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寒不落墨常新-新时期的何香凝艺术与文艺发展论文

花寒不落墨常新
——新时期的何香凝艺术与文艺发展

□ 房 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1949年10月,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12月,被推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10月任民革中央代理主席;1960年,82岁的何香凝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民革中央第二任主席。

高管技术专长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刘力钢 孙 亚(1)

1979年“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997年何香凝美术馆在深圳成立。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我们怀以崇敬之情回顾新时期何香凝艺术的历程。

一、“为人民服务”:何香凝新时期的绘画(20世纪50至60年代)

1957年,何香凝写给陈真魂一句寄语:“努力为人民服务,以利国家。”此语不仅是她对晚辈后生的希望,也是她一生为之投入的目标,是秉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何香凝不遗余力地为之坚守,不论是在国家事务,还是在艺术创作上,她秉持的是一颗忠诚和真诚的心。

这同样适用于统治者,其应做的是以辩证思维合理运用自身的危机意识,在主观上树立正确的思维去引导客观实践,避免制度的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老子看来,那样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形势,反而会造成国力的损耗,引起不利的局面。 这不是对于社会的关键因素的忽视,更不是单纯地肯定空想社会形态的复归而否定社会形态进化的现实性、复杂性、特殊性。

1.新时期的合作画创作

1949年7月2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实际到会代表650人,其中88位是美术界人士。

传统绘画之于“革命的中国”是无用的,是封建、旧文人的象征。而现实是随着资产阶级知识界的消亡,国画与精英阶层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不再被认为是精英的艺术,但仍被奉以独特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的艺术①。毛泽东“古为今用”的思想指导,使传统主义者获得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中国画迎来了它的复兴。

传统主义绘画主题的象征性含义,成为了强调国画与社会联系的方式。大型的合作画,以象征春天来临的红梅或是象征坚韧苍劲的松柏等主题,通过赞颂祖国的美好,以山水、花鸟画的集体创作,作为对新制度的赞美。这类题材在政治层面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如1955年世界和平运动中,以齐白石领衔的14位艺术家,包括何香凝在内的精通松柏、山水、花鸟的艺术家,集体创作了《和平颂》,献给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

1997年4月18日,何香凝美术馆在深圳建成,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题写美术馆馆名。何香凝的绘画、书法等作品委托美术馆进行专业保管,以收藏、研究、展示何香凝艺术作为美术馆的学术主业。开馆后,美术馆从馆藏作品中精选一百余件,列入“何香凝艺术精品长期陈列”展,还对中央档案馆收藏的1937年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书信进行了原件复制,作为长期陈列展的重要文献。馆藏的何香凝汉白玉雕像以及精选的23幅历史照片,展现何香凝从1909年至1960年代跨越三个时代的人生历程。

《红树青山》是1954年何香凝过往上海,与沪同文合作的一件山水画。该作集合了当时上海众多艺术家的创作智慧。据款题可见,由何香凝、李秋君首作丹枫,张聿光、李祖韩、钱瘦铁、贺天健合补远山成之。此画是参画艺术家的共同追忆,30年前何香凝寓居沪上期间,与海派画家诗文同乐,如今则以壮阔山川共同表达对国家新时期的无限期许。贺天健款识中道“同文诗画欢叙,每以发扬国画相属”,足以表明老艺术家们在新时期的心情及发扬中国画之己任。

1951年,何香凝与毛泽东交谈

196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同何香凝亲切握手

1962年,何香凝、傅抱石、潘天寿于杭州

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陈半丁 踏歌图 180×85c m 纸本设色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李秋君、张聿光、李祖韩、钱瘦铁、贺天健 红树青山 137×69cm 纸本设色195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艺术家对国际事件的关注和参与,是其艺术创作敏感性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反映。何香凝绘画义卖筹款的方式,是她自民国以来便常有之事。不论是1931年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抑或是日后大大小小的抗战义卖筹款活动,何香凝都是重要的召集人和舍身投入的艺术家。1951年北京书画界发起“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何香凝、徐悲鸿、廖承志合作的《倚松读书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叶恭绰款题中品评说:“香凝老人画松,苍劲轩翥固不待论,承志人物极有新罗韵味,能者固不可测也。悲鸿画马,时木适在侧,山限于地,颇虑其难于设计。”

