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最美的姿态
◎本刊综合
9月25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授予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其中包括河北省7名个人和1个集体。每个“最美奋斗者”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鲜活、富有说服力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爱国奋斗奉献的伟大精神,揭示了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处在新的历史节点,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从前辈的事迹中深刻领会“奋斗”的精神内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马万水 永争先进的“矿山铁人”
1949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马万水跟工友们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铁锤、钢钎,带领工友14次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所探索的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带出了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马万水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矿山事业。
龙烟铁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北京门头沟煤矿调来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
当时,龙烟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马万水带领工友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凿岩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开始了第一班生产。
1950年6月,马万水率领的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的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23.7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当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第一步,教师确定作文评改标准,划分作文评改小组,确定小组作文循环顺序,以本组作文水平最高的学生为组长,指导本组作文修改。第二步,将学生作文分为“A”“B”“C”“D”四个等级,以四个等级的评分和评语为引导,将学生作文按循环顺序发回修改。第三步,修改完毕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对评改情况进行讨论,最终上交给老师。
实践中马万水认识到,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
1953年,“马万水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峒的任务,马万水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1958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到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马万水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因病逝世,年仅38岁。在生命最后之际,他仍对矿山生产念念不忘,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
吕玉兰 脚上有土,心里有谱
接手塞钢之时,钢厂装备陈旧,大量设备停产失修,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四五十万吨,不足设计能力的1/3;企业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5000多名员工徘徊在半失业的边缘。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宋嗣海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忘我工作,用最短时间融入企业,团结带领塞方员工投入到恢复钢厂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中。
1956年初春,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回到家乡,被推选为村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社长,决意要植树造林,防风锁沙。那一年,她才16岁。
美国课程专家蔡斯(Roberts.Zais)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尤其会涉及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型式或组织的术语。这些要素的性质以及将这些要素组合成一个统一的课程组织型式,就构成了课程设计。”[3]课程设计的主体除了教师,还应该吸收学生、企业行业代表、课程研究学者参加,不应该只是教师独自闭门造车。国际商法课程的设计工作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和素质目标,实现理实一体”的设计原则。
没钱购买树苗,她领着一群姑娘,蹬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和槐荚。苦战三年,造林600亩,植树10万余株。曾经“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终于长出了好庄稼!
村里老人们总说:“玉兰干活儿,从来不闹虚腰。”1963年8月,河北中南部连降暴雨,吕玉兰和队友们挽起裤腿,泡在脚踝深的水渠里排涝。有一年,三夏抢收麦子,玉兰吃住在打麦场,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头上竟“长”出了麦苗。掉在她头发里的麦粒,在汗水的浸泡下,居然发芽了……
人们口中的“铁姑娘”,就是这样炼成的。
“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画脚的老板,要做不像老板的老板,尽快把企业搞上去,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是宋嗣海给自己订立的纪律规矩。他和当地员工一样拼车上班、打卡入厂,一起吃员工食堂,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持续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1993年,吕玉兰因病去世。墓前雕像中的她,眉眼含笑,仍在劳作。村民们为吕玉兰建起的纪念馆里,院中遍植玉兰,气味清幽。微风吹过,树叶飒飒作响,“脚上有土,心里有谱”“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一声声朴素的话语,犹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吕建江 为民服务永不“下线”
