③应加强乡村性的社会化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方面加强对乡村“被忽略方面”的系列研究。④加强乡村性时空过程研究,通过时空过程的演化分析揭示乡村性差异,进而折射城乡空间格局演化。 4 乡村性研究的展望 4.1 乡村性的概念模型 基于对相关研究内容的梳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发现,乡村性的内涵随着时间、空间以及时空基础上的自身发展而发生不断的变化。通过构建乡村性概念模型框架,尝试从时间维、空间维以及属性维来揭示乡村性的概念以及内涵的演化(如图1)。在该框架下,空间维度强调乡村性的地域空间格局,反映的是区域差异性和不同尺度的综合与对比。时间维度则强调乡村性变迁的波动性,尤其是在制度因素影响下以及乡村自身的发展等内在的乡村自身发展更新因素对于乡村性产生的影响。属性维度则强调乡村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在整个社会经济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同时还包括乡村主体(农民)的感知以及迁居等行为对其影响。乡村性是在三个不同却相互联系的维度中发生的,他们的相互交织以及作用促使乡村性概念和内涵的不断变化。 4.2 微观尺度的研究 我国乡村发展正进入新的转型发展阶段,乡村空间面临着分化重组的新格局,乡村空间地域类型演化的目标和方向面临分化,需要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而迄今为止的乡村性理论概述,大多是以区域宏观的视角来划分乡村地域类型,忽视了区域内的差异[61],未能立足微观乡村自身的发展来客观分析研究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变动。市(县)域尺度从宏观上反映乡村整体发展以及空间演化的态势,而镇作为微观行政单元,连接着城市和乡村,不仅体现了乡村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城市职能。镇、村域尺度能较好地反映城乡空间的变化和表征,微观视角的研究更能揭示乡村发展的根本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62,63],其决策在优化乡村空间方面也更有成效。基于微观的镇、村域尺度,充分考虑了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分析该尺度下的乡村性特征,构建不同地域的乡村性时空演化模式,探究模式的内在关联和机理,可望突破以往宏观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瓶颈,深化相关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下重构乡村的空间体系。 图1 乡村性概念模型 Fig.1 The Concept Model of Rurality 4.3 乡村性的社会化研究 随着国外乡村地理研究的社会化转向,逐步加强对乡村“被忽略方面”的系列研究,乡村社区、乡村景观、城乡关系、乡村社会等[64]。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美好乡村”、“乡村记忆”、“乡愁”等正从政策层面渗透到学术研究,乡村的社会化研究趋向也带来了乡村性的社会化研究加强。乡村意象、乡村感知、农户空间变迁视角下的人居环境[58]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发展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等领域,对农村社区变迁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正如英国著名乡村地理学家迈克尔·伍兹在阐述乡村地理学学科界限日渐模糊时,曾经提出“社会科学领域的乡村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和丰富多元”[65]。乡村地理学者需要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结合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研究特长,加强田野调查、农户调查和评价、农户行为分析等方法[66],更加深入地探讨乡村性发展演变的社会化趋势及机理。 4.4 乡村性时空过程研究 不同地域、不同时间节点的乡村性差异分析,对于揭示城乡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乡村性的时空过程,对比与归纳不同地域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及演化规律,挖掘差异化原因与主导机制显得很有必要。 (1)时间过程分析 乡村性的演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是长期的稳定趋势还是波动的变化?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摸清演化的趋势。可尝试运用HP滤波法将乡村性的演变过程分离为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分别对这二者进行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乡村性的演变规律和阶段性演变规律,对乡村性的演变过程进行模拟,以分析其演变规律。 (2)空间过程分析 空间过程分析主要是揭示乡村性的空间差异以及不同地域的关联状况,同时对不同地域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识别,进而反映乡村性的空间过程。在具体分析中可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以及热点识别指数(Getis-Ord Gi*)来进行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可显示乡村性高低的空间集聚和差异特征,衡量区域之间整体的空间关联与差异程度。热点识别指数则是识别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规律,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乡村性的空间过程。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类型,乡村性的内涵和空间表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乡村性的时空过程评价,总结提炼不同的模式,对模式之间的差异与转化、内涵与机理的判读,进而揭示不同地域城乡发展的内在差异。基于微观尺度的时空视角,揭示城乡地域空间的多功能演变与地域分异,发掘城乡相互作用的根本动因与内在机理,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在乡村地理的研究进程中,乡村作为一个杂合的网状空间,想象的、物质的和实践的乡村性在本质上和发展动态上紧密交错[14]。以往的宏观层面集中在探讨乡村性的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乡村地域类型划分,或是对某一群体的乡村性感知进行分析。从乡村发展的内涵实践来看,将乡村性的研究仅作为划分地域类型的标志显然是不够的,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性的内涵,乡村性的时空演化在乡村发展的作用未能凸显,乡村性应该有更广泛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当前我国乡村空间发展进入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键时期。乡村地理学应该加强乡村性研究,更应该从微观尺度的乡村性内涵与测度、社会文化转向、时空过程、特征与机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入手,揭示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特殊性,通过揭示微观尺度的乡村性概念模型,提炼不同地域、不同城乡发展阶段其乡村性的时空过程及模式,进而阐释不同模式的优化途径与策略,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农村研究综述与展望_地理学论文
农村研究综述与展望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