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哲理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理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门探讨语言哲理美的论著并不多见,大体上是在评析、论述中偶而提及。而且,从未见到有论著将语言的哲理美看作是一种语言的表现风格。笔者认为,语言表现风格的面应该拓宽,包括哲理美,这是常见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品类。
我们所说的语言的哲理美,指的是语言包含着丰富的理趣、吵趣、情趣,能给人深刻。
一、哲理美的语言具有一种理趣之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说理而有趣。理趣的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包慎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报天下之主情,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见《敝帚稿略》卷二)理趣自有高下之分。沈德潜评谢灵运《游京口北固应诏》一诗时说道:“理语入诗,而不觉其腐,全在骨高。”这“骨高”,即指理趣。
(一)在形象的语言中自然渗透。
这一种方法,从表面上看,全是真实生活图景的形象描绘,因为在形象之中寓含了某种规律,人们在欣赏图景的同时,可以品出内在的哲理思想。
陆游有首《游山西村》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描写山西村的景物和风俗人情,是生动真切的实景描绘。其中第二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在诗中是实景的一个形象组成部分。其间蕴藏了一种哲理思想:世上的事情常常也是这样,发展到一定程度,陷入了困境,忽而出现了转机,绝处逢生,未尝不是一种规律。
(二)是在生动有趣的比喻中表露。
富有理趣的语言常用比喻方法。不过,这些比喻首先要生动有趣,有独到的构思,其次要有“骨子”,能使人产生联想,悟出某种理念思想。
钱钟书的《围城》是反映我国抗战时期某些知识分子的作品,其中就有许多理趣横溢的比喻,下面举一些恋爱观方面的例子。作者对那些缺乏坚实基础的封建色彩、资本主义色彩的婚姻关系作了形象描绘:结婚,既象是“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又象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两个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发人深思。
(三)是在形象机警的双关辞格中蕴蓄。
并不是所有的双关辞格都能表达出论识理趣。富有理趣的双关表层语言形式必须是形象具体,里层内涵指向必须是蕴有锋芒的,两者机警地组合,便会产生丰富的理趣。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平后,齐白石辞去了北平艺专的职务,在严寒的冬天拒绝接受学校配给的煤球,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在一幅《螃蟹》图上用古人成句写上了“看你横行到几时”题句,又在一幅一个涂着白鼻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画上题了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题句和题诗因为形象的画面及当时日寇侵略的形势背景,产生了内外两层意思。表面上是说画,实际上是,题句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不会长久的真理;题诗则对当时卖国求荣残害百姓的汉奸走狗作了极其辛辣的嘲讽。
(四)是在饶有情趣的话语中显现。
理趣的表现也不绝对排斥理语入诗文,只是具有特定条件。条件之一,理语必须带有一定的形象性,交相融合,相得益彰;条件之二,理语表述的思想要机智巧妙;条件之三,在语篇单位中,理语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陶渊明《饮酒》第十七首: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列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这首诗后半部是说理,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该诗是“真理真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二、哲理美的语言具有一种精深之美。
哲理美的语言常常是精警而深刻,给人以启迪。精深,自然与表达的内容密不可分,但也颇讲究语言运用的技巧。
(一)是紧扣语境运用精巧词句。
许多精深为特色的哲理美语言并非凭空产生的,而与特定的语境条件焊接在一起,这样,既理趣横溢,又具有理论的深度。
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写及南宋孝宗皇帝巡幸杭州附近的天笠、灵隐二寺,有个名叫辉的和尚始终伴随皇帝游览。走近飞来峰时,孝宗皇帝问:“这山峰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不飞去呀?”辉和尚对答说:“一动不如一静嘛!”过了一会儿,孝宗看见观音像,手里握着数珠,问道:“这观音菩萨念珠干什么?”辉和尚答道:“念观音菩萨呀!”孝宗又问:“她念自己干什么?”辉和尚答道:“求人不如求己嘛!”辉和尚所答十分机警,不但巧妙地应答了皇帝的询问,而表现出精深的佛理禅机,充满人生的智慧。
(二)是注重联系辩证运用语言。
这种联系,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构成相对、相反等多种关系,如果一方残缺,或者直接影响到哲理思想的深度,甚至黯然失色;或者全然没有了哲理美的意味。
贾平凹的散文中多见哲理美的这种表达形式。例如《对月》中:
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即有和小孩一般的性格。老和少是
圆的接榫。冬过去是春,百种秋收之后又是冬……就是这么不断的
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
新的圆。
引文中“小”与“老”相反,“春”与“冬”相对,作者着力描写相反、相对词语的辩证关系,其启迪是丰富的。
(三)是注重铺垫设计语言台阶。
这一种方法,哲理美的精到之笔居于最后,前边的文字虽然亦有一定的寓意,但从整体看,是语言的台阶,一层一层推进,末尾画龙点睛,令人恍然大悟。
寓言通常是有较强的哲理性,含意深刻,运用这种方法很多。例如《涉世之初》第3期上有一则寓言《谬误与真理之门》:
“砰!砰、砰!”一个急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
秘的门。不久,门开了。
“你找谁?”门里的人问。
“我找真理。”路人答。
“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趟过很多河道,翻过很多座山可就是迟
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真理和谬误既是一对冤家,说不定谬误
知道真理在哪儿。
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
又关上了门。
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谬误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声吵
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的一声轻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
这不正是真理吗?
