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科学的对外汉字教学传播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2)06-0098-07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传播有几个难点,其中之一就是汉字教学传播。对于留学生而言,汉字释读困难、书写困难、记忆困难,这使一些能口头交际的留学生往往放弃汉字的学习,达不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所规定的基础阶段掌握2000-2200常用字,高级阶段再掌握700-900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的教学要求。[1]对于教师而言,既没有适当的汉字教学传播理论,又没有适合非汉字圈留学生的汉字教材,也没有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法。这种状况导致汉字教学传播中误区频出,具体表现在:
1.没有将汉字教学传播与汉语教学传播分开。母语习得往往以词的知晓、语法的获悉为主,是自然习得的过程。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传播受此影响,常将汉字教学传播与汉语教学传播混为一坦,使词的获悉与字的学习处于同步状态,使一些笔画多、构形繁的汉字如“谢谢”、“哪”、“教室”等随词语成为留学生初次接触汉字时的学习内容。这是对汉字本体特征缺乏了解所致,忽视了“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2]的特点。
2.没有针对汉字本体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传播方式。许多人没有弄清汉字是有一定组构规律的符号体系,在教学传播中以个体字符的逐一教学方式代替有规律性的汉字教学传播,使留学生在没有形成汉字心理词典的情况下就接触到笔画繁复的汉字,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汉字教学传播,完全不顾汉字的构形规律,搞所谓的“提示教学法”,说什么“要”就是中国男子要西方女人,“人伸开双臂表示‘大’,‘大’多了一点就过分为‘太’,‘天’在人的上方”[3]。又如所谓的“汉字通俗教学法”,认为“死”是歹徒用匕首捅死一个人,“呆”是口笨如木头。而“字谜教学法”认为“省”是“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泛”为“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等等。[4]这些是无视汉字规律的一些教学传播方式。
3.未能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建构有效的传播体系。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些较科学的小学识字教学传播体系,基本上能根据汉字的属性确定汉字识字初期积累字表,根据汉字构形规律科学地讲解字理等。[5]与之相比,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界却缺乏一套适合留学生认知规律的,又能把握汉字特点的教学传播体系。
要解决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的传播,笔者以为必须抓住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明晰汉字的性质及特点;第二,了解教学传播对象——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第三,建构适合留学生特点的较为科学的汉字教学传播体系。因为从根本上说,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组织传播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传播过程图
其中传播者是教师,内容[,1]即教学传播内容,编码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传播手段将要传播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的过程,渠道即教学传播的各种途径,接受者即学生,解码就是传播内容[,1]被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内容[,2]即学生通过解码后所获得的内容。以上过程,可以区分为教学传播与学习获知两大环节。具体而言,传播者——渠道,是教师教学传播的过程;渠道——接受者,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心理获知的过程;渠道是连接教学传播与学习获知的中间环节。教师作为专职传播者要将内容顺利地传给学生,并使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了解教学传播图中所示的每一环节及其特点。要而言之,就是了解上面所强调的汉字性质及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心理特点等这些基本问题,并依此为据,建构科学的传播体系。相反,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认识上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分而述之。
一
教学传播内容——汉字的特点,可从多方面探讨。本文运用汉字构形理论[5],结合汉字的认知方式来分析,其特点表现在: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表意性符号,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记录内容的最根本之处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具有符号的一般性特点,由形式与内容结合而成。汉字符号所记载的内容是音义结合的汉语,所表现的形式是汉字字形,字形是汉字符号自身的东西。汉字如何以形来反映音义统一的语言,汉字形体的历次变化使其记录汉语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这都是属于汉字自身的问题,应当从汉字的演变规律中去寻找答案。
(2)汉字是记录汉语语素的符号。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语素,其中的语素可以是自由语素,如“大”、“好”等;可以是半自由语素,如“伟”、“构”、“姿”;可以是非自由语素,如“乒”、“婀”等。
