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惠州 516321
摘要: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成立的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面积2189.2hm2,森林覆盖率为98.7%,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型保护区。其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典型性、脆弱性、区位重要性凸显,具有很高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在阐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基础上,对其保护价值和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客观和科学的分析评价,旨在进一步提升保护区保护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田;自然保护区;价值;效益
1自然保护区概况
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惠东县西北部,介于东经114°46′~114°49′,北纬23°05′~23°09′之间,地处北回归线南侧,东与松坑镇石溪村、上村村相接,南与大岭镇澄溪村相连,西与梁化镇吕屋坪村相邻,北与惠州市国营梁化林场接壤。西距惠州市约60公里,南距惠东县城23公里。保护区于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广东省成立的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面积2189.2hm2,森林覆盖率为98.7%,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型保护区。保护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冬暖夏凉,昼夜温差明显,常年基本无霜,光热资源和雨量充足。地处我省东部莲花山和九连山南端的过渡地带,地质属粗晶花岗岩或亚类变性花岗岩和极少数的粗砂岩等。
2 生物多样性
2.1 植被
古田保护区内的植被主要为天然植被,以次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为主。遵循《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区内分布的主要6个植被型组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水生植被、人工植被;9个植被型为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沼泽、水生植被、经济林和果园、其他人工林。主要的群系有马尾松林、杉木林、木荷林、黄樟林、大头茶林、华润楠林、亮叶冬青林、罗浮柿林、鸭脚木林、米锥林、罗浮栲林、李树林、桃金娘灌丛、芒萁灌丛、菖蒲丛、黑莎草草甸、芒草草甸。
2.2 野生植物
近年的调研资料显示,古田保护区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97科708属1378种(含常见栽培植物116种),分别占广东省280科1645属7055种的70.36%、43.04%和19.53%[1],占中国种子植物记录种类的4.97%。蕨类植物29科45属89种,占中国蕨类植物总数的3.42%;种子植物有159科597属113种,占中国总数的4.67%;裸子植物6科7属9种,被子植物153科590属116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3],分别是蕨类植物的金毛狗、桫椤、黑桫椤、大叶黑桫椤、苏铁蕨,种子植物的樟、山豆根、格木、土沉香、喜树。中国特有植物6种分别为土沉香、小叶猕猴桃、格木、山橘,巴戟天、阔叶沼兰。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分别为沉水樟和巴戟天。
2.3 野生动物
近年的调研资料显示,辖区内有两栖动物1目5科21种,爬行动物3目9科48种,鸟类15目38科118种,哺乳动物5目12科20种。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蟒,1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虎纹蛙、三线闭壳龟、大壁虎、黑鸢、蛇雕、风头鹰、黑耳鸢,松雀鹰、白鹇、褐翅鸦鹃、领角鹗、黄嘴角鸮、领鸺鹠、长耳鸮、草鸮、豺、仙八色鸫。中国特有动物6种:中国壁虎、锈链腹链蛇、阔褶水蛙、小棘蛙、灰胸竹鸡、白眉山鹧鸪。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豪猪、豹猫、白鹭、牛背鹭、池鹭、白眉山鹧鸪、红嘴相思鸟、平胸龟、沼蛙、棘胸蛙、棕腹杜鹃。
2.4 景观特性
古田保护区群峰峻秀,怪石嶙峋,溪谷清幽,飞瀑急倾,高峡平湖,玉带明珠,素有北回归线上的 “绿宝石”美誉。保护区地貌属于低山台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最高峰为北部海拔1071m的坪天嶂,东部牛角山、羊胡、乌鸡峰三个山峰海拔均在1000m以上,南部新桥海拔仅有113m,形成了山峦叠翠的自然风光。保护区内涌泉随处可见,沉水河、吉布水、杨梅坑水三支溪流终年不断,形成了具有三沉三浮的“沉水三沉”奇特自然景观,更有落差高达50多米的水寨瀑布。其植被景观有古老巨藤—盖子藤“巨龙过岗”、茎上开花的热带雨林“板根奇观”,活化石冰川孑遗桫椤,奇特的景观增添了保护区的观赏价值。
3 保护价值
古田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属于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价值极高,是广东省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繁多,是植物标本的采集地,同时还分布着丰富的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等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4]。
3.1自然性
古田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部分地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这些植被原始性和自然性很强,区内至今还保存着20000亩的原生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地处偏僻,北部山势较高,森林茂密,几乎无人为活动,植被的自然状态保持的较完整。保护区自成立后,管理部门采取了大量的保护措施,全区禁止非法建设[2]。区内人口140人,常住居民约20人,以种田为主,无工业、矿业生产,人为干扰较少。
3.2多样性
