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业运行效率分析_dea论文

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模型论文,效率论文,区域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在物流效率问题研究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物流企业层面,部分学者虽从物流产业总体效率分析入手,但主要基于原有“东、中、西”划分格局,尚缺乏对新经济区域划分构架下八大经济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方法对外部环境因素以及随机因素考量不足,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外部环境状况对其运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随机因素作为影响效率表现的次要因素也需加以适度考量,但现有物流效率相关成果主要基于传统DEA分析方法,无法分析以上因素对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

鉴于上述现存问题,本文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新经济区域划分构想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应用三阶段DEA模型构建均质化效率分析框架,通过对影响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外部经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整体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剔除,评估在相同环境以及随机条件下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实际运作效率高低。

二、三阶段DEA分析方法

众多学者基于研究需求,依据不同的调整方法对DEA加以优化,当前调整后的DEA方法大致可分为:传统DEA、二阶段DEA、三阶段DEA(Fried and Lovell,1996)、四阶段DEA(Fried et al,1999)以及三阶段DEA(Fried et al,2002)。本文选取Fried等2002年所提出的三阶段DEA调整方法,将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一阶段传统DEA模型。第一阶段是利用传统DEA分析方法得出物流产业的技术效率与投入差额值,由于本文的核心在于探讨我国各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水平差异,其关键在于分析既定物流服务产出条件下的要素投入最小化效率,因此本文采用基于投入导向下的BCC(规模报酬可变)模型,鉴于DEA-BCC已是较为成熟的方法,本文不再叙述其模型原理。

2.二阶段相似SFA模型。第一阶段所获取的投入差额实质是受到环境影响、随机误差以及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因此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分析基础上,将投入差额值作为因变量,将环境影响、随机误差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借助SFA(随机前沿分析)调整随机误差、环境因素对差额值的影响,得出由管理低效所造成的投入冗余。

以下以投入导向为例,构建经济区物流产业投入变量SFA分析方法。为剔除环境因素对松弛变量的影响,首先需构建松弛变量与环境解释变量回归方程:

在进行SFA分析后,利用回归结果以效率最高物流企业投入量为基准,对其他物流企业要素投入量加以调整,方法如下:

3.三阶段调整后DEA模型。第三阶段则是利用调整后的物流产业投入数据替代原有数据,再次利用DEA-BCC模型,重新分析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第三阶段所获取结论是在排除外生环境变量以及随机误差影响后得到的结果,其分析更加客观,更能反映各经济区物流产业实际状况。

三、投入产出指标以及环境变量选择

1.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从产业层面对效率进行分析有很多方法,其中Strassner等(2005)提出KLEMS生产力测度方法使用较广,该方法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基础,产业总产出由资本、劳动、中间投入和技术决定,其中资本(K)、劳动力(L)为初级投入品,能源(E)材料(M)和服务(S)为中间投入品。鉴于先法获取各经济区物流产业中间投入数据,本文舍去对中间变量的考察,以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物流产业就业人数两个初级投入品为投入数据,以货运周转量为产出量,以此对物流业运作效率加以评价。本部分数据主要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08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涵盖省(市)相关数据。

2.物流产业外部环境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二阶段需要构建类似SFA模型来测度外部环境因素以及随机误差对产业运作效率的影响。外部环境变量的选择主要考虑对物流产业运作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又不在样本数据范围内的因素。从物流产业发展特性看,物流业运作效率水平的高低除受物流服务生产过程相关因素影响外,外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具有显著影响。

在充分权衡指标代表性以及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选取以下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变量:(1)地区生产总值,物流需求作为派生性需求,其总量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地区生产总值能较为充分反映不同经济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2)地区等级公路长度,通过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物流服务生产的重要载体对其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公路运输作为物流货运的主要载体,因此本文选取地区等级公路长度作为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异的指标;(3)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口数,信息技术作为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促进了新的物流理念和经营方式产生,推进了物流管理的变革以及物流运作效率的提升,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口数作为地区信息网络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信息技术水平差异;(4)地区物流园区总数,地区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对物流运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鉴于当前物流产业发展以及物流企业选址园区(基地)化倾向,本文选取地区物流园区数以此衡量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本部分数据主要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中八大经济经济区域相关数据。

四、实证分析结果

1.第一阶段DEA实证结果。基于DEAP 2.1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一阶段分析可知,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影响状况下,2008年我国物流产业运作效率最高的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其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从规模报酬状态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处于相对瓶颈阶段,地区物流产业规模报酬处于不变状态;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以及东北四大经济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区相比,在纯技术、规模以及综合综合技术方面都存在差距,但与西北、西南以及南部经济区相比仍具有明显优势;从第一阶段分析结果看,我国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

