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一种数学问题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这是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需求,而问题氛围的构建贴近学生性格特征和认知习惯,因此,积极构建数学问题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和体验数学意义重大。闻名遐迩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重点和难点,贴近学生性格特征和认知习惯,巧妙构思问题氛围。另外,问题的构建应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等特点,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为学习新知识而准备。
第二个层次是数学知识逻辑化的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各个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问题的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和善于总结。
一、构建问题氛围的方式
构建问题氛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提问法,这种问题由教师直接提出;有活动发现法,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重点和难点精巧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还有故事引入法等等。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构建问题氛围,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问题氛围的构建建立于学生感知问题之上,重点是学生接触问题后能积极和主动地思索。
二、构建情绪氛围
在构建问题氛围的同时,还应积极构建情绪氛围。构建情绪氛围主要在于增强学生毅力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持续力和注意力。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毅力和自信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驱动力。
三、强化学习策略
强化学习策略和优化学习知识结构是认知性的具体表现,需要在新理念和新教育方式作用下,对旧知识加以重组和再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分为陈述、程序和策略三个层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策略是陈述和程序发展的最终阶段,而陈述和程序是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策略的指引下,陈述和程序才能主动获取和有效内化为自身能力。一般而言,学生是否可以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除了和规则有关以外,还和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息息相关。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一些学生由于策略得当,解决问题能力更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策略的训练。
四、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由单方向向多方向转变。
1.发散性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要遵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直观教学法被广大小学教学普遍采用。这样一来,学生会对一些复杂性问题不知所措,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但无法触及问题本质,因此,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鉴于此,作者积极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不过分迷恋教材,不盲目崇拜教师作用,激励学生勇于质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促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想象。
想要又快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强化对学生思维策略的引导,促使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另外,想象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思维方式,所谓想象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想象是对原有知识的重组,进而创造出新知识,总结新方法。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缺乏现象的人是很难在工作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作者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能触类旁通,强化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促使他们根据不同问题而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直觉性、辩证性和逻辑性。
五、评价
一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评价。问题的解决并非是问题的终极目标,还应针对问题经过和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一大要素,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针对探索中会出现不同结果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交流和踊跃发言,注重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当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后,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综合比较各种答案,选择出一条时间少、精力少和高效的问题解决途径。一些学生过去注重答案快速提出,在答案得出过程中忽视了答案的意义性和逻辑性,因此,需要对问题解决进行科学评价,评价问题解决是否简便,评价过程是否严谨,评价一旦答案失败如何快速应对。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助于问题得以解决,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以上观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体会,需要针对不同教材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差异性灵活运用,效果方能凸显。然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大事业,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非一蹴而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深刻领悟问题解决的重大意义,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勇于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届时我们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提高。
论文作者:刘华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学生论文; 氛围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策略论文; 评价论文; 思维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