吕建江在部队时是一名军医,2004年,转业到地方,成为石家庄公安局桥西分局汇通派出所留村社区的一名社区民警。在群众眼里,吕建江不但没有架子,而且“爱管闲事”。东家有了纠纷,他撂下饭碗就去调解;西家养的羊跑了,他骑上自行车就去追。渐渐地,村民知道他有办法、心肠热,大家有了事都爱去找他,对他的称呼也由“吕警官”变成了“吕村长”。
在此基础上,尚金锁又花费6年时间对气候变化与虫霉鼠雀危害粮食的关系进行了8700多次观察记录,获取了62000多个真实准确的数据,最终绘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这幅图展示了13项储粮相关数据变化曲线,揭示了安全储粮的10大规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被称为粮食保管的“小词典”,广泛应用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粮食企业,也被列入河北省粮校教材。
2010年微博兴起,吕建江开通了实名认证微博“老吕叨叨”,为民服务的触角无线延伸。他在微博上用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叨叨治安防范知识,揭露各种谣言骗局,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外地人得了急病到石家庄医院抢救,在微博上@他,他主动派警车接送,并协调开通“绿色通道”;创业陷入困境的网友向他求助,他帮忙联系推广途径;网友咨询问题,他戴着老花镜、凌晨一两点还在回复……触网之后的吕建江,成了“不下班的民警”,到他去世前,共发出微博17357条、拥有粉丝28458名,平均每天发表博文约7条。
《物权法》对于业主的共有权及共同管理权的行使进行了具体规定。第七十五、七十六、七十八条规定,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业主可以共同决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业主委员会或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等;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对业主具有约束力。业主的成员权,主要是通过业主参加业主大会行使权利来体现的。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议,代表和维护业主的利益,决定小区的日常事务,其行为后果由全体业主承担。业主参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活动,也就是业主基于私法上的权利而实现业主自治的过程。
看到经常有老人不慎走失,他就和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了可以帮助老人回家的智能“黄手环”,只要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了解老人的情况、联系到家人;看到有人来警务站找丢失的东西,也有不少捡到东西的人想找失主,他就自费创办了“失物招领网”;看到社区里因为停车经常引发矛盾纠纷,他就制作了移车卡,让物业人员免费发放给车主,写上电话,方便联系移车。
在同事李春明眼中,“他就像每天都给自己上了发条,动力无限。”然而,这根发条突然断了。2017年12月1日,47岁的吕建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追悼会那天,上千名群众一道含泪为他送行。
在当前焊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之下要求相关的焊接人员能够对一些焊接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并且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对一些正确的焊接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这样能够使焊接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站在广大造船企业的角度来说需要对焊接技术人员在每一项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进行一定的考核,并且参照考核的结果对一些有效的奖惩制度进行制定,由此来更好的激发出含功能自主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与“焊接质量”有关的活动进行积极开展的同时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焊接质量的重要性更好的展现出来,并且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严格的要求焊工的操作过程符合焊接工艺要求。
从图3(b)中的4幅图像可以看出:对于其它植物的局部和整片叶片图像,本文方法均能清晰地将叶脉提取出来。相对于整片叶子,局部叶片图像如存在叶脉间颜色差异较大时,提取效果不是很理想(图3第1列图像中圈出部分)。植物叶片发黄部分(图3第2列图像中圈出部分)也可通过此方法一并清除。
宋嗣海 倾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
河钢塞钢的前身斯梅代雷沃钢厂,始建于1913年,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后因长期亏损而陷入濒临倒闭的境地,2016年4月由河钢集团正式收购,组建河钢塞钢。宋嗣海第一时间被派往河钢塞钢工作,带队负责河钢塞钢运营管理。
“穷沙窝里把根扎,开出一支玉兰花。”诗句中的穷沙窝,指的就是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吕玉兰,冀南平原上的一名普通农家女,就是在这个穷沙窝里成长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
2011年7月份,石家庄在街面成立了警务站,吕建江被选派到安建桥警务站担任主任。几平方米的警务站,却成了吕建江服务群众的大舞台。群众在哪里,他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群众有什么需要,他就推出什么服务。
从东留善固村出发,吕玉兰先后在临西县委、河北省委、正定县委、省农业厅留下足迹。“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无论身在什么职位,她都未曾远离乡野,长年劳动在100天以上。“俺要是三天不往地里转一圈儿,不看看树,不看看庄稼,不看看乡亲们,非憋出别的病来不可!”吕玉兰曾说。
在宋嗣海及其团队的辛苦努力下,河钢塞钢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此后,钢厂持续刷新月度生产纪录,达到了产量设计水平。2018年产钢17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6亿美元,产量、产值均创下了建厂10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企业。
