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书店——如何在夹缝中求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夹缝论文,地面论文,书店论文,如何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体书店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进退维谷的局面: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于2011年2月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目前仅剩的一家大型连锁书店巴诺,其规模在以每年8至12家的速度减少;英国著名的水石书店利润持续下滑。在国内,北京“单向街书店”于2012年7月16日终因租金高涨,无力维持,搬离繁华的蓝色港湾。2012年1月,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在厦门的5家直营店全部关门。之前,其在北京的7家直营店已全部关闭。2010年1月,曾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民营书店的第三极书局宣告停业。2011年7月,国内最大独立书店之一的季风书店关了4家门店。2011年9月,三联书店宣告退出广州。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倒闭的民营书店达1万多家。 实体书店的衰落,似乎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每家书店的关张,都会引来一阵关注。民间保护实体书店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界对拯救书店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读书模式变为:书店看书——搜寻免费的电子资源——网购图书,越来越多的书店变身为快餐店、咖啡馆的附庸,当新型书店大多以沙龙为主、卖书为辅时,实体书店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实体书店以何种方式生存?实体书店的辉煌是否已经成为了历史,亦或者会进入一个新纪元?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走访大街小巷,探访这些依旧在夹缝中生存着的小书店。 为了书与人的相遇——百草园书屋 在这次的走访调查中,百草园书屋的店主最乐于分享店内的销售情况,从每个月的具体营业额数据中,可以看出店内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书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华师文化街,从地理位置来说辐射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武汉大学,虽然靠近各类高校,但在该书店内却见不到一本教科书,最多也只能看见一些包装精美的建筑画册等。该书店主营社科文化类书籍,店内的书籍摆放并不像很多书店那么整齐又分类完好,但是由于仅30平方米的店内面积,读者如果想找一本书,并不是很难。店内所售书籍质量上乘,设计精美,且作者大多为受高校学子欢迎的文学大家,如白先勇、张爱玲、王安忆等。店内随处可见精美的画册和少见的字帖,完全不同于一般小书店为追求利润和吸引人潮出售教科书、漫画书、各类网络小说的经营模式。店内的装修简洁明了,除了书和木质书架几乎看不到其它东西,但书架的每个小角落都能看到店主手写的书摘和感言以及书店的规则。一走进书店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书香味,书店内的读者虽不能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但也很少看到冷清的场面。 店主王国林是一个爱书之人,因多年前差点丧命的意外而决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他便开始卖书。刚开始时,他在各大高校摆地摊,这让他对高校学子的读书口味有了很大的了解,这也是他的书为何能如此贴近高校学子口味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资金后,他选中了华师文化街的一家店面,开起了百草园书屋。时至今日,百草园书店已经开了四年,但用店主的话说即使有了稳定的客源,书店的经营状况也只是够温饱而已。2013年,店主受到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栏目组的邀请,在节目中正确说出了观众列举的所有书的出版社、价格和作者。