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报告_升学考试论文

我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报告_升学考试论文

关于我省小学、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我省论文,初中论文,小学论文,课业负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科学地考察中小学生负担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及省教委科学地制定调整负担、提高质量的决策提供依据,1995年5月15日至30日,省教委小学、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调查组,对我省长春、四平、通化等3市6县(市区)部分小学、初中学生负担问题的现状,作了客观地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以省教委教育质量万里行的名义,在事先不通知学校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调查组运用问卷、座谈、测查、观察、访问、谈话等综合调查手段,对26所中小学49个教学班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14所中学(企办中学1所)、12所小学(企办小学3所)。

根据调查项目的需要,调查组召开26次教师座谈会,有208名教师参加;召开29次行政干部座谈会,有174位学校教导主任以上干部发表见解;利用晚上召开5次学生家长座谈会,有60名家长参加座谈并笔答问卷。这次调查直接涉及师生员工、行政领导与家长共2942人。

一、小学、初中学生负担的现状

我省各级党政领导对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省教委1990年搞了一次调查,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省教委对当时存在的“三多一长”,即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在校时间长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特别是1994年以来,省教委又采取召开电话会议、专门下达文件、开展教学质量万里行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各市、县(市区)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致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依然存在。其特点:一是中学重于小学,从总体看,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趋于合理;二是外市县“重点”中学重于省城中学;三是某些企办学校重于地方学校;四是毕业年级重于非毕业年级;五是考试学科重于其它学科。

通过调查看,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课业负担过重及心理负担过重。

课业负担过重,其表现有“3超”:

1.超纲 即超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调查14所中学,普遍反映为应付考试,超纲讲授、超纲脱本现象严重。教师怕漏讲知识,对教材尽量往宽了讲、往深了讲、往难了讲、往多了讲。新教材讲着,老教材带着。为应付考试,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抢进度超前结束课程,到3月中旬,初三结束全部课程进入总复习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76.9%。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20以内加减法,识几百字,到小学后,一些教师又超越教学大纲要求,将四则运算、句法、词性、修辞等知识过早地教给孩子,加重了学习的负担。

2.超量 就是一些教学行为超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限量。

(1)课程多。小学上课表的课程多10多门。中小学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课程。一是上级有关部门压的。如人防课、普法课、税法课、环保课。学校称这些课为高压课,不上会被戴上某顶帽子;二是本校自行加的。如学法课、微机课、青春期教育课、心理咨询课。这些课多是由于实验学校的性质决定的,虽然课程方案中没有,但有探索价值,教师们称之为实验课。这些课,有的学校有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比较正规;有的学校发完教材就放任自流,无实验管理,比较混乱;三是地方编的。大多数是依据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及文化历史名胜由有关部门编写的,谓地方课,具有乡土特色。但有的偏深偏难。造价贵,家长有意见。

(2)资料多。调查过的中学一般学生有复习资料3至5套。最多一名学生有11套40多本,书包重达16斤。

复习资料来源杂乱。除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写的供学生选用的练习指导、省学院编写供初三毕业班用的黄皮书外,还有市、县自行组织教研员编写的;另外,还有新华书店在发放课本时硬性搭配的;也有的是家长及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的。

复习资料编写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反映有的复习资料比较好。但大多数是粗制滥造,相互抄袭,重复编写。

复习资料到手时间不及时。学生反映,几个月前就交了款,等书到手,课已讲完了。这里面有的属于学校抢进度、超前讲授造成的。

尽管学生对复习资料有意见,但是,多数学生还主张应有复习资料。据调查统计,认为复习资料有利于学习的,初一、二、三的百分比分别为76%、78%、86%。学生希望有关部门编些水平高、又适用的复习资料。

(3)作业多。由于课程门类多、复习资料多,学生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尽的练习题。作业多,有的是老师留的,有的是家长留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找的,家长反映,初中学生每天家庭作业都得到晚上10点多钟。毕业生就不用说了。调查问卷学生对留作业的看法,有80%以上的学生渴望留适当的作业。赞成多留作业的不过0.2%。

(4)考试多。调查发现,多数县区及学校依然把频繁考试作为促进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如某市初一、初二开展“五、十、百”竞赛活动,层层考,通过激烈的学科竞赛角逐选出5所优胜学校、10名优胜教 师、100名优胜学生。并以竞赛简报形式公布名字、分数及学校。并对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100、80、50元不等的奖励。此外,有的市县区还明着暗着地实行初一联考、初三摸底考、全区进行义务教育验收考、奥班选拔统一考、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试。

