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_农民论文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_农民论文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剩余论文,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跨世纪难题。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理应进行调整和改革,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必须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功绩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到城市不断向纵深发展,广大农民不再是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活跃在广阔的天地里。随之而来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是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潮水般涌现在我们的面前,以往似乎不可逾越的城乡差别的壁垒被初步冲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地区、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现存的传统体制形成了巨大冲击。全国究竟有多少剩余劳动力?其中究竟有多少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谋求生路?迄今还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全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其中常年流动的大约在5000—6000万人。在常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又有大约2000万人跨出了本省(市、区)的范围。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还将每年增加600—700万劳动力,到200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所产生的就业压力,使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此起彼伏的“民工潮”?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是历史的必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跨区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巨大社会、历史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带来了某些负面效应。例如,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信息传递不畅通,服务手段不完备,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然具有相当的盲目性,人为地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由于转移不彻底,兼业化和“两栖化”现象严重,造成了农村一部分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集中流动,给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给计划生育工作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却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许多民工只能干一些粗、重、累活,有的人甚至找不到工作,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不安定。尽管在流动的农民中,文化素质高于农民的普通水平,有的还经过了一定时期的短期培训,但从整体看还很不适应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也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新形势

面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社会实际,我国的教育事业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呢?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相适应呢?

1.首先要调整不合理的教育结构。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联系不紧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尤为严重。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新一代劳动者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农村教育只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在农村高中毕业生中,每年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不足20%,80%的学生成了陪衬。我们的教育只为20%左右的人服务,而忽略了80%的人们,这是很不应该的!由于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许多人认识不足,达不成共识,才形成了现在这种单一的教育结构,忽视了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的联系,削弱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变革的作用。由此可见,优化农村教育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已经成为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当务之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仍然处在片面的、单一的经济坐标上,即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其主要标志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家长为子女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也往往是看孩子毕业后有无能力收回“成本”,即能不能考上大、中专院校。社会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转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2.大力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训大量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由于我们长时期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1992年对全国30个省10345 个村组的调查,在转移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小学程度占29.3%,初中程度占51%,高中程度占13.7%。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27%。这种状况说明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是任重道远的。那种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杂牌军”的观念应当彻底抛弃。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但他们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一定要在扎扎实实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通过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级分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农村逐步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还要广泛地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时间普遍得到增加。

3.努力培养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创业精神。由于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在我国农村4.2亿劳动力中,绝大部分人从事种植业生产。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广大农民畸形的知识结构。绝大多数农民除了种植业以外,几乎不懂得其他方面的生产技术,离开了土地,他们就别无生计。而我国的耕地面积按农业劳动力平均计算,人均只有0.3公顷,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很显然,许多农民狭窄的知识结构与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很不适应的。这就需要大大提高农村青年的创业能力,培训他们的创业精神,引导他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转移。这项工作,既对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对农民群众进行的职业培训中,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经常渗透创业思想的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向学员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促使其改变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变保守为创新,变无所作为安于现状为敢想敢干勇于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群众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优化其思维结构,提高其思维的创造成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中,需要经常进行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立志为改变家乡面貌而无私奉献的教育,提高他们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自觉性。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指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也包括由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向集体化、产业化、高效益农业生产的转移。伴随这种转移,我国农村应该出现更多的种粮大户、种棉大户、养殖大户……,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对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同样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4.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将在我国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与这种社会实际相适应,县、乡两级政府必须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要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制定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促进“燎原计划”与“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的有机结合,落实科教兴农的宏伟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我国农村新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

标签:;  ;  ;  ;  ;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