虽没能得到冠军,但是现场评委却被这个执著的人所感动,他们每人购买了250本书捐赠给山区贫困儿童,这也让店主王国林让更多的人知晓,让更多的人来到这家书店买书,让这家书店的营业额高出了平时的两倍。然而,这短暂的轰动效应并没有改变王国林对于自己书店的无奈态度,他坦言再坚持一年书店可能就要关门。店主很像是一个顽固的文人,当记者询问起该店的经营方式时,王国林干脆地回答:“打折啊,还有我自己的省吃俭用。”该店算得上营销手段的只是店内一块写着促销信息的小黑板以及百草园的微博,为了避免在节目后“出名”,王国林还把书店宣传微博改成个人微博,对此,王国林的说法是:“只想安静地卖书。”在我翻看了此店的微博之后,发现该微博大多也是向读者推荐书,很少有营销的内容。也有一些人会在微博上发起活动来帮助这位执拗传统书店的人,甚至有人专门以买不到一些书为借口出高价让王国林代购一些图书,但都遭到了王国林的婉言谢绝。关于促销,王国林坦言:一般的书正常折扣是九折和八五折,还能赢利,卖到七折八折就是基本持平,而五折六折则是亏损,记者在采访时,恰逢房东与王国林商讨房租一事,激烈地讨论之后,房东离去,只留下王国林一人的叹息,据了解这个30平方米的小店面租金达到了3300元每月,而这个价格也即将成为过去式。结束这篇调查报告时本想翻看王国林的微博,看看书店最近的动态,不想王国林竟将微博注销了。 以咖啡为主营业务,以基督教为主题——书与咖啡书店 书和咖啡书店已经谈不上是纯粹的书店了,其营业额主要是由咖啡所创造的。该书店临近武大,常客都是武大的学生,来这里自习和休闲。书店的位置在二楼,十分隐蔽,店内的气氛舒适安静,十分受学生的欢迎。虽然该店的书架只有两排,整个店内的书不足700本,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书都是关于基督教,百分之十的书是关于各国地理和文化,整个书店内的异国气息十分浓厚,仅有的一个服务员也是韩国人。受众范围的狭小也是该书店的书难以卖出的原因,因此店主将营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咖啡上也是为了弥补书所带来的空缺,即使如此,这里的咖啡卖价也很平民,而书一般都是八折售出,一周一般卖出一两本书。该店内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赚钱,而似乎是为了传播基督文化,店内随处可见“神就是爱”等宣传标语。 转身投入市场的造梦者——德芭与彩虹书店 若说百草园书屋是个顽固的书店灵魂守卫者,那么德芭与彩虹书店则是一个向市场转型的成功造梦者。当我们穿过一条喧闹的小巷来到珞珈山大厦26层时,却意外发现这家书店的大门紧闭,敲开门后一位姐姐告诉我们武昌的德芭与彩虹书店已经不开了,现在德芭与彩虹书店已经将地址迁到了司门口和汉口新天地。从德芭与彩虹书店的选址来看,书店已经搬离了高校集中区而转向了消费力更高的商业区,虽然有违当初书店创办的宗旨——“给爱书人一个最适合阅读的空间,给好书应得的尊重”。可这是书店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市场经济下的正确选择。其实当初书店源于创办者“猫糊糊”在豆瓣上发起的活动——“给所有孤独的人开一家温暖的好书店”,没想到这一举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一拨感兴趣的人,有在校大学生、在家待业者、工薪阶层等,他们素未谋面,却愿意出资,于是在没有任何计划书也不抱有任何盈利打算的情况下,书店建了起来。书店的创办本身就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如今书店建成4年多,已经发展成为广为人知的温暖的存在,书店现在并不仅仅出售图书,也出售各式饮品和简餐,值得一提的是,德芭与彩虹书店仍旧将这个“书店梦”造的很好,书店豆瓣主页上标注了书店的服务内容。 打开网页,对德芭与彩虹书店的好评铺天盖地,人们愿意拍下书店的每个角落并附上长长的文字来赞美这个温暖的地方,可以说德芭与彩虹书店的人气在武汉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既然进入市场就无可避免的卷入一些纷争中,欠薪纠纷和强制消费对于德芭与彩虹书店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污点,如果该书店不能够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美好的造梦者只怕也难以维持其地位。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武珞路新华书店 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来形容新华书店实在太贴切,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新华书店的员工年龄较大且大多态度傲慢,他们对于读者的服务态度也是可以想象。这个新华书店位于武珞路,在一片服饰店、小吃店之中,门面招牌已经陈旧,走进店内,柜台地砖一看就是一多年没有换过了。