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转制机遇,谋求发展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路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调整撤并部委所属高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精神,我校自去年下半年起正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即由原机械工业部管理为主划转为江苏省管理。近一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转制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依靠和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调整服务面向、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统一思想认识,确保转制任务顺利完成
近一年来的初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部分高校进行转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既有利于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也有利于部委院校扩大服务面向,增强办学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地方为主的区域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各级政府机构正在进行精简和改革,这就深刻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委属高校赖以生存的条件,必将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换;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学校转制后服务重点虽应有所调整,即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为全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服务,积极的做法是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在服务地方中体现出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一个学校的地位和影响是靠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实力和价值,是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与贡献中获得的,学校转制后,必须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扎实工作、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从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尽快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做到主动适应、多作贡献,以此来获得学校新的定位,开创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全校师生员工的认识比较到位,为我校转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抓住转制机遇,确定学校发展新思路
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教育大省。要保持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切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把江苏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必须有一流的教育和科技作支撑。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和培养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必将成为实现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学校在这样的时刻划转江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能、加速发展的广阔舞台。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我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特色和应用学科,专业的通用性也比较强,与江苏的产业结构比较吻合,特别是多年来十分重视产学结合,与江苏的一大批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这次转制后,我们完全可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办学潜力、加快学校建设,当好省属工科院校排头兵,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的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服务”和“贡献”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力量源泉,使学校工作产生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在全校提出了“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加快发展、再上台阶”的总要求,调整和确定了学校“九五”后期及今后一个阶段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以建立主动适应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为契机,加速学科调整、发展理工特色、扩大办学规模,做到“立足江苏、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三、调整服务重心,主动适应江苏经济建设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我们努力消除“依附”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了服务重心,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主动调整学科方向和专业结构, 努力适应江苏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一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加快专业改革,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和调整而产生出新的活力;二是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需要,优先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匹配的学科和专业,重点是有基础、有特色、有竞争实力、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为此,我们一手抓富有特色的学科群建设,如以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食品工程、海洋工程等学科为核心的农机学科群,以汽车工程、热力发动机、汽车电子、机电工程、车辆工程等学科为核心的汽车学科群,以内燃机、流体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等学科为核心的动力工程学科群等;一手抓富有生机的新学科生长点,如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多媒体技术等,同时还增设了一批江苏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交通工程、通讯工程、建筑工程、化工工程等。
(2)按照“依托学科优势、形成新的科研特色”的要求, 结合《江苏省2000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划》,对全校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努力争当全省科研工作的尖兵。我们的基本设想是:依托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博士点学科,加强对海产品加工和滩涂机械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参与“海上苏东”的建设;以汽车、先进制造技术、材料、电子技术等学科为依托,建设好“江苏省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为振兴江苏汽车工业服务;以水、气、尘处理为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为依托,积极参与淮河、太湖治理,加强饮用水、煤泥水处理以及净化汽车尾气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江苏的环保服务;以萃取技术、设施农业的开发为重点,为徐、连、盐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充分发挥金融、财会、工管及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综合实力,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高质量地完成联合国和国家经贸委在镇江进行试点的研究工作;以人工心脏研究开发、生物技术为主干开展在生命科学方面的拓展研究等。当前,我们一方面加大政策导向和科技奖励力度,积极争取高层次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强化科研力量的优化和重组,力争尽快形成一批适应江苏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研究群体,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为全省经济作出更加直接的贡献。
(3)积极开展工科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全省工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基本目标是在确立新的工程教育观、人才质量观的前提下,强化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优化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符合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这一目标出发,当前我们正在加快修订教学计划,加大选修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比例,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和业务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目前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以数学、物理为代表的基础课教学,狠抓外语、计算机两门窗口课程的教学,继续实施课程建设“122 ”工程;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抓好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四位一体”综合改革,突出重点,努力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抓好“实验室中心化”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和创造思维,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通过对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进行优化和精选,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认真办好“21世纪人才学院”,对优秀学生继续推行“3证+2证”制度(毕业证、学位证、辅修专业证、计算机等级证、技能证书),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4)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 为适应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形势,我们一方面挖掘潜力,创造条件上规模,加快速度育人才,将“九五”期末研究生在校规模由原500人调整到700人左右,本专科学生由原7500人调整到1.2万人左右,同时积极开展民办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试点,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扩大在当地招生的比例,努力增加本地区招生生源的比重。与此相适应,为确保扩大招生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高度重视内涵发展、重视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1998至1999两年中,我们每年均增加专项基金1000万元,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和开展教学改革。
(5)进一步推进以院系为主体, 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集团的联合办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一体化服务,使学校真正走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目前我校已与江苏省机械厅、交通厅、农林厅、冶金厅、海洋局、环保局、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江苏长江电器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等建立了办学联合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