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建筑师可设计出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有效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建筑的内容和特征进行简要的概述,论述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在对建筑设计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将生态理念的相关内容充分融入在其中,而且将的生态理论作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进而形成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也就是说生态建筑是生态理论和建筑设计思想的有机结合体,它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着高效、低耗、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性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生态建筑的特征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筑也得到了人们的初步应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节能和再生资源的利用、材料的再生利用、废弃物以及环境与文化属性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下面我们就对生态建筑特征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2.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所谓的节能也就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能源的消耗量进行有效的降低,使得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一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这样也变相的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我们在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对能源利用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使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环境进行适当的调节,使维护结构的能耗指标得到有效降低.
2.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能源。例如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
2.3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2.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三、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建筑整体布局
建筑是住宅群体组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住宅群体组合首先便是建筑物的组合。建筑物的组合涉及到气候、地理环境条件、节约能源等生态因素,其宗旨始终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核心。据试验证明,普通住宅用于房间采暖的能量占到了总能耗的一半以上,而经过设计的生态型住宅在能耗比率上可以有很大的改善。采暖能耗的巨大比率,使人们更多地希望通过采取保温措施,来减少不必要的空气流通,例如建构温室、加大南面开窗或利用被动式太阳能等。然而,能量的消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布局密度、位置、朝向等因素决定的,这说明设计者在规划阶段就可以对建成后的节能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气候与地理条件,是从生态思想出发首先遵循的原则。光与风是气候条件中两项基本要素。阳光对于人类的健康及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争取良好的朝向及间距也早为我们的设计所采纳。现在的城市多层住宅的间距加大可以保证住宅的采光与通风,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在疏远,组团式的建造使空间更加的丰富,采光和通风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室外环境设计
室外环境由绿地空间(包括水景等)和场地空间(包括人行道)组成,这部分间在形成群体环境及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生活等要求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群体环境的优劣,在一般意义上成为生态住区的衡量标准。因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要创造建筑融于绿化、水景等自然山水中的田园风光,使人们能亲近自然,提高生活居住质量,陶冶性情。
3.2.1绿化
在美化环境和提供富氧空间的同时,也是改造微气候的有效手段。用绿化覆盖的地面,由于其大量水分蒸发,可以创造一个凉爽舒适的整体环境。在整体居住区布局设计时,应摒弃以前那种“见缝插针”布置绿化的做法,而应把绿化作为设计出发的原点,使其贯彻到整个环境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大师蔡镇钮的住宅区设计方案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对室内外环境的生态效应和人的心理效应的关注。比如绿地规划突破了集中型规划模式,按住宅类型分成几个级差,形成由公共交往空间向私密性交往空间的过渡;同时选用乔木取代草坪,大大提高了空气中的含氧量。
3.2.2水面的设计
水也是调节城市气温的重要因素,基地内良好的水面、喷泉设施同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小气候的热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据调查证明,绿化、遮阳和蒸发散热可以使小气候范围降温2一3℃,而大面积的水面及部分喷水装置可降温5℃,这对炎热的夏季来说是极佳的“自然空调”。此外,水面对于形成局部的地方风也有明显的作用。由于水面和陆地的热效应不同,导致水面和陆地表面受热不均匀,引起局部热压差而形成白天向地面、晚上向水面的昼夜交替的水陆风。我国古代大多村落逐水而居,不光解决了生活用水的问题,同时也给居住环境气候带来了改善。
3.2.3户外空间
生态环境的健康原则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在生态原则指导下的户外空间组织,还应包括提供自由交往的个性空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曾把室外空间说成是“没有屋顶的建筑”,他提倡用精心设计的“积极空间”来取代没有组织的“消极空间”。
生活在现代繁忙都市中的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有归属感、且能进行娱乐和社交及游憩的场所,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个场所应具有宜人的尺度、舒适的设施以及合适的造型与色彩,满足现代人向往自然的心理和愿望。设计师可以通过小品设计引入自然要素,让绿色进入人们的生活,给环境带来生机和活力。让充满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户外空间鸟语花香、芳草漫地,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户外活动场所。
3.3建筑、道路、绿化的整体规划
从生态设计思想出发的道路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居民交通的流向、空间组织及景观设计等因素,还要更强调在以上考虑之外对地形条件的充分利用及与绿化的有效结合。道路系统形成了群体组合骨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建筑布局,两者共同组成适应气候及地理条件的良性结构。道路与地形的结合不仅关系到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程度,也关系到进一步划分的建筑地块的整体布局。
结束语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的精华、文明的结晶。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其建筑进行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其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还对建筑环境的健康程度和舒适性进行考虑.从而使其建筑具有节能、健康、生态化等方面的特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相信在未来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将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佳妮,王宇蜻,侯鹤程.浅析节能减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2]周建成.发展生态建筑的对策及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8).
[3]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4]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
[5]王立昌.建筑设计方法简述[J].硅谷.2012,9(15).
论文作者:戴治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生态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过程中论文; 组合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