(3)汉字是因义构形的符号。汉字符号的形式与所记录语言单位的意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形体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从汉字的构形与构意上均可以显示出来。
2.汉字是在二维平面构形的符号体系,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构形的显著之处
(1)汉字是在两维平面构形的。汉字是有空间感的平面组合符号,它是在上下垂直维度与左右水平维度来构形的。在视觉看来,或是左右结构,或是上下结构,或是内外结构等等。这与拼音文字按线性序列单维排列的方式显著不同。
(2)汉字是成系统的符号体系,其构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汉字是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在构造上必然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内部呈现出极强的有序性。
从历时角度来看,汉字符号的这种系统性在个体字符和成批字符上都有表现。整体看来,汉字发展虽然经历了几次历史性变化,但汉字自小篆开始,其构形就呈现出较强的严密性,较全面地保存了汉字的构形理据,达到了形与义的高度统一。其后,汉字虽历经隶、楷的形变,但仍在不断地完善和简化着自己的构形体系。从个体字符的发展看,先后字体不同的同一汉字之间在构形理据上往往有一定的传承性。先后字体不同、构形模式相同的一批汉字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对应规律。
从共时的角度看,每一历史层面的汉字,都处在一定的汉字网络之中,都有自己的基本形素、组合层次及组合模式。如现代汉字,具有书写与构形两个层面。在书写层面,最基本的书写单位是笔画,种种笔画归纳在一起有横、竖、撇、捺、折、点等6种笔形。这些笔形按照一定的笔画数,一定的组合方式如离、交、接,就可以书写成形态各异、变化多样的汉字。在构形层面,汉字是由一批具有构字能量并能体现构意的最小元素为基础组合而成的。这种最小的构字单位就是形素,将这些形素归纳在一起成为形位。汉字中,部分是由形位按照平面方式一次性组合成字的,大多数是由形位或构件按照一定的层级数及结构模式累加而成的。正惟如此,才形成了少数形位具有极强构字能量的特点。认清汉字的这些特点,对于科学地进行汉字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汉字是富含信息量的符号,这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认知上的特点
汉字构形的基本特点,决定着认读汉字时的心理特点。
(1)汉字识读时接受的信息量大,消耗的心理资源多。心理学研究认为,多维符号刺激所传递的信息量大于直线形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6](P2145)两维构形的汉字一旦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来传输信息,所传输的信息量大于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相应地,在处理两维构形汉字所承载的信息时要调动相对多个神经元,消耗相对大的心理资源。如心理学家曾对人们处理多种视觉编码方式进行了对比测定,其结果显示,相同时间内,视觉对字母的编码效果较好,对方块状构图的视觉编码效果较差。[6](P2182-2183)这就意味着,人在处理汉字符号所传输的信息时,同时要调动相对多的神经元去活动。沈乾坤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他曾比较识读中英文时眼动的情况,认为中英文识读的差异在于眼注视时的空间分配不同。单个汉字的方形结构及多个汉字组合在一起的方形组合线,使每行汉字在阅读时的注视次数要多于英文的阅读次数。[7](P27)
(2)汉字识读使用脑的双半球。一般认为,英文识读由大脑的左半球来进行,而汉语识读则需大脑的双半球来进行。[7](P33-34)处理汉字所代表的意义,一方面需要同拼音文字一样的语音转录,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具有很强的图形性,人们在汉字的认知过程中对“形”的依赖性特别大,形成了处理汉字意义时需要大脑双半球活动的特点。这一点,是汉字在认知上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显著之处。
(3)汉字识读中的形义联系强于形音联系。[7](P25)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形音与形义的联系在大脑同时建立,但随着时间的推延,形义的联系强度大于形音的联系。从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来看,由于人们使用和接触的机会少,其形音义的刺激不多,未能在大脑建立长久的联系。在联系消解的过程中,形音的联系先行瓦解,然后才到形义联系,但形义联系仍不会完全消失。如果汉字的形义联系完全消失后,其形音的联系也绝对不会再引起反应。这说明,形义的联系强于形音的联系。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形音联系强于形义联系,以及以音索义的特点相比,汉字的识读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汉字是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对汉字的认读与西方拼音文字是不同的。
(4)汉字识读特征与笔画数、构形部件及字频的关系密切。字的识别途径有整体识别与分解识别两个途径。途径的选择是由人们对字的熟悉程度决定的,而熟悉度又是由人们的经验和学习来决定的。[8]就笔画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而言,笔画数在低频字的识别中起作用,而在高频字中不起作用。[9]就部件而言,部件对低频合体字识别具有显著的启动效应,而对高频合体字的启动效应不显著。[8]这说明,对于熟悉汉字、建构了心理词典的人而言,高频合体字中的部件之和被知觉成了一个整体的单元,是以整字的方式被识别的;低频合体字中的部件,在视觉中对部件之和的识别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低频合体字的部件之和在视觉中没有被知觉成一个整体,是以分解的方式来识别的,其中笔画及部件在识别中起一定作用。
既然汉字的熟悉程度决定着汉字的识别方式,那么建立汉字的字形与其所负载的意义之间的心理联系就十分重要了,这种心理联系的建立也就是汉字的心理词典的建立。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随着学习次数及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加强。当人们对某字词的学习次数达到一定的量时,字词的具体特征就与其内容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识读时往往不借助具体特征就能理解本质特征的内涵,这就出现了一部分高频字能够以整体的方式识别,而低频字以分解的方式识别的现象。
