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地力江•居曼 新疆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小学 845454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都还在逐渐建立和形成中。在众多学科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了学生德育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本文就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适当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06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遵循着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任务的原则。素质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小学,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健康的心理教育作为教育重点。小学的品德课程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现有情况,从而保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校方与任课老师认识不到位,德育意识不够
在小学的品德社会课程设置上,有些学校存在不重视,甚至教学缺失状态。校方和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应试科目上,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教学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它学科占用品德社会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们也是抱怨连连。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够
许多任课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是所谓的“副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粗略地走一遍教材,看看相关的视频,应付了事,这种做法极不可取,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品德课程的内涵。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学生们的身心迅速发展。教师要抓住关键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小学在德育工作上就做的很值得借鉴,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帮助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让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良好品德所带来的幸福感,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
3.教材内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过于老套
品德社会课的教材相对于其它科目,偏于老套,讲述的事例很多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对于新时代的学生,这根本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深刻认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当下学生所关注的新鲜事物,多举一些能勾起他们好奇心的事例,通过例子引出思想品德的教育。
比如刚刚发生的长生生物的疫苗造假事件,该事件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性,与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息息相关。教师可组织同学们观看相关新闻视频,让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也可留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善弊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中,实效性是其稳定发展的必要性因素。针对如今小学品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老师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具备了很高的学术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的目光不要只停留在单纯的教学教材上,要勇于探索,充分发掘课堂外一切可以进行德育的优质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根本在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继而深化研究,由此及彼,延伸教材知识,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保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效性。
2.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
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最根本原则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动态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静态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在接受静态知识的基础上,把教学活动和生活相关联。学生们参与其中,才能对德育内容有深切体会。
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情景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扮演警察、医生、农民等等贴近生活的角色都可以让学生有真实感、参与感。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从而更轻松地获得德育知识,学习效果更佳。
比如针对3.12“植树节”这一传统节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保持美好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科学评价制度
在丰富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学校和老师也要提高重视程度。摒除原来的应付式教育,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从而保证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后,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及家庭的行为举动,细致发现学生的情感起伏变化,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出科学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考量。辩证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缺点,长善救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老师的评价方式可以从考试成绩以及品德表现、进步程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以“多鼓励”的原则让学生有被认同感,不要忽略那些成绩落后但是品德优秀的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们向其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整合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面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整和引导。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相互辅助,相互促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来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8(10):99-100.
[2]雷志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路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66.
[3]曹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 37-38.
[4]韩巴特尔.新课程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4(15):23.
论文作者:阿地力江•居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小学论文; 实效性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