3.超时 指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占用学生星期天、节假日授课、补课。

(1)增加“主科”授课时数。经抽查多数学校加大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的时数。

(2)晚自习时间过长。抽样观察有46.2 %的中学晚自习时间过长。这些学校作息时间表上规定晚自习6:30到8:30或7:00到9:00。有些住宿生早上4点起床,晚上到十一二点才休息。教师、家长座谈时反映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不足。

(3)挤占课外活动时间。利用星期天、假期补课,挤占文体活动时间,用以安排授课或补习的现象比较普遍。据调查统计,被调查对象有69.2%的学校有此类行为。不少学生对此种做法十分反感。有的在问卷上写“我们要春游!”“我们要踢足球!”“让我校开运动会吧!”“不能让学生整天闷在教室里读书、考试!”。

课业负担是外在的,心理负担是内在的。课业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通过调查看,目前学生心理负担也是非常沉重的,其表现是:焦虑、苦闷、恐惧。

1.焦虑。即为了升学,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着急、担心、忧虑。有的一听考试或发榜,紧张恐惧,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搓手顿足,饮食不进。有的严重的象得了精神病。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回答“最担心的事”是考试排名次。其百分比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58%、62 %、65%。小学三、六年级,分别为49%、52%。成绩不好的学生怕教师看不起,怕被家长训斥。

2.苦闷。即心理难受不快,缺少欢乐的情绪,精神世界阴云密布,总有压抑感。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多为40多岁的中年人。他们的中小学学生生活是在文革中度过的。他们特别注重子女的升学竞争,期望自己子女升上大学,找到一份好职业,以此来补偿自己的缺憾。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学生造成的精神压力特别大,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书山”、“学海”失去了自信,整日间觉得非常苦闷。如某小学生在问卷上写“好苦哇,无奈!”并画一个小人在流泪。还有某中学生在问卷后面写道:“我们是笼中的小鸟,我们要飞。叔叔、阿姨,救救我们吧!我们天天在受刑。”

3.恐惧。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教师、家长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学生企图摆脱,逃避这种现实,而又无能为力,便产生了恐惧心理。据调查,中小学生出现恐惧心理,主要表现是怕排名次、怕体罚、怕罚款、怕开家长会、怕家访、怕教师找家长。据问卷调查统计,在26所学校49个班级中,有80%的班级的学生反映教师态度严厉或打骂学生。有的直接写上政教处某主任、英语课某教师骂人打人。某实验中学一年五班还有如下班规:早自习迟到者,罚跑操场5圈;忘记写作业者,罚写10遍作业,写出1500字说明书;考试作弊者罚重抄5遍考试卷。

关于罚款有3种情况。一是罚教师。某中学1994年至1995年度中考教学成绩惩罚规定:(1)单班单科在市直班级比较出现倒第1至倒第6时,任课教师依据罚款40、30、20、10、5元;班主任与主管领导(单科)罚款为任课教师的1/4;原则上,被罚任课老师当年不参加评先进、评优(指评职自然进级)。(2)学科出现倒第一、二时。任课老师每人罚款20、10元;主管领导罚款10、5元;若有重复出现,累积计算。学生罚款虽没公开写到措施中,但恐惧的阴影时刻笼罩在心头,唯恐老师因罚款把气发泄在自己身上。

二是罚学生。某学校对学生学习不及格罚款。一科不及格罚10元或20元。两科不及格罚50元。除了学习罚款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规定。如某中学规定,在校内外打架,第一起,所在班级不评文明班级,给当事人双方各10—20元罚款;第二起,罚20—50元。此外,还有卫生罚款、纪律罚款等等。使学生一天天胆战心惊,处在紧张、焦虑、苦闷、恐惧的气氛中。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过重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危害之一,学生体质下降。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小学生、中学生体质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学生长年在超负荷中机械运转,出现了豆芽菜型体相及棉花包型体相。

对部分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看,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学生的近视率也越来越高。小学六年近视率为23%,而初一、二、三年级分别为33%、42%、52%。初三学生的视力正常率仅为44%。显而易见,课业负担是伤害学生视力的罪魁祸首。

危害之二,影响全面发展。在课业负担的重压下,学生德智体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据调查,目前学生动手操做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多学生简单家务劳动都不会。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鼓吹个人奋斗,一些中小学生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浓厚,有的不肯帮助同学,怕耽误自己的学习。