可以说,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可见的表意性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的形成以形素为最小构形单位,一定的形素与部件按照层次的或者平面的方式及一定的构形模式来体现汉字的构形规律。汉字的识别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其形体传递出的信息量大于拼音文字,其识别方式受到心理词典的影响。如果心理词典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十分紧密,汉字的识读就以整体的识别为主。如果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不是十分密切,汉字的识读就以分解的方式为主,笔画及构件在识读中的作用就十分明显。
汉字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传播的特点。要建构科学的汉字传播体系,掌握汉字这些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
了解教学传播对象——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是对外汉字传播所必须的又一条件。因为同样是汉字学习,留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与中国学生有着显著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留学生学习汉字时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结构
留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所在国家的文化知识对其学习汉字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留学生所属民族、国别不同,以前的生活环境、经验及社会文化背景、掌握的知识等,使他们已形成了的一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和心理思维定势,这会在学习汉字时反映出来。如初次面对两维构形的汉字,留学生阅读时的眼动次数要多于拼音文字,单位长度中视觉传输的汉字信息量要大于拼音文字,且处理汉字信息时的大脑部位、运用笔画来书写的习惯等均不同于拼音文字,这使原来的阅读心理定势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而对汉字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学生在记录汉语时,更习惯使用汉语拼音而不习惯使用汉字。
(2)留学生具备所在国母语的知识,具备母语学习时的发音能力、书写能力,建构了母语的文字形式与意义联系的心理表征——心理词典。但是不具备汉语的发音能力、语法知识、词汇储备及汉字的认读能力。因此留学生学习汉字时,必须首先建立语音、语义与字形之间的联系,并要不断强化这种联系,尽快建立汉字学习的心理词典。
2.留学生学习汉字时的动机不一,动力各异
中国小学生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以汉字为突破口,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获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动力来自于自身及社会两方面的要求。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动机及目的与之相比却是多样的。主要有:第一,通过学习汉字,培养书面阅读能力,达到与中国人进行书面交流的目的,为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各种工作打下基础。第二,学习汉字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在的状况,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第三,通过汉字的学习,满足自己寻根的心理需求。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文化,许多外籍华裔,采用学习汉语及汉字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祖根意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第四,学习世界惟一留存的表意体系的汉字,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感。如果说第一、第二动机有着较为实用的目的,那么第三、第四动机则主要以精神满足为特点。以上学习目的不同,动机各异,在学习时的精力投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就有不同。
3.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是非自然的强化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主要指主动学习与被安排学习的过程,这里主要指留学生被安排的学习过程。
(1)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在教学传播上是非自然习得的过程,与汉语的“听”、“说”教学传播同时开课,走“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路子。这是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汉字的目的及其生理承受能力而设计的。这与中国学生自然习得的学习过程,以及遵循“听”、“说”先行,“读”、“写”紧随的原则不同。中国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是较为漫长的,往往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要更多地学习汉字以外的其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显然,当我们针对留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传播时应与小学生有所区别。