自何香凝美术馆成立至今,在何香凝艺术研究方面,有1998年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乐正维撰著的《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何香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云雪梅撰著的《中国名画家全集—何香凝》,以及陈姗在其博士论文《何香凝绘画艺术研究》基础上编著的《何香凝年谱》,201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关于何香凝生平及思想的研究,有尚明轩著《何香凝传》,蒙光励著《廖家两代人》,蔡瑞燕、刘斌合著《何香凝思想研究》,及余德福《双清略传》等著作出版。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及其当时的历史语境。

并于2008年7月,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举办“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何香凝、徐悲鸿、廖承志 倚松读书图 131.5×64cm 纸本设色 195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 落山虎 130×62cm 纸本设色 195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的合作画,还有如1953年郭沫若款题的“冰雪暖于棉,人民今是天”的雪景山水,以及刘少奇款题的“祖国山河”的小景山水,沈钧儒款题的“不怕严寒富战斗精神,双清楼主有深意在”的仿古山水等作品。国家领导人在何香凝画作上的诗词款题,所提炼出来的政治意味,再度强化了何香凝画作的意境和多维度涵义。何香凝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特别是作为国民革命元老廖仲恺的夫人,她的政治面貌决定了她的作品有许多特殊的解释,有着深刻的寓意④。这些合作画,也是何香凝在新时期留下的尤为特殊而珍贵的作品。

根据事故现场事故车侧滑印痕起始处及其东侧的路面上未见碰撞散落物的现象分析,由此可以说明:事故过程中事故车未与其他车辆发生过碰撞接触(如图3、4所示)。

2.国家建设与古法写生:花鸟与小青绿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中国画不再是精英的私人领地,而是在官方的支持下繁荣发展起来。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升了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的地位,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需要他们的才华。毛泽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著名理论,在几个月内达到顶点。在文史馆及美协的助推下,中国画家创作了大量新传统国画,花鸟、竹石主题大受欢迎。

在新时期后,何香凝的花鸟画题材中,更多倾向于寓意吉祥、富丽、华贵的牡丹、芍药等题材,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情怀,又以菊花、丹枫等花卉表达田园诗意的野趣。这类花卉作品占据了何香凝晚年大量的创作时间。画面的艳丽和热情,充满了画家感情的投射。

在中国画改革的漫漫求索中,新时期的艺术家逐渐找到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面貌的“红色”题材,并尝试以画笔直接描绘祖国建设风貌,弱化旧有的文人士大夫情节,将自己融入到火热的年代中。由此,为强化写实性,用原色代替水墨,注重以写生代替创作。这种调整过程,在何香凝晚年花卉创作上也有体现,从中可见其紧随时事变化的努力⑤。如1951年夏作的《梅菊》(原刘少奇款题)、沈钧儒款题的《岁寒三友》等作品少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清劲与清峭,其后所作花卉多是应不同场合及赠礼需要,以红梅、牡丹为主要创作对象。尤其是红梅,象征早春来报,成为老人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画题。如1953年作于广州,后由赵朴初款题的《红梅》,以及不少同类型作品,主要用于敬赠周恩来、邓颖超、陈郁等国家领导人及海外华人、华侨、爱国人士。这个时期,红梅题材是花鸟题材尤其是四君子画题被视为封建文人情调的创作禁区之中,难得可以一展“梅花欢喜漫天雪”的创作主题⑥。按现存何香凝作品分类统计,何香凝晚年的单幅梅画的数量就达到六百多件(包括未完稿)。