危害之三,厌学情绪上升。由于课业负担重、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学生面对书山学海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在问卷中说:“我不想考了,实在是学够了,受不起这个苦”。有的说:“太苦太累了,整天考!考!考!太没意思了”。据统计,对待双休日态度,初中有6%学生准备玩两天,对利用休息时间补习持反对意见。初一、二、 三年级的百分比分别为35%、41%、47%。缺乏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其学习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小学、初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与心理负担过重,是一个全社会关心而始终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教育内部和外部诸多问题的综合反映,它涉及到社会价值取向、升学就业制度、人才评价标准,涉及到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师素质、考试制度等诸多因素。

(一)教育思想不端正,仍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教育思想可分解为办学思想(办学单位与领导)、教学思想(教师)、上学思想(包括家长供学)等等。端正教育思想,这些方面只有都达到正确的共识,才能得以实现。长期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落实“两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客观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在起着错误导向。目前某些领导和社会上评价学校工作实际上仍以中考成绩为主,其它(德、体、美、劳)为辅评价学校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公开给学校下升学指标的情况已不多见,但考试后公布于众的成绩排队,以成绩优劣、升学率的高低论功行赏,却相当普遍。一些教研部门的工作始终未能脱离为“考试”服务的轨道,他们编制并下发的各类复习题,参考资料、考卷等使教师学生应接不暇。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由于社会价值观,人才评价标准的扭曲。学校干部,教师为升学而教学,学生为升学而上学,家长为升学而督学,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负担过重减不下来的社会基础,也是明知违背教育规律而承受过重负担的思想基础。

(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教学必须遵循的法规性文件。但是,对贯彻落实存在很多问题。教材虽几经改革,有的学科教材容量太大。学校反映,教材越改越厚,越改越贵,越改越难。由于课程偏多,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校按规定课时难以完成,只好采用加班、加点。目前,实行的教学大纲是在旧工时制情况下制定的。座谈时,一些干部教师反映说,国家教委在制定和执行新的课程方案时应在采用“加法”的同时,也采用“减法”,减掉一些课程门类设置,减少一些教材的内容,降低一些教学要求,大家认为依法来缓解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三)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是造成学生课业与心理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教师队伍素质与学生学习质量密切相关。目前一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但缺乏教学业务基本功,课堂教学效果差,为了提高学生质量,这些教师不研究学生实际,不研究如何备课,不研究如何提高讲课艺术,而是在那里靠长时间、大题量、反复磨、频繁考,即用加重负担的方法去提高质量。

(四)社会、家长推波助澜,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已由过去单纯的学校行为变成社会和学校的双重行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为政一方”的业绩,以不同形式给学校压升学指标,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奖励评比学校和教师。社会各界有相当多的部门也以升学率高低为依据“尊师重教”,致使升学率高的学校门庭若市,有人送钱送物;升学率低的学校,门前冷落,取借无门。由于社会价值取向,一些学校身价百倍,择校生的价格三六九等,高的送一个学生几万元送不进,一些学校倒找钱也不去。正是由于这种双重行为所致,超级大校,超级大班才屡禁不绝。学生家长把升大学当成孩子的唯一出路,不论孩子的基础和能力如何,都抱有极高的期望。为了孩子升上大学,拿多少钱去念议价生、上超级大班家长都认可;为了孩子升上大学,对学生过重的负担及受到教师的打骂,家长都表示极大的宽容与理解,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希望作业再多点,管的再严点,甚至有的家长还留“父母作业”,举行家庭考试;为了让孩子有个特长,出人头地,一些家长四处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有的为了请高教,双休日把孩子送到几百里以外的省城。有的不惜花钱送孩子参加各类的辅导班。

为了迎合满足这种心理的需求,社会上一些部门与个人眼睛盯住中小学生这块大市场,趁机大发其财。他们巧立名目开办各类专项补习班、提高班、特长班(美术班、器乐班),有的学校有的人帮助介绍,从中得介绍费。他们以高折扣为诱饵拉扰学校当事人向学校私自滥发所谓各种复习资料、辅助读本、精选练习题等等。然而,学生买到手,没人讲解,学生很有意见。这种内外勾结、利益驱动机制对加重学生过重负担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也是屡禁不止、禁而又起的重要原因。

三、调整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经过对中小学生负担现状的调查及其负担过重所形成的原因分析,调查组认为,目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解决这一问题是可能的,但是在短期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一家是不可能完全奏效的。必须从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建立机制,提高队伍素质,强化科学管理等诸方面,进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营建整体优化的社会大环境。为此,调查组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地认识学习负担问题