真理就住在谬误隔壁。人们寻找到真理,常常是在一次次地敲
响谬误的门之后。
路人“匆匆”、“急切”找真理而遇上了谬误,谬误“砰”然关上门。几经曲折,重又找回,不得而使路人“近乎绝望”,转而柳暗花明:“天哪,这不正是真理吗?”这些语言的台阶,不但自然导出了警策哲理,而且使人体会到要认清真理何等不易,含意更见深邃。
三、哲理美的语言具有一种感人之美。
纯粹的议论语言概念要准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严密,主要以理服人。而哲理美的语言未必有如此严格要求,它道出生活的真谛,事物的规律,自然也有服人的一面,但尤其需要具有感染的魅力。
(一)是融入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具有哲理美的语言不能等同于单纯的抒情语言,而是情理交相渗透融合,达到难以分割的地步。《演讲与口才》1996年第2 期上有篇叶汉忠的《真理》短文:
拥有了真理,它便如灯塔一般傲立时空长河而指点导示予人:
何去何从?何害何益?何道何德?何是何非?何虚何实?何优何劣?
……
献身于真理,常常为全人类所崇敬。献身真理的伟大,亦便是
有真理的宏大作为烘托背景使然。
把真理比做“天火”,那么,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便
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英雄豪杰。
真理有时也不乏悲哀。正如孔子所说,世人好德不如好色一般
投入。或者说,世人关心真理似远不如关注“股票行情”和“物价
涨落”那般牵心系魂。
其实,真理是豁达而宽容的。不论你关注与不关注,它都一样
运转和存在;不论你热心或冷漠,它都一样坦然闪现和流露。
真理,颠扑不破的美玉;真理,一盏观照观照咫尺现实与悠远
未来的明灯。
引文始终洋溢着对真理的崇敬、赞叹之情,作者奉献给真理华辞美藻已够多了,不用一一例举。就在这情采斐然的语言中,人们领悟了真理的伟大和崇高,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二)是运用得体巧绝的语言。
哲理美的语言,不仅具有理趣,而且还横溢妙趣。精采佳绝常常令人扼腕叹服。这里所言得体,是指对题旨情境的高度适切性,这种适切性已经超越了就事论事提供信息,能给人以弦外之音的理性思考。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对东南亚几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一次记者招待会即将结束前,一位记者小姐急匆匆地向周总理提了个问题:“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周恩来温和而坦然地答道:“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东方人”以前是穷国、愚昧、病夫的代名词,为“西方人”鄙视,而今有了根本转变。“东方人”自然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当然也包括了周总理个人。使用“东方人”,又在东方友好邻邦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这么丰富的含义就不光是养身之道的问题了。
(三)是借助幽默特色辞格。
幽默是一种机智的艺术,有许多特殊的修辞手段。正是这些特殊手段,使幽默语言广受欢迎。幽默特色的辞格运用,使哲理美更有机趣,增添感染力。
有则《影以为戒》的幽默作品:
有些片名酷似某君的言行,现集录如下,请“影”以为戒:
在上级面前——《三笑》;在下级面前——《铁脸》;在同级面前——《假脸》;在贿赂面前——《单独行动》;在奖金面前——《勿忘我》;在坏人面前——《沉默的人》;在赌场上——《生死斗》;经不起权势——《诱惑》;原则成了——《看不见的战线》;摆功时——《天方夜谭》;遇到困难——《今天我休息》;出了问题——《他俩和她俩》;理想的事业——《设有航标的河流》。
每一种市侩的行为、思想、断取一部影片名称附会贯穿,虽非影片名称的本来意义,却也缀合奇巧,耐人思索,颇有吸引力。这是用的巧缀辞格,故意将两个或多个本来意义上无关联的词语巧妙连缀起来。
结语:语言的哲理美是语言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品种,与语言的抒情美相对应。语言的哲理美必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或以生动的形象浓缩,或以高超的技巧深化,或以动人的感情渲染,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语言的哲理美,不仅仅是语言运用问题,首先需要作者做到居高临下,具有敏锐的观察、发现能力,深刻认识生活的真谛,正确把握事物的规律,真切体验人生的甘苦。有了这样坚实的良好基础,再着意运用修辞艺术手段,方能真正取得语言哲理美的表达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追求语言的哲理美不能违背艺术的特殊规律,否则,会导致丧失审美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