整个新华书店有四层楼,二层面积约有500平方米,估计整栋楼的读者不超过20人,萧条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从新华书店的收银员处了解到这个新华书店的日营业额达到了五六千元,这就抵过了百草园淡季的月营业额,并且新华书店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之大的营业面积就是因为新华书店所在的一整栋楼都是新华书店的房产,新华书店不仅无需缴纳租金,还能够有周边店面固定的租金收入。过来买书的很多人都持有购书券,这些购书券大多是大型企业发给员工的福利,如地铁交通系统等,这就保证了新华书店能有固定的收入,固定的客源。新华书店也有一些促销措施,一张九折的打折卡,一年有效期司时要花三十元购买,这个促销措施比起网上的低价快捷实在是微不足道。即使如此,新华书店在很多年龄较大的读者心目中,仍然是买书看书的不二选择。 大地上的异乡者——先锋书店 通过调查,我们不得不承认,书店买卖书籍的功能已然弱化。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民营书店的规模正越做越大,不仅获利,更加赢得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也就是稳定的消费者。可见,今天其展示书籍的功能依然可以发挥,并且这样的作用可以渗入到多个文化圈,并延展出多个功能。比如,书店特殊的文化内容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甚至可以成为每个人的文化沙发。南京的先锋书店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下面就以南京先锋书店为例,分析当下的新书店该如何开辟新天地。 2005年9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先锋书店——大地上的异乡者》一书,真实地记录了先锋书店艰辛发展的成长历程。变化的是先锋书店的规模和效益,不变的是她一贯所坚持的人文精神和真正为读者提供品质服务的不懈追求。它被广大南京市民投票选为“南京十大文化名片”“南京十佳个性书店”。 南京先锋书店以“好书总在先锋书店”的读节理念,让书店在读者的眼中成为一种亲情文化、一种品牌体验、一种文化符号,被南京市民评为十二张文化名片之一。书店经营13年来探索出一条以“学术、文化沙龙、咖啡、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时尚”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品牌书店经营模式,在2009年获得“年度最美的书店”奖,书店不仅仅售卖书,而且搭建了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南京先锋书店如何应对危机? 1.选址特殊,抓住有效读者。 先锋书店主阵地在南京,一共有5家分店,其中三家开在旅游景区,一家开在南大校园旁边。2011年,先锋书店在南京总统府开办了文史书院,开启把书店搬到景区的新模式。这家文史书店主营纸质化民国时期专题图书以及民国时期复古创意文化产品。文史书店开业一个多月后,日均访问就达到上千人。 南京总统府的大批游客都是对历史文化较感兴趣的人,先锋书店的这个做法可谓是直接抓到了潜在读者群,并迎合这些读者的心理需求。读者走进书店,宛若时光逆流,这些主题鲜明的图书大大满足了游客的求知愿望,随后先锋又相继在南京博物院、中山陵美龄宫、无锡惠山古镇开设分店。 2.注重品牌理念 先锋对于品牌的理解是从细节开始的,先锋的纸袋被众多高校生追捧。纸袋上是一个繁体的、倾斜的“書”字,由青年设计家欧宁设计,这个标志刚出来时,为了增加市场认知度,先锋书店开始在各大高校发放高质量的书签,张贴海报,海报上没有电话地址,仅有“書”字和年历,一段时间曾铺天盖地地遍布整个大学城,很快就加深了读者对这个品牌的印象。今天的先锋书店内,随处可见品牌标识,所有文化用品都刻上了先锋书店的印记。 先锋书店另一个对于品牌的独特见解来自于员工的苛刻要求,先锋的中间层都是学院派,他们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没有热情的员工则会遭到辞退,因为先锋力求书店和读者之间的精神沟通,能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通。 当下的新书店就应当像先锋书店这样,既能够俯下身来做市场,也能够高姿态地做文化。市场总是书店命运的主宰者,百草园书屋是个令人怜惜的存在,而德芭与彩虹书店在市场上已经开始迈开脚步然而步履蹒跚,它需要更多地尝试,新华书店虽有强大的后盾,但也不排除坐吃山空的可能。书与咖啡书店虽然不算是真正的书店了,但一个大城市也需要这样能够用其它盈利来实现主题文化宣传的所在。地面书店-如何在接缝中生存_新华书店论文
地面书店-如何在接缝中生存_新华书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