2.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将第一阶段分析所获取的各经济区资本及劳动投入松弛变量作为因变量,以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等级公路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和物流园区总数作为自变量,基于STATA 9.0进行SFA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以上选取的外部环境变量与资本及劳动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使用SFA分析十分必要。由于外部环境变量是对两种投入松弛变量的回归,因此当同归系数为负数时表示增加该环境变量有利于减少投入松弛量,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1)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对两种要素投入松弛变量的减少具有负效应,随着地区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刺激物流相关资本及人力的增加,在一定程度有会增加以上投入的盈余,降低物流产业运作效率;(2)等级公路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两种要素投入具有负效应,即随着地区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将大幅优化,由此将吸引大批资本及劳动进入物流产业,短期内资本及劳动力的大量积聚会导致要素使用效率低下;(3)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增长对减少要素松弛量具有正效应,地区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由此促进地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提升;(4)物流园区数量的增长对降低要素松弛量具有负效应,随着国家对物流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地区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但部分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仍较为粗犷,缺乏对物流资源的集约利用及有效规划,影响了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外部环境因素对物流产业要素投入冗余影响大小及方向不同,处于不同环境下的物流企业可能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在产业运作效率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物流产业效率时,有必要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因素对地区物流产业的影响,将各地区物流产业放到相同外部环境条件下分析其效率水平。因此本文将基于第二阶段SFA分析结果,依据Fried等(2002)提出的投入要素调整方法,对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投入要素数量加以调整,由此得到相同环境及机遇条件下的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状况。

3.第三阶段DEA实证结果。通过DEA 2.1对调整后的八大经济区2008年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再次进行BCC效率分析,可得到新的效率值及规模报酬状态(如表3所示)。

通过对一阶段及三阶段分析结果的对比可知,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及随机因素后,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表现为,全国物流产业平均综合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降低,由一阶段的0.579和0.812调整为0.543和0.718,但同时物流产业平均纯技术效率有所提升,由0.681调整为0.725,物流产业平均综合效率的下降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影响。

从各经济区情况看,调整前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以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处于相对前沿面,但调整后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北部沿海经济区则由之前的规模报酬不变以及规模报酬递增变为规模报酬递减以及规模报酬不变,此外受规模效率以及技术效率降低的影响,长江中游以及北部沿海经济区综合技术效率与东部沿海经济区差距有所扩大;东北经济区作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居中的地区,在调整后受规模效率影响,其综合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南部沿海、西南以及西北三个物流产业效率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剔除环境影响后,纯技术效率明显提升,但规模效率有所降低,且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导致地区物流产业综合效率的进一步下滑。

五、主要结论及建议

以上实证结果显示,地区经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总体状况等外部环境以及随机因素确实对物流产业运作具有显著影响,在同质环境下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率偏低、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进一步凸显。通过对一阶段及三阶段相关数据的对比归纳,可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借由对一阶段及三阶段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对投入数据加以调整后东部沿海及北部沿海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皆有一定程度下滑,两大经济区在规模报酬方面呈现递减及不变状态。以上两大经济区作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在除去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的状态变化表明虽然在国家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一定发展,但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思路及物流产业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物流产业发展需要,未来需要在促进物流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物流产业结构,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方向发展,借由体制优化、理念创新、技术升级等手段,加快物流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2.规模因素仍是制约我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我国各经济区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明显下降,其根本原因即源于规模效率制约。在当前经济区粗犷式发展思路引导下,我国物流产业总体仍呈现“小、散、弱”的状态,各经济区物流产业普遍不具有规模效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对科学发展物流产业的认识,借助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物流产业政策,整合各方物流资源,促进现代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3.外部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仍是制约我国物流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西南及西北两大物流运作效率相对落后经济区,在排除外部环境影响后,物流业纯技术效率明显提升,由此表明以上地区在一阶段所呈现的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低下,部分源于较差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以及物流产业发展机遇,并非完全归结于物流产业管理技术水平落后。西南和西北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带,与东部及北部沿海经济区相比,在社会物流需求、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未来西南及西北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心应以大力优化外部环境为主,

4.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地区性差异显著。一阶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呈现出明显的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在修正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西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东北部经济区以及东部经济区间的运作效率差异并无显著减低趋势。虽然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政策支持下,我国四大板块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降低,但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仍有较大差异,未来仍需对物流产业效率相对落后地区给予充分政策倾斜及财政支持。

由于当前尚无以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成果,同时受我国物流产业专业统计数据缺失的影响,本文分析过程中的指标选择及结论解读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这将在未来研究中加以考量。同时在第二阶段SFA分析时,采用不同回归模型的数据调整方法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标签:;  ;  ;  ;  ;  ;  ;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业运行效率分析_de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