何香凝与北京画院艺术家合作的不少花鸟画之中,除《和平颂》这等国礼任务的大型合作画之外,还有山水画《春壑云涛》,与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作、叶恭绰款题;花鸟画《大地之春》,与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罗铭、邱及合作,叶恭绰款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创作在美术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迹以花鸟画居多。花鸟画蕴含生机和雅意,又常以人格化赋值。在近代艺术市场和市民审美的需求下,吉庆祥瑞、谐音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意象,均是花鸟画应对世俗审美心理的理想题材。如何香凝与陈半丁、溥雪斋、胡佩衡、溥松窗、汪慎生、叶恭绰合作的《绶带鸟》便是一例。

何香凝在民国中期有流离海外的艰辛经历。1929年她为仲恺农工学校筹集办学经费,携带国内名家墨宝及自己的一批画作,赴南洋诸埠办展筹款。由此何香凝不少作品流散在南洋。民国时期南洋艺术教育尚未发达,大陆艺术家过埠,是促进南洋艺术发展的关键力量。对新加坡华人美术史的研究,何香凝也是其中不可绕过的一个。新加坡学者姚梦桐对战前华人在南洋的艺术行动作过撰述⑨。

1961年,何香凝为庆贺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作《万古长青》,以松柏象征共产党事业发展与长青。何香凝款题“万古长青”,取传统的崇高、长寿寓意以示祝贺。

何香凝 冰雪暖于棉 130×66cm 纸本设色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可以说,新旧变革、凝聚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尤为特别的。在此历史环境下,何香凝的艺术具有某种超然于时代的意义,其中包含着各方面因素,值得我们继续为之探究。

1960年,82岁高龄的何香凝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这年6月,何香凝寿辰之前所作的一件花鸟山水画《高松立海隅》,以梅兰竹菊与山水瀑布融为一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为其款题“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是从其政治与艺术之道对何香凝的高度赞美。

1962年“大跃进”之后,国画界又迎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在这期间,何香凝与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傅抱石、潘天寿,赴杭州等地游历时合作了一批作品,其中以何香凝与傅抱石合作的《赏雪图》《松风流水》,以及何香凝与潘天寿合作的《漫言疏影太横斜》为代表。

何香凝晚年的山水画,以始于1949年流行 于画坛的设色山水为重⑦。尤以《祖国山河》《真山水》及《何香凝仿古》为代表,可见何香凝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紧随着中国山水画的主旋律“小青绿”而调整、适应和创作。甚至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描绘盼望志愿军归国的人物山水画及虎画中,作为背景的山水均为“小青绿”风格。它们都是产生于中国画现代化“改造”探索的第一阶段。以“小青绿”作为北方画坛创作群体的主要风格类型,以传统文化瑰宝作为国家献礼馈赠海外友人、表现国家新时代建设风潮,有力地配合着国家总体建设。董必武在何香凝的《真山水》中款题“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逼肖,山水若留真”,已然道出强化写实、从写生中借鉴表现方法或以写生代替创作、格调清新的“小青绿”山水便是“真山水”。

二、何香凝艺术的传播(20世纪70至80年代)

1.作品集出版与遗作展

《何香凝画集》第一辑、第二辑分别于1929年、1931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是何香凝在民国期间出版的重要画册。两辑画册均由柳亚子作序,不仅收录了何香凝留日时期的作品,而且收录了她二三十年代两次国际行旅期间的作品,特别是1929年她在菲律宾举办的“中华青年会展览”的展出作品。两册画集的史料价值非常高,也是何香凝艺术研究的重要文献。