教学质量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学习负担只是其中一个活动变量。学习负担量构建的是否科学、合理,对稳定、高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作用。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中学校长、教师反映,目前小学毕业生。由于学业负担量不够,有15%左右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要求,这些学生升入中学,降低了中学基础水平,使中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所以,调查组认为,在中小学阶段不宜笼统地提“减负”。科学的提法应为“合理调整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负担是手段,提高质量是目的。出现负担过重倾向,就应采取减负措施;出现负担过轻现象,就应采取增负措施。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承受正常教学所要求的学习负担。目前,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裕,大多数独生子女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他们对合理的负担也叫苦叫累。所以,对负担的问题,应采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特别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发展存在着差异,对负担承受力不尽相同。所以,不易搞一刀切的减负。

调查组认为,调整负担、提高质量,特别是较好地解决课业与心理负担过重的倾向性问题,从长远看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走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道路,向教育科学管理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目前,要认真总结推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典型与经验。对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应总结、坚持;对具有强烈事业心与责任感、并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支持与表彰;对构建学生学习合理的负担结构,要认真研究,制定并采取控制学生负担总量的措施与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课业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对学生心理负担过重问题,要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二)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坚持合理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1.应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农科教、经科教结合,改革劳动就业制度,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在初中进行分流的经验,拓宽升学就业渠道,缓解升学竞争的压力。

2.应积极推广“五四”学制。“五四”学制在调整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建议我省已经完成“普九”任务的城区,应调整学校布局,提出方案,搞好试验,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由“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的转轨;对整体转轨条件尚未成熟的城区,可采取建立中小学对口衔接的形式,将初中的部分课程,如数学、英语等下放到小学六年,由对口中学教师任教,以减轻学生到中学后负担过重的问题。

3.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是调整负担,提高质量的关键。应抓住实行新工时制的契机抓紧对课程门类、教材设置的改革,尽快推出我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意见,建立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统编教材、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的三结合体系。

4.完善升学考试制度。目前,我省小学已取消了统一的升学考试招生制度,一律实行按学区就近入学,这对减轻小学生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学生毕业考试由学校自行命题并组织进行,致使一些学校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没有完成小学毕业应达到的学业要求而进入初中。我们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县区教研部门对小学毕业考试的指导、监督作用,提高命题质量,加强阅卷、合分等过程管理,把住小学毕业合格率的关口。

应尽快制定中考考纲,改革中考方法。中考科目应减少,对于必考科目,可通过建立初中的会考制度来保证质量要求。

同时,建议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应加快改革的力度和步伐。

(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调整负担、提高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建立制约机制。目前,由于课程方案、大纲、教材三者不配套,造成教学内容多,学科要求高的状况,建立有效制约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建议国家教委结合新工时制,加快出台新课程方案和修改、制订新教学大纲;省教委尽快修改、制定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意见及初中毕业会考和中考的考纲;市州教委制定有关细则,把握考试次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认真搞好质量的指导与监控。真正从机制上把过多的课程减下来,把过难的内容删减掉,把过高的要求降下来,从而达到上下一心,控制学生负担总量的目的。

建立保证机制。即强化规范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完善教学标准,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主要环节实行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建立导向机制。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建议我省尽快完善实施教学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全面性,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督导实施教学评价应将评价导向机制与奖励机制结合起来,以此来淡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

(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调查表明,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合格率已达到要求,但尚有一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仍凭时间在那里磨、爬、滚、打,人为地加重了学生负担。调查组建议,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以“四师”为内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各级教师管理部门要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重点。认真搞好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认真开展好大练教学基本功的活动,使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要支持、鼓励、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开展教改实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用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大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发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问题,淡化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是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的。

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大环境,必须加强领导,从领导做起,从领导机关做起。建议各级党政领导,应站在为21世纪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正确对待调整负担,特别是正确对待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对此问题切实负起领导责任。首先,支持学校由片面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克服地方观念,不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压力,下达升学指标,取消一切错误导向的措施与做法。其次,要加大投入,统盘规划,调整布局,尽快解决超级大校、超级大班问题,面对所有学校,按标准搞好学校班子、队伍及办学条件的建设。三是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减轻对学校的负面压力,排除对学校建立正常素质教育秩序的干扰,纠正一些出版发行部门以学生为对象,以营利为目的的滥编乱印复习资料的现象,对学校调整负担、提高质量工作给予积极支持与配合。严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对学校质量高低、升学多少实行奖惩的错误做法。

标签:;  ;  ;  

我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报告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