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_黄,鹤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_黄,鹤

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接着对助推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策略思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城融合;生态工业园区

引言:

生态工业园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模式。但是,随着生态工业园区工业结构升级和人口集聚,现代服务业的供给出现短缺。为此,功能单一的生态工业园区必须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向生态型产业新城转型。

1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

1.1产业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衔接

1.1.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能源网络和信息网络是产业新城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在交通网络方面,产业新城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具有地铁、轻轨、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的城市要推进其线路向产业新城延伸 ;不具备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要在产业新城沿线发展快速路或高速路,并推行交通服务一体化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时间,消除空间距离对生产要素流动产生的阻滞。在电力、煤气、燃气、热力等能源网络建设方面,产业新城与中心城区要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一方面,产业新城要依托中心城区的能源供给和能源服务,确保产业活动与居民生活所需 ;另一方面,中心城区要充分利用产业新城产生的余热、煤气或电力,作为城市能源的重要补充或来源。

1.1.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多数生态工业园区是单一性的生产性单元,园区管委会主要职能定位于生产服务,因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不足。而且,由于工业园区大多处于城市边缘,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从而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公共服务资源形成矛盾,不仅影响着产业新城的集聚能力,而且也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中心城区与产业新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产城融合重要的外部条件。

1.2产业新城空间布局

1.2.1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从产业链的逻辑关系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制造业的上游产业,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因而接近目标客户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布局的主要原则。但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只有当生态工业园区的生产性服务需求规模达到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门槛时,才能诱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必须考虑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水平,否则容易出现急躁冒进。

在空间布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这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一是知识外溢,生产性服务企业大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其服务的工具、标准和流程变化频繁,企业之间需要及时观察和交流 ;二是互相提供中介服务,传递市场信息,便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完善的城市设施和功能,因而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据此,生产性服务业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必然呈现集群化或“园区”化。

在集群化演进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可以分为原生型和嵌入型两种模式。原生型集群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集群或园区,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有效规范和指导。原生型集群往往出现在制造业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嵌入型集群是在政府规划和扶持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形成的集群或园区,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顺应客观规律,根据产城融合的要求,及时对园区土地利用进行“二次调整”,选择城市功能较强的区域集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和“园区”化。

1.2.2 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布局

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其区位要求靠近消费者居住地,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得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产业新城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和布局的重点是社区商业中心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谓社区商业是指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十分成熟,主要形式为大型购物中心,它集成商业、餐饮、娱乐和文化等项目,为附近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随着我国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也随之迅速发展,并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1.2.3生态空间优化

随着产城融合的推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扩张势必导致耕地、河湖水面、湿地、林草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萎缩,交通、水、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挤压一定的生态空间。因此,在产业新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产业新城要科学制定用地规划,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加大对耕地、绿地、林地、园地、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构筑生态安全网络 ;另一方面,要在生产和生活领域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控制和减少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输入的高熵物质,以便获得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在生产空间要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 ;在生活空间要提倡和鼓励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助推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策略思考

2.1突出科学规划引领,积极推动三规融合

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有效推进园区建设。树立超前意识,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编制好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分区规划与专项规划,同时加强各个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做到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服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2 制定产业激励政策,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制定对于入住园区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总部经济给予财税激励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产业准入标准以及退出迁移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企业孵化中心为企业创新予以平台支持;加强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为企业创新予以资金保障;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创新予以要素支撑。

2.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调整工业园区用地结构,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产城融合的发展水平,将地均基础设施投入—收益、地均投资强度、地均工业产值、地均 GDP 等指标纳入绩效评估指标,避免土地无序开发、过度开发、低效利用等不利于工业园区长远发展的行为。

2.4 创新户籍、住房制度,集聚高素质人才

逐步改革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的户籍制度以及相关制度,根据就业、投资、居住等状况,实行外来人口有选择的市民化制度,适当降低应用型人才入户门槛,同时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以保障高素质人才“进得来、留得下”,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5盘活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强资金保障力度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建立低成本、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基于法律法规和完善的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建设融资的渠道,运用 BOT、PPP、PFI、ABS 等多种融资模式,增加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资金保障。

结束语:

产城融合这一理念是在我国产业发展急需转型的背景下,针对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配套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而提出的。在我国的产业园区中,数量、规模占较大比例的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尤为迫切,这些园区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寻求自身转型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闫二旺,王雅利.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8(02)

[2] 王月波,房进.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及借鉴[J]. 河北企业. 2017(08)

[3] 杭洁.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07)

论文作者:黄,鹤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_黄,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