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伴随着新生神经的发生;而且新生神经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组分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肠神经系统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处肠道复杂的内环境(肠道微生物群和黏膜免疫系统等)使得新生神经发生受多种因素调控,而它的参与使结直肠癌微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然而,有关肿瘤组织中新生神经的发生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这将是未来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42-43]。对肿瘤新生神经进行清晰、全面的认识将会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策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从而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作品集出版了数套,形式有画集、诗画集、画页等。如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编辑的《何香凝画集》、1963年编辑的《何香凝诗画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何香凝中国画选集》,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何香凝绘画集》《何香凝绘画选·花卉册、山水册、梅册、动物》。这些出版物不同程度地挑选了何香凝的代表作,各册之间或有补足,郭沫若、蔡若虹、郁风等为各画集作序。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撰出版的《何香凝诗画集》全面展现了何香凝在各类题材创作上的艺术成就。

何香凝 祖国山河 90×37cm 纸本设色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 高松立海隅 135×140cm 纸本设色 196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 真山水 84×154cm 纸本设色 1956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2月15日,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作品92件。其中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是1910年何香凝作为日本女子美术学校(现日本女子美术大学)二年级学生时所作的小幅山水。这件作品曾多次在何香凝的作品集中出现,但惜真迹至今未见。郁风曾在展后随笔中写道:何香凝是我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⑧。她认为,展览不仅要展示何香凝的作品,更应该让观众理解她一生的战斗历程;不仅要理解何香凝的诗作,更应该从不同历史背景下去看她的作品的变化发展。由此,该展览以画作、诗词、历史照片、文字说明的综合展示,支撑整个展览框架,其目的在于展现何香凝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以艺术为武器抒发自己的革命激情。应该说,这次展览已是具备了展现何香凝人生与艺术关系的基本策划观念。

展览开幕前一天,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廖承志的文章《我的母亲和她的画》。文章对何香凝学画、作画历程作了精彩评述,为研究何香凝艺术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文日文版发表于1979年5月的日文综合期刊《人民中国》。

2.何香凝艺术在海外

何香凝是清末少数留学东洋、学习艺术的女性。在近代女性留学史研究等相关领域,何香凝也是一个特别的案例。如日本学者鹤田武良对清末民初女子美术教育的考察及石井洋子编《中国女子留学生名簿》等。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国民革命史与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何香凝也处身其中。如田所竹彦著《浪人和革命家—宫琦滔天与孙文的点滴》、查尔斯·迈耶著《中国女性的历史》,以及竹内理桦专论《国民革命与何香凝》等。何香凝留日习艺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女性艺术教育发展,如岛村辉专论《何香凝留日时代的女子美术学校与相关问题》、富泽爱理子专论《何香凝对日本画的吸收与再发展》,对此均有相关分析。

为解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提升生态系统的安全可信,当前的IoT技术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但归根结底是以下2方面的特性所致:

1949年10月22日,华侨事务委员会正式成立,何香凝作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主要的任务是加强团结华侨,增进华侨与祖国的友好关系,时时关心祖国统一问题,以台湾回归祖国为念。在何香凝主持工作期间,书画外交是她的一个独特方式。50年代,何香凝接见印度友人后,现场挥毫作画,以赠留念。1961年在会见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太后时,还曾赠予画作。1962年,会见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猪俉浩夫妇时,绘制大幅松梅图。何香凝以其艺术外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界的友好交往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政府要优化对青海特色优势企业的财政支持结构,完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出台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构建完整的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公平、透明、开放的投资环境。青海省还要积极协调外汇、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工作,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减小企业运行的阻力,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何香凝于1903年随家人东渡日本,是当时极少数有机会伴读留学的女性。她有较好的绘画功底,故在东京9年期间,除了学习基本课程以外,她还师从东京画坛名师田中赖璋(1909年),后又入读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撰科高等科,顺利地通过了三年私塾及现代教育的双重培养。至1911年毕业时,何香凝已是一位掌握了日本画技艺的成功画师了⑩。晚年时,何香凝经常向子女们念及学画习艺的宝贵经历与田中门生交流画技的珍贵回忆。在同盟会时期协助过孙中山的宫崎世民,在建国初期曾与家人来京探访何香凝,两家结为世交

