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平
绥芬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绥芬河 157399
【摘 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 2015年6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7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病目前病因不明,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奥卡西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58-01
前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奥卡西平是新型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较高的疼痛缓解率,且副作用轻微,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用卡马西平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的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2014年6月~ 2015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67例,这67例患者随机分为奥卡西平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4.5岁,病程大多3~ 37个月,卡马西平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3.8岁,病程2~ 35个月。在这些患者中一般选择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除外颅内肿瘤和血管畸形等继发性病因。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对其疗效或安全性的影响,且有显著临床意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奥卡西平一般剂量为600到 1200 mg/d,疗程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1周和4周各测评1次。起始剂量150 mg/次,每日2次,1日后仍有疼痛改为300 mg/次,每日2次,1周后仍有疼痛发作每隔3~ 4日增加300 mg,最大剂量为2400 mg/d,直至疼痛缓解,其中临床治愈和轻度疼痛称为有效,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称为无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和4周分别行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入选患者均完成2个月的临床观察。服药前VAS评分80.3± 6.9,服药1周后VAS评分31.9± 5.4,2个月后VAS评分14.7± 9.2,三者两两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治疗4周后临床治愈和轻度疼痛患者分别为8例和13例,中度和重度疼痛分别为6例和2例,主要不良反应是皮疹,其次为嗜睡,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及转氨酶升高,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为嗜睡4例,头晕3例,皮疹2例,粒细胞一过性减少1例,症状均较轻,未做特殊处理,坚持服药1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3.结论
3.1奥卡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的优点
奥卡西平是一种新型的第二代抗癫痫药,是卡马西平酮基结构类似物,主要通过其活性代谢产物单羟基衍生物发挥作用。此药能够治疗神经痛,主要是因为此种疼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癫痫发作有相同之处。研究显示,62%的患者认为OXC耐受性优于CBZ。目前国内尚缺少奥卡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对照研究的相关资料,CBZ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0%,其中有2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退出治疗,OXC组不良反应为10.5%,且程度较轻,其耐受性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疼痛剧烈,一般的止痛药物都不能达到止痛目的。而卡马西平的作用机制是使三叉神经感觉根和丘脑中间核电位振幅降低,主要作用于网状结构丘脑系统,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的病理神经反射。成为长期以来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但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全身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对机体伤害极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2三叉神经的简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特点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阵发性疼痛,疼痛常常短暂但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的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疗效好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方法是以卡马西平为主的药物治疗,卡马西平是钠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性冲动缓解疼痛,但会有一小部分患者口服卡马西平后出现头晕、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和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而奥卡西平是第二代抗癫痫药,是卡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它对各类神经性疼痛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它能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稳定过度兴奋的神经细胞膜、减少突触对兴奋冲动的传递。抑制高电压激活的N型和
P型Ca2+通道,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3.3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疼痛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两种学说:一是中枢病变学说,部位在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二是周围性病变学说,病变部位在半月节或脑桥之间的神经根部分。发病机制可能是某种致病因素使半月节感觉根和相邻的运动支发生脱髓鞘性改变,脱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亦可经短路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很快叠加,达到一定总和而激发半月节内神经元产生疼痛。近年来究认为神经痛发生机制,除γ-氨基丁酸之外,还与钠通道和谷氨酸受体都有关。
4.结语
奥卡西平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着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安全范围大,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基础和心理以及治疗护理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巧红,储嘉琪,王璐,王增香,等.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及护理在现代康复护理中的进展〔J〕.当代医学,2008,23(154):143.
[2] 王静华,邓本强,丁素菊,等 .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疗效观察[J].第二军医太学学报,2006,27(12):1379-1380.
[3]冯保会,李世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3):280-282.
论文作者:李忠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原发性论文; 西平论文; 三叉神经痛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疼痛论文; 卡西论文; 患者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