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灌输的反思与操作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理论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4年6月14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世纪交替之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转型正处在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负有特殊的使命。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人类进步的政治思想和科学理论灌输给大学生,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理论灌输的含义
近年来,有些人对理论灌输机制是否仍应坚持存有疑虑,即使是按照教学规律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招致非议。为了正确理解“理论灌输”的含义,有必要首先谈谈理论灌输机制的合理性。
理论作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知识体系,灌输是其被掌握的基本方式,理论传播和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几乎所有被人民群众选择的先进理论都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少数理论大师向人们传播的。先进而专深的理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只能通过灌输而被掌握。
理论灌输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最早是由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卡·考茨基在批判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提出来的。他说:“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255页。)列宁在其《怎么办?》一书中,引用了卡·考茨基的这一论断,并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无产阶级所理解并实行的理论灌输,是向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传播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用革命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人的思想的形成受思想发展规律的支配,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的锻炼。因此,无产阶级向来重视革命理论的灌输教育,形成了无产阶级的灌输原则。如果说列宁坚持和使用理论灌输原则,是由于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出严密而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那么今天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要树立严密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没有必要抛弃来自政治课的理论灌输而单凭自身的力量来曲折地完成这一过程。
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论来源于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实践,同时反过来又对实践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这种能动的指导作用便是理论灌输的机制。所以,理论灌输机制的存在是客观的,绝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上,进入社会的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人类社会的漫长过程,无疑是一个建立在不同文化灌输模式上的灌输认同过程,社会主体对不同灌输技术的存在及其转换,便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世代延续和社会历史的演变和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入人心,都是党和政府反复不断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先行理论灌输的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所以,每个人政治信仰的确立,思想观念的形成,人生经验的积累,都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在头脑中所固有,而应当承认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是来自于外部的灌输。当然,我们并不是不加分析和选择地主张“一切皆灌输”。理论灌输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灌输,对大学生而言,它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懂得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此即灌输的实质和目的所在。
理论灌输的再认识
一般说来,理论灌输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前后,都有其必要性和客观性。但并不能说,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理论灌输的机制和方式可以一成不变。事实上,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条件下,理论灌输的总体情况与列宁当年所处的情况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今天的理论灌输从内容到形式,从模式到机制,从操作到效果,都有待于在继承的同时实现创新。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矛盾交错重叠,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以及各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变革。世纪之交,面对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种种复杂情况,急待透过由诸多新特点折射出来的理论灌输机制上的变化,在新生长点上尽快突现出更富活力和成效的模式。理论灌输从模式到机制,从结构到功能,都有必要经由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互动的有序系统,由此把握遵循理论灌输的格局和基本规律,进入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第一,理论灌输由以政治斗争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确立,规定和提出了现阶段理论灌输的新方向。离开这个理论灌输的现实基础和前提,任何理论都将空泛无力、不着边际。
第二,理论灌输的目的由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转变为巩固新政权、完善基本制度。理论灌输的根本目的是使无产阶级认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由于历史阶段不同和担负的历史任务不同,应当相应地分为与最终奋斗目标联系和与特定历史阶段具体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两个目的层次。现阶段的理论灌输必须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进行。
第三,理论灌输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行为。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自发阶段时,理论灌输过程还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一方面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理论水准已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总体上还只是初步提高,发展特征上仍呈现出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因此,理论灌输只有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意识的转变。
第四,理论灌输从深度到广度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和由国家宪法保障的指导思想。理论灌输活动成为合法的公开的和有组织的,其作用范围扩展到社会各个角落,作用广度上遍及所有社会成员和领域,作用深度上达到了一切工作和全民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第五,理论灌输方式由外部灌输转变为自我灌输。无产阶级执政之前,理论灌输取外部方式是因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只能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样掌握丰富科学知识和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知识分子,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今天居领导地位的无产阶级逐步摆脱了自发性,不断提高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他们整体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不再是自我的,真正成为理论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灌输通过自己最先进的一部分影响人民群众,这从根本上表明灌输方式是由部分到整体、由外部向内部的自我灌输方式。
总之,理论灌输与历史阶段、历史任务和历史条件有密切联系。客观情况的改变最终会导致原有机制和方式的转换。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理论灌输的艺术,讲究方式方法和注重实际效果。理论灌输的原则不能丢,其实施则必须因人因时制宜。
理论灌输的操作原则
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所接受的重要教育之一,为了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对大学生的理论灌输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同时要做到从内容到形式,从机制到方式,从艺术到效果,围绕以下几方面的操作原则:
第一,理论灌输要坚持客观性和战略性的原则。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重大挫折,进入低潮。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国际敌对势力在东欧得手后战略目标已转移到中国,企图用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手段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打主意。如果在这方面失去警惕就会失去战机,犯历史性错误。
第二,理论灌输要坚持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反感那种不顾现实与逻辑的纯粹教化,因为它不是理论灌输而是理论灌输的“下脚料”。断章取义和随意拼凑的实用主义,照本宣科和生吞活剥的教条主义,死记硬背和唯书唯上的形而上学态度,不求甚解只作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凡此种种,无一例外都是理论灌输的大忌。我们需要的是其反面,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原著和现实生活作为双重之“源”,结合时代课题和社会变革、历史事件,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硬功夫。
第三,理论灌输要坚持严密性和准确性的原则。马克思和列宁特别注重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一切理论体系。他们一贯反对随心所欲地拼凑或杜撰所谓“理论体系”,也一贯尊重和维护那些严密而有价值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高度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是预设的,而是创始人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自己的思想和吸收扬弃前人成果后的合乎逻辑的创新。因而,一定要下功夫弄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结构体系,,从由一系列原理组成的体系与原理间相互渗透而一体化的交叉线上,来阐释时代课题的来源、形成条件及其动因,并正确而恰当地结合现时代的重大社会历史课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第四,理论灌输要坚持启发性和规律性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实践总是要求源于它的理论能准确地反映它,并揭示其规律性。理论灌输是为了给大学生以“渔”而不是“鱼”,灌输本身只是手段。因此,在理论灌输的操作中要敢于直面国际国内的新问题,直面社会变革和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思想认识和实际难题。只有这样才易于被他们接受和欢迎,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有巨大的吸引力、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填鸭式”和不恰当的行政命令式的操作方式。有了灌输者的针对性和启发性才能调动接受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理论灌输要遵循其客观规律,始终坚持启发和疏导,区分层次,分类施行;同时,不能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更不能操“外语”,讲外行话,用权力压人。
第五,理论灌输要坚持连续性和长期性的原则。一种严密而专深的理论不会靠一次灌输就能完成,要反复经常地进行而不是时紧时松;要持续不断地坚持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要注重整个大学教育间的全程化而不是靠少数人用短时间突击,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问题上并不存在“速成”。实践证明,大学生确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积极科学的人生观,是一个艰苦、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切不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理论灌输的良好机制和效绩,得之不易失之则不难。
此外,学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要自己信马克思主义,才可能让别人信,并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总之,理论灌输的原则要坚持,其机制要转换,其方式方法一定要改进,其艺术一定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