1963年夏,日本女子美术大学教授木下谦义拜访何香凝时,何香凝以《梅花图》赠木下教授,该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女子美术大学。鉴于何香凝与日本女子美术大学的深厚渊源,198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之际,廖承志造访日本女子美术大学时亲笔题字“桃李满天下”。鉴于这份深刻的情谊,以及中日两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友谊,201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支持下,“何香凝艺术精品展”成功赴东京、神奈川两地举办了巡展。百年艺文回溯,意义深刻。

三、何香凝美术馆(1997-2019)

1.遗作捐赠、征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何香凝与北京画坛的艺术家合作创作,成为她晚年画业的重要内容。他们曾创作了一系列山水风情人物画,如《踏歌图》《把酒当歌》《烹茶论诗》《踏雪赏梅》《山林雾霭》《溪山童叟》等,以传统图式及古典人物生活风情的结合,洋溢着对生活的热切和欢喜之情。新社会的建立,使传统艺术家迎来了晚年平安详和的生活,闲适、安定的氛围令他们十分珍惜。这些作品充分反映出他们的这份心境,也是特定年代的一个艺术现象。殊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仅款题留下以何香凝为首的诸位艺术家的姓名,未述明创作的具体时间及背景,参与绘制的缘起与分工、构思与构图及创作过程均缺少文字记录,仅从作者的个人艺术特点尚可推知一二。

随着何香凝美术馆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少收藏者热心地将家传的何香凝绘画作品及文献捐献给美术馆。2002年10月下旬,美术馆从中国嘉德索回2002年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部分中竞拍的424号《赏雪图》(何香凝与傅抱石合作)一画。12月9日,何香凝家属正式委托我馆收藏保管此画。

2002年11月29日,马来西亚华裔官穗琼女士及其家属向美术馆捐赠何香凝花卉作品《富贵眉开图》。2003年1月,周建人(作家,鲁迅胞弟)家属向美术馆捐赠了何香凝作品《红梅图》。2007年1月,叶君健(作家、翻译家)家属收藏的《倚松读书图》(何香凝与徐悲鸿、廖承志合作),以有偿捐赠的方式由美术馆收藏。2011年2月10日,缅甸爱国侨领陈兰生(缅甸《新仰光报》总编)家属向美术馆捐赠了1952年何香凝接见缅甸华侨回国观光团时亲笔题赠的《国魂》画作印刷品。

2.何香凝艺术研究、展示与宣传

WANG Qi, LIU Min, PENG Yong-han, LI Ling, LU Chao-yue, ZHOU Tie, GAO Xiao-feng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美术馆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美术馆的功能和性质向公众领域倾斜,尤其是从策展人制度、机构与公众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国内美术馆界开始活跃并涌现出以“策展”理念为主导的办展模式。在此趋势下,何香凝美术馆较早地介入何香凝艺术展览的策划实践,并提出“以藏带展”的策展观念,对馆藏何香凝作品做出追溯性研究并以专题展呈现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分别是“翰墨情深:何香凝、廖承志母子合作绘画作品陈列”“书画缘永:何香凝合作画陈列”“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何香凝美术馆建馆十周年”“润色江山一支笔—纪念何香凝诞辰130周年艺术精品展”“画高人寿—何香凝晚年作品暨手稿展”“何香凝:丹青写烟霞—何香凝美术馆建馆十五周年”“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艺术精品展”。

何香凝 山水人物 59×95cm 纸本设色 195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傅抱石 山水 132×43cm 纸本设色 1962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潘天寿 漫言疏影太横斜 130.2×64.5cm 纸本设色 1962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 富贵眉开图 127×45cm 纸本设色 1955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国家领导人对何香凝的晚年很关心,时常探望。对此,何香凝心中感激,工作之余作画赠答②。他们之间的艺文互动,表现在如刘少奇、沈钧儒、郭沫若、董必武、陈毅等领导人为何香凝的画作题款,有的还结合国家事件在其画作上题写诗词。如何香凝约1951年至1953年作的6件虎画,其中1953年4月的《落山虎》,作于抗美援朝停战谈判达成停战协议之际,沈钧儒款题曰:“双清楼主绘画,常以嗜人者喻虎,我意如侵略者,其嗜人猛于虎焉。”何香凝以虎落平阳之势态画虎,沈钧儒点明主旨。他们的互动,将一件动物山水画提升到对国际局势的政见表达,兴许何香凝的画作为载体,才具有这般丰富、深刻的涵义。何香凝在建国初期作这些虎画,其主要创作原因大可追溯于1951年廖承志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任,到1953年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何香凝托虎画以慰问③。

