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市场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深入研究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基础问题,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社会主义制度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

——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们在探讨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寻找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可以说,世界市场为我们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事实上,马克思在创立社会主义理论时,一直是把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坚持认为世界市场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并由理论形态向制度形态转变的“现实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发展方向的现实根据。过去人们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这一问题时,经常引用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讲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来加以论证,而对于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在的问题首先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1]有所忽视。其实,在马克思的分析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仅仅是他使用的一种方法,而对于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基本功能的前提,马克思却另有所指。在这里,马克思最为注意的是世界市场的存在与发展,认为它造成了社会主义所必须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在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但是所有这一切,“首先是由于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产生的,[2]并且强调,“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3]的时候,人类才会实现真正的进步。同样,对于实现社会变革需要的成熟的阶级状况,即“有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有大量劳动力与资本隔绝或者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因而它们已经不仅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本身,而是一概处于完全不稳定的地位”,马克思也认为,“是由于竞争的关系而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4]。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世界市场造成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因此,实现社会的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才最终具备。这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而言的;在探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马克思更是强调了世界市场的重要性。他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但是,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5]“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6]在世界市场使人类交往在工业的基础上具有了世界性质的时候,保存和利用过去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已经有了可能。因此,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而把资本主义创造的肯定成果作为生产工具运用起来,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此,马克思特别强调,由于“由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7]和“资本主义生产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8]这种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完成向制度形态的转变后,不管其发展起点如何,都应该利用与世界市场相联系的历史环境进行自身建设。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于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强调在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且认为,只有立足世界市场才能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从而完成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复归。

社会主义制度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在探索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注意到其走上社会主义的“瓶颈”是缺乏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和由此造成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缺少高级的商品经济形态,因此主张以世界市场为中介,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马克思看来,东、西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以存在差异性,关键在于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摆脱自身危机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未被资本主义充分利用的市场,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就不会终结。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已经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的现实情况下,实现理想的“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经济形态已经仅仅是一种方法、手段的问题。世界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了落后国家完全不必拘泥于西欧的社会发展模式。这是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前提,其发展的逻辑结果是要求这些国家必须立足世界市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

需要说明的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还是非常注意通过世界市场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他指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9]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世界市场的新发展是形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相反,它们都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社会主义应该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列宁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对落后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10]由于这种清醒的态度,俄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叛乱和干涉,站稳了阵脚,并使社会主义稳步发展。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一段时期内还是按照列宁的思路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是,“二战”结束后,由于冷战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国家之间,首先是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敌视、封锁政策,社会主义各国被迫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建设,统一的世界市场被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对立的世界市场。这种现实使斯大林和苏联的一些理论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和两种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在批判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经济封锁的同时,把人为割裂世界市场的做法固定化和理论化,并运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虽然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们根据当时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现实状况提出来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这种观点却忽视了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实根据以及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差异,在一段时间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最终使社会主义脱离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进程。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不能运用商品经济这种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来加速自身的发展进程,因而使自己陷入严重的危机与困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的沉重现实压力面前,各国被迫反思历史,走上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改革开放之路。这本来是一个正确的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些国家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结果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了重大挫折与失败。80年代末、90年代初,绝大多数曾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放弃了社会主义转而实行资本主义。这一历史事变,有助于我们清醒地反思社会主义制度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命运: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上窒息了社会主义,造成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之后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低潮。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强调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其实质是对世界市场的积极参与。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揭示出来的一条客观真理,它使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具备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世界性发展问题的出现

——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时代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造成的经济结果,是使过去由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从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平行的也是对立的世界市场。虽然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斯大林所讲的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意味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确实是二战结束后当时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真实写照。尽管如上所说,世界市场的这种分裂是导致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挫折与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却并不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边,而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对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这种方式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由于“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11]因此,世界市场的分裂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最深刻的经济后果是导致世界性的发展问题的出现。

关于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曾做过深刻的总结,他强调,“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2]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资本所具有的世界性、国际性特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不断的扩张中。随着资本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国内市场就变得愈益狭小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于是,资本便按照自身发展的逻辑,突破国家的界限走上世界舞台,并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世界。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13]因此,世界市场的分裂虽然使社会主义国家无法从资本主义那里获得先进的技术,却也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像中国和苏联这样巨大的市场,使其只能在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内部组织生产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结果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无法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张转嫁自己内部矛盾而限制了本身的发展。

对此,邓小平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他指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发达国家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14]离开了社会主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15]在邓小平看来,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导致了发展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世界市场的统一与扩大。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由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过程,而且是首先表现为商品、技术、资金等物的流通的国际化,所以,发展中国家制定立足于世界市场的发展战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资本、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缺乏问题。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时认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为在世界市场上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能。冷战的结束,使世界从“并存—对抗”格局向“共处—竞争”格局转化。这一转变意味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对抗的可能性相对减弱,合作取代对抗在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为以开放、合作、互相渗透为本质特征的世界市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了合适空间。可以说,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正是建立在对时代主题与世界市场之间关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问题的出现使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具有了可靠的时代根基。

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实践基础

历史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后,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世界市场的出现与世界经济的产生。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昭示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把自己融进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经济运行。如果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寻找所谓的独立发展,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自身的落后与倒退。

从现实角度来看,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已经成为跨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而在这四大趋势中,最重要的或者说最基本的趋势是市场化,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都先后与世界市场接轨,最后形成为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全球市场体系,即世界大市场。对此,马克思曾经提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而“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是“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的;[16]可以说,“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才“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7]后来,马克思更是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8]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可以说,跨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几大特征都是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以发达的和逐步趋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契机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客观趋势的实质所在。

那么,面对跨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制度安排呢?邓小平认为,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把本国经济发展置于世界市场之中,在开放性的国际环境中,通过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求得发展利益的实现。为此,他特别提出,“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19]。其次,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市场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它要求各国按照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进行商品的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的直接流动,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在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市场经济的过程。只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了,一个真正意义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才会最终形成。因此,中国加入世界市场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他深入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也是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得以产生的实践基础。

综上可以看出,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相反,它是邓小平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跨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得出的正确命题。科学地考察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历史、时代、实践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克服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的错误倾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论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