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原初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小学生对科学的欲望和需求是学好科学的原初动力,也是提升自身教养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原动力,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极致散发。小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小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大到日月星辰、天体宇宙,有着诱人的声光电磁、风霜雪雨。我们如何恰当利用这些科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欲望和需求?首先可以放大这些奇妙的科学素材。我们或用实物、或用模型、或通过多媒体等巧妙地将这些美妙的自然景物或现象呈现在孩子们的身边、眼前,让他们触手可及,拉近它们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那些奇特的景观或现象不再是那么遥远而神秘莫测。我们还可以课内引导,课外延伸。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既动眼又动手,在亲自探究中获得学习科学的需求。
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第6单元的导入时,先投影出示一组自然风光的投影片,然后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根据是什么?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因为那里有鸵鸟”,“因为图中有热带植物”,这时再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就会很自然。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课堂教学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并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课堂教学时,要留有悬念,并把课堂上引发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新知的理解依赖于感性认识。科学教学中一些自然现象很难让学生直接观察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过去教师只能靠插图、说教,学生难记,更难理解,大大削弱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现在,教师可巧用多媒体将插图变得形象生动,动态化地展现这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火山喷发缺乏亲身体验,教师可用电视录像放映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并提醒学生边看、边听、边记录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四、巧妙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种子和幼苗”这一内容时,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可引领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方案,据此,教师可设计五个环节。其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几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说,最终回答“种子的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其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其三,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种子发芽与水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思考教材中的实验是怎样设计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四,通过讨论与交流,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其五,设计方案的分享交流。利用教材,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既降低教学难度,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自主验证,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实效。
总之,科学是一门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欣赏学生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科学带给生活的乐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吕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孩子们论文; 现象论文; 教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