古田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区内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是必须严加保护的地区。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統和人工生态系统。据近几年的初步调查资料显示,有维管植物1378种,含蕨类植物89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1164种;脊椎动物207种,含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48种,鸟类118种,哺乳动物20种。
3.3 典型性
古田保护区内分布有大树龄的林木群以及超大树龄的林木。林龄超过100a的有木荷林和荔枝林,木荷林平均树高达10m以上,荔枝林郁闭度高、林相好。保护区内有500a藤龄的 “过龙江”榼藤,藤茎粗2m多,总长1000m以上,结出的豆荚最长达1.6m;400a树龄的水同榕板根,茎上开花,三人才能合抱;冰川时期古老孑遗植物桫椤主干有碗口粗,这些植物和类群都是保护区管理的最好代表。除上述大树龄林木和林分,区内还有省藤、莓子藤这些亚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
3.4 稀有特有性
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中国特有植物6种;国家Ⅰ級重点保陆生野生动物17种,中国特有动物6种,多种动植物列入国际贸易公约CITES,多种动植物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3.5 脆弱性
面对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以及生态旅游的开放,自然保护区的生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植被生长在岩石上,土层薄弱,自我调节恢复能力差。还有一些植物受外来物种和病虫害的影响,长势受到一定的影响。外界影响和地质环境脆弱,直接关系到区内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不加以严格保护,将不可快复。
4 效益评价
4.1经济效益
保护区内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以及其它资源植物种类繁多,蕴藏量大,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通过引导、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可建立保护区自我运转的经营机制。
4.2 社会效益
古田自然保护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教育实习提供了一个理想基地。随着保护区建设的实施,区内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有望得到发展,不仅可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还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5]。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都是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良好素材,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6]。
4.3 生态效益
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古田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7%,使得局部地区的气温降低了3~5℃,起到了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的作用。保护区活立木蓄积量约24.7万m3,林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140.7吨,吸尘约21344.7吨,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保护区每年持水量约437.8万m3,具有强大的涵水保土、改善水质的生态效益。保护区内保存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了生态系统仍处于自然状态。保护区内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含氧量高,细菌含量低,灰尘少,噪音低,负氧离子含量平均约为1.3万/cm3,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极佳的森林康养场所。
4.4 科研效益
近年来,保护区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与多家院校、单位开展联合科研与监测保护工作。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开展豆科植物短序算珠豆的相关研究,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联合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成果,指明保护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广泛的合作交流与形式多样的科研监测,收集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为保护区的科研监测提供了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古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华谷.广东植物名录[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林宜舟,朱倩,杨锡涛.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J].绿色科技,2019(4):20-23.
[3]吴章文,张应扬,钟象景.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价值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5):49-52.
[4]张莎,徐平,舒夏竺.广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及药用价值分析[J].园艺与种苗,2017.
[5]李萍,苑彩霞,王文强.中国自然保护区现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2).191-194
[6]王静,孙军亚,石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270-273.
论文作者:孟蕊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9
标签:古田论文; 保护区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 植物论文; 植被论文; 区内论文; 常绿阔叶林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