三年来,宋嗣海愧对亲人,却无愧使命。如今的河钢塞钢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对塞尔维亚GDP的贡献率达到1.8%。不仅保障了原有5000多名员工的稳定就业,而且为斯梅代雷沃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该市10万多人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的工作与河钢塞钢有关,全市失业率由18%降到6%,年财政收入达到原来的两倍多。
2018年9月,武契奇总统访华时对习近平总书记说:“斯梅代雷沃钢厂起死回生是个成功的典范。它有力地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给塞尔维亚带来的是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1.2 方法 常规处置:两组患者均根据实际病情给予常规抗癫痫治疗,给予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600 mg,每日2~3次;丙戊酸钠(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0 mg,每日1~2次;苯巴比妥(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0 mg,可在晚上1次顿服。
2019年4月,以宋嗣海为首的河钢塞钢管理团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4)高速暖机结束,高压内缸上半内壁调节级后金属温度大于250 ℃,高、中压缸热膨胀大于7 mm,高、中压胀差小于3.5 mm并趋于稳定,TSI其余各参数在允许范围内。升速率100 r/min2,升速至3000 r/min。
李保国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同一劳动的不同方面处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56-57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个特点: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劳动既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形式。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当做自己的财产;这是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的天然的统一。”[4]122此时劳动的抽象特点不明显,称作特殊劳动。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发,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年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和课题组同事选择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秃岭变身“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紧张学习期间,场场不落地参加讨论班,个人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首先是从哲学上研究系统思维。我虽然是从1983年就开始写作博士论文,但从一开始我就非常重视钱老关于系统科学的思想。众所周知,钱学森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还与我当时所在的哲学研究所(我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多位科研人员有学术交往。例如,当时哲学所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当时叫“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有位童天湘同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钱老看了就亲自写信与他讨论。这种事经常发生,钱老虽然是位大人物,但我们对他并不觉得陌生。
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李保国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李保国说:“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30多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李保国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学会了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无论何时何地,他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对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来不慢待。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咨询,他从不敷衍,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
李保国教授是农民的儿子,他58年的生命历程几乎都是在与土地打交道中度过的——他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热爱的土地,奉献给经济林果事业,奉献给太行山区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追寻了一生的果树。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过度疲劳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热爱的事业。
电视台的播出系统视频服务单元由很多子系统构成,包括播出控制单元、数据库管理、技术审片、迁移调度等。在这些不同的构成部分中,以数据库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模块,系统依靠迁移调度系统支撑电视节目播出的相关业务,使用自动播出软件保证系统能够自动播放。
尚金锁 为粮食保驾护航40余载
从4亩地、仓容量不足100万斤的小粮站,发展成占地500亩、仓容量达10亿斤、连续32年盈利的地方国有大粮库,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感叹:“一辈子都给了粮食,值了!”
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对事物做细致的观察。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说话、做事的不同方式,然后把特别之处记录下来,形成写作素材。写人是这样,写景、状物也一样,学生应学会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前路再远莫忘记,一片初心为谁来。吕建江的一生,没有什么“高光时刻”,却有着日积月累的韧性,用一件件为老百姓做的实实在在的小事,践行着为民初心。
1975年,在柏乡粮库担任会计工作不满一年的尚金锁,毛遂自荐当上了粮食保管员,从此便开始和粮食打交道。他在工作中苦干实干、尽职尽责,但从事粮食保管工作越久,尚金锁越认识到粮食保管光有斗志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知识。于是,他开始积极阅读粮食存储的专业书籍,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他还坚持测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粮食存储数据,这为他后来能够科学系统地预测粮食虫害打下了基础。