身兼巫觋的君王所掌握的“通天之术”,包括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药方技等知识系统。而其中作为天文之学的星占历算对于上古时代的农业生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据《周礼·冯相氏》:“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

2016年,何香凝美术馆设立了文献库,主要收集何香凝历史文献和研究出版物。目前已收集日文、中文文献及材料近千册。2017年何香凝诞辰140周年之际,在深圳举办了题为“何香凝的艺术与人生”的学术研讨会。

何香凝美术馆除了在馆内举办“长期陈列”“专题展”,同时也将何香凝的精品原作与文献推向馆外,向大众推广,以还原历史情景和建构人物形象为展览目标,衍生出一系列“巡展”活动,展出地点以何香凝生平工作与生活相关的路线,由北至南历时15年,已走过十个城市。经过多年筹备,2017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日本巡展成功举办,分别在东京、神奈川两地展出。

六是到2015年至少开发和应用两个宏观区域规划,优化粮食安全用水;到2020年开发200个分区域(国家、地区等)可持续农业发展规划。

通过何香凝美术馆这22年来对何香凝艺术的整理与研究、展示与宣传,相信对何香凝的“知真者”将越来越多。

上述3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小数乘法的含义.

注释:

①[英]迈克尔·苏利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0页。

②陈凤兮《回忆何香凝老人》,《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230页。

③陈姗《何香凝年谱》,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7-220页。

会上还公布了今年获得省财政1.5亿元奖补支持的特色小镇名单,弥勒可邑小镇、红河“东风韵”小镇、建水西庄紫陶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建水临安古城、红河水乡、玉溪澄江广龙旅游小镇、喜洲古镇、巍山古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元阳哈尼梯田小镇、沙溪古镇、屏边滴水苗城、临沧翁丁葫芦小镇共15个上榜。而触碰生态红线的鸡足山禅修小镇、八宝壮乡小镇,主体未落实、未开工建设的永胜清水古镇、陆良蚕桑小镇、罗平油菜花小镇,以及将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概念混淆的个旧大屯特色制造小镇6个特色小镇淘汰出创建名单,并收回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

④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图251。

⑤裔萼《何香凝的合作画》,何香凝美术馆编《何香凝美术馆年鉴2003-2006》,2006年,第135页。

⑥李松《同绘丹青为人民—〈首都之春〉及新中国初期的合作画创作》,王明明编《大匠之门》第15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55页。

⑦云雪梅《何香凝晚年的绘画》,何香凝美术馆编《目击图像的力量:何香凝美术馆在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2页。

⑧郁风《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随笔》,《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248页。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⑨姚梦桐《何香凝在新加坡》,《亚洲文化》1992年第16期。

(6) 通过地下三层结构板上的预留孔,继续向下开挖基坑土方至基坑底,并在车站两端头预留反压土;再依次施作接地网、垫层、底板防水层和底板;待两端头临时钢管斜撑施工完毕后,开挖预留反压土体,完成整个底板的施工,然后拆除临时钢管斜撑。

⑩房桦《何香凝留日史事考察》,《美术》2019年第4期。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121页。

(作者单位:何香凝美术馆)

责任编辑:陈春晓

标签:;  ;  ;  ;  ;  ;  ;  ;  ;  

花寒不落墨常新-新时期的何香凝艺术与文艺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