(2)留学生接受汉字规律的方式是强化性的。他们学习汉字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一种与记录自己母语的文字完全不同的符号体系,学习不存在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问题,因此汉字传播的过程只是一个如何将汉字符号体系与汉语的音义在心理上早日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一个克服自己原有思维习惯与文字使用习惯的过程。所以,面对留学生的汉字教学传播,可以充分发挥留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直接将汉字构形的规律等知识教给他们,使他们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留学生发展并运用汉字技能的方式以母语为中介语
语言技能的获得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正常的思维能力;二是语言要素的积累,包括词及词组、语法、语音;三是语言实践。[10](P133)就汉字运用而言,除了要有以上三个条件外,还要掌握属于汉字本体的东西,这就是字形的识别与书写,并要将符号的形体与所代表的语言的声音、意义与大脑的存储连接起来,这是书面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些表征,人既不能理解语言,也不能产生语言”[11](P210-211),也就无所谓语言能力。留学生作为成人,其思维的典型特征就是“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12](P135)。但由于初次接触汉字,因此在建立字形与声音、意义的联系时,往往要以母语为中介物。如果说建立汉语的心理词典,要“通过母语的翻译形式才能理解汉语的词语和句子,逐步发展到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理解汉语的词语和句子”[10](P133)的环节,那么学习汉字并建立汉字的字形与汉语的心理词典也要经过母语参与的过程。
以上表明,在建构对外汉字教学传播体系时,可以借鉴中国小学生汉字教学传播的方法及体系,但不能全面照搬,而应当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建构适合其学习的体系。
三
建构科学的对外汉字教学传播体系,将传播内容以良好的方式加以编码并传播出去,是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目的所在。科学的对外汉字教学传播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
1.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对外汉字教学传播思想
对外汉字教学传播思想的建立和形成,就是从一定高度对汉字教学传播的目标、要求、特点、方式等有宏观的了解和认识,并能以之指导整个传播过程。如要将汉字的书写与汉字的构形层面分开,要清楚笔画是汉字的基本书写单位,而部件则是汉字的构形元素;汉字书写有其体系及规律,汉字构形也有其方式及原则。又如,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方式不能像国内小学识字那样采取单纯的随文识字法,因为二者的学习目的及特点是不同的。其他的一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传播大纲已有所反映,也应当引起教学传播者的注意。
2.确立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基础字库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汉字由两个层面构成,其一是书写层面,笔画是其基本单位;其二是构形层面,部件是其基本单位。在汉字体系中,汉字构形的基本单位是部件,而且汉字的部件具有参与汉字认知的作用,部件对于低频字的识读具有极强的启动作用。如果将这些理论见解与留学生初次接触汉字,所有的构形单位都是陌生的情况相结合,那么对外汉字传播就应选定部件作为教学传播的基础单位,以笔画作为书写的单位。
选取什么部件作为基础教学传播的内容?从前面所述汉字的认知特点可知,部件频率高低影响着合体字的识读方式。选择高频部件,并当这些部件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所识读的部件就会对学习新的合体字产生重要的启动效应,增强学习的效果。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统计,现代汉字3500常用字中,常用字2500个,覆盖率达97.97%;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如果按照对外汉语教学传播大纲要求基础阶段掌握2000-2200常用字这一目标,选取部件就要在这2500字中选取基础的高频部件,作为教学传播的基础字表。
3.选择合理的汉字编排方式
基础部件字表确立以后,就要选择合适的编排方式,将这些部件应用到常用字中去。这种编排方式,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二要使学生真正能够建立起形、音、义相联系的心理词典。如汉字的编排,可以就部件在合体字中出现的部位来谈,可以就部件在合体字中的功能来谈,可以利用字族的方式来推演,总之要编排成可以操作的常用字学习体系。
4.运用一定的教学传播手段及技巧
针对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各异的留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传播,并非易事。因此在教学传播时就要应用一定的手段及技巧。
(1)教学传播手段丰富化。要在搞好传统课堂讲授的同时,积极探讨采用软件设计、电脑投影、幻灯制作、图片展示等高科技手段,将学习的材料变成丰富的易于接受的内容。
(2)教学传播技巧多样化。传播技巧就是在传播时所使用的策略和具体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要便于留学生接受所传播的内容,提高教学传播效果。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课堂应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技巧和方法,如可采用对比法以区分形音义相近的字,减少使用时的差错率[13];可采用反复强调法等,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使之真正掌握汉字。
收稿日期:200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