为了做到对重点虫害的提前预防,保障储粮品质,尚金锁亲身饲养了3年虫子,在他宿舍的瓶瓶罐罐里,各式各样的粮虫多达27种。他仔细观察虫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过程,寻找杀死虫子的最佳时机,最终成功完成了粮堆磷化氢气流缓释技术的试验,这项技术使抗虫药的效果延长到60天,用药量却降低80%以上。此外,他还研制出冷沙压技术和热沙压技术,这三种绿色杀虫技术使仓储粮食得到了保鲜,也降低了储存成本。
吕建江说,为百姓做实事就是警察的价值所在。为方便辖区群众办理业务,吕建江自费建起了网上警务室,这也是我省公安系统第一个网上警务室。他还在网站公布了自己的联络方式,承诺全天候接听群众来电和受理短信。
几十年来,尚金锁对科学保粮事业孜孜以求,不断攻克保粮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共完成了16个科研项目,《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高水分玉米自然通风降水技术、大豆包衣安全储存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阳能杀虫技术、磷化氢缓释技术、磷化氢气流缓释技术、清杂去污吸龙等四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自然缺氧技术等科学储粮技术,为粮库的粮食储存提供了扎实的质量保证。
直到现在,年近古稀的尚金锁仍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正在研究的“小麦低温保鲜技术”“粮食通风降温保水技术”和“高水分玉米棒自然通风降水技术”三个课题,将进一步提高粮食保鲜水平。
林秀贞 “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党员该做的”
林秀贞18岁初中毕业后,一开始在村小学当老师,之后相继到枣强县的一个公社、城关镇和马屯乡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她都踏踏实实、尽心尽力。
1971年10月25日,是林秀贞永远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她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入党后,我老是惦记着党章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些话,心里总紧绷着一根弦,觉得一放松就不对。”
1976年,林秀贞遇到78岁、无儿无女、和老伴相依为命的抗战老党员朱书贵。老人晚年的艰难让林秀贞无法平静,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赡养这对老人。
林秀贞和家人挑起了照顾老人日常起居的担子,一干就是8年。老人瘫痪后,她更是衣不解带地伺候老人。为了让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少遭罪,林秀贞做了几十床褥子供老人替换,在天寒地冻中不停地为老人拆洗褥子。
从朱书贵开始,林秀贞先后赡养了6位和她无亲无故的老人,30年间给予他们儿女般的照料和关爱。有位老人生活相对“讲究”,林秀贞做到让她不吃陈的、不吃凉的、不吃大锅里的,吃上有滋味的。与患痴呆的老人朱书常相伴25年,林秀贞要求家里人第一碗饭给老人盛,第一杯酒为老人斟。
林秀贞的儿子朱新宇从十几岁开始帮老人们洗脚,一次老人不小心把洗脚水溅到他脸上,他忍不住往地上吐口水。林秀贞教育他,照顾老人时不能皱眉头、捂鼻子,更不能吐口水,老人最怕看别人脸色。
后来,林秀贞又相继资助了20名本村和邻村贫困大学生,安排14名残疾农民到自己的工厂里上班,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
为村里打井、修路、安装路灯……多年来,林秀贞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持之以恒。如今虽已迈入古稀之年,林秀贞仍没有停下脚步。“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党员该做的。”林秀贞说。
总而言之,幼儿园一日活动对幼儿园的儿童教育非常重要,一日保教活动的开展与具体的规范细则对幼儿园教师行为的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也要不断地完善其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塞罕坝林场先进集体 三代人绿色接力 百万亩荒漠变林海
塞罕坝,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意思为“美丽的高岭”。在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鸟兽繁集。但从清末开始,经过近百年的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塞罕坝已经退化为高原沙地,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1962年,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踏上了沉睡的高原,用青春和汗水向沙漠发起挑战。
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这一胜利,坚定了塞罕坝人创业的决心,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开足了马力。
(3)设计有钻井液通道,仪器不容易被污染。钻具壁上残存的钻井液可以通过钻井液通道下泄,不会污染仪器,同时齿状的增摩带可以大幅增加装置本体与钻具之间的摩擦阻力,保证仪器的稳定。
在艰苦的条件下,塞罕坝人逐步将林子建起来了。造林季节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据统计,从1962年至1982年,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总计3.2亿余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1983年,林场开始全面转入森林经营阶段以来,树立起“造林固本、经营培元”的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学抚育管护的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
1993年,塞罕坝建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启了森林旅游的新纪元,产业家族增添了精兵强将。2007年,塞罕坝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加坚强的保障。
近几年来,林场在经营思路上以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指导,走“生态优先,营造为本,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之路。
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五十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如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