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中美丝绸之路倡议比较研究_丝绸之路论文

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中美丝绸之路倡议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丝绸之路论文,路径论文,方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国的地区战略是由战略目标或方向与维持和推进战略目标的手段共同构成的。作为世界上两个超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分别提出了推进地区战略的代表性方案——丝绸之路倡议。如今,两大丝绸之路倡议正在成为影响或改变地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不过,目前对中美两国丝绸之路倡议进行比较的文献还不是很多。一些文献表明,两国丝绸之路倡议表面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实则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赵全胜将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比对之后认为,虽然两国丝绸之路倡议在地域上以及经济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致力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①不过,两国丝绸之路倡议所具有的实质性差异多于表面上的相似性,诸如在作用的地理方向、目标和功能定位以及倡议的发展成熟程度等方面反映出大国对世界传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中心地带②——中亚、阿富汗、南亚地区的争夺。③也有的通过对比中美丝绸之路倡议,得出中国在资金支持、地区认可度、合作方式和基础、战略成果方面要比美国更具有优势。④李新则认为与美、欧、俄主导的“丝绸之路”倡议或构想相比,中国的一带一路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⑤其他一些文献在做中国丝绸之路倡议研究时也做了部分比较。总体来看,目前的文献研究多停留在“文本”的直接对比上,主要是从两国倡议出台的背景、实施对象、官方宣示的目标、相关内容以及进展等角度进行的。

      本文将在上述研究和现有的官方发布的信息基础上,从战略方向、实施路径和预期效果等角度对中美丝绸之路进行比较,以此明确大国的地区战略走向,并为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相关参考。

      一、中美丝绸之路倡议的“文本”比较

      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⑥2011年推出的新版丝绸之路倡议,即“新丝绸之路”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构建联系中亚和南亚的国际经济和交通网络的长期愿景。该倡议主要通过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⑦的建设,加快中亚地区、南亚地区和阿富汗的商品、服务、人员跨地区自由流动。在新丝绸之路具体建设过程中,美国奉行的是四管齐下的策略(a four-pronged strategy),即建设区域能源市场、促进中亚-阿富汗-南亚贸易和运输便利化、改善海关程序和边境手续、加强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新丝绸之路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但是丝绸之路倡议却不限于经济领域,同时也鼓励人文交流。

      目前美国已经在该地区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多个,涉及的领域有贸易、能源、交通、人员交流等(见表1)。美国新丝绸之路倡议虽然是在2011年提出的,其实早在多年前也存在过相关的计划,因而实际项目的建设和合作内容的推进早已开始,只不过在“新丝绸之路”提出后,过去的项目再次被纳入“新丝绸之路”框架内,如CASA-1000即如此。美国不仅自己为丝绸之路倡议提供援助,也同时号召对象国、伙伴国、国际多边组织、国内外大企业参与其丝绸之路倡议的建设。

      2013年中国推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⑧

      尽管丝绸之路倡议提出的时间很短,但是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人文交流。同时中国也号召对象国、国际伙伴以及国际社会资本向周边国家注资,以加快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如2014年在北京召开APEC峰会期间,中国召开了有老挝、缅甸、柬埔寨、塔吉克斯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家参加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国家领导人也发出邀请期待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积极参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正是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于2014年完成多项协议的推进工作。

      

      中国提出的“五通”领域不限于经济方面,也包含人文交流,合作方式不限于市场开放、规则一致化,也包含大规模的项目建设等。有的评论认为,在“五通”之中,非经济范畴的加入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是综合性的目标,意在形成区域内经济、政治和人文的密切联系。⑨表2展示了2014年中国为推进一带一路所进行的主要项目和规划。

      

      通过简单的文本对比可以看出,中美丝绸之路倡议在近期所针对的对象、目标、内容、措施等方面的确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不过,有的研究已指出,中美丝绸之路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南辕北辙。⑩为此,本文将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二、中美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方向比较

      从战略目标或方向来看,中美丝绸之路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战略方案,是两国基于不同的战略利益而推出的战略手段。美国丝绸之路倡议更多具有“外生性”,而中国丝绸之路倡议更具有“内生性”。

      目前对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分析基本上沿用了美国官方对新丝绸之路愿景的陈述。前文已述,美国新丝绸之路倡议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所推进的地区一体化进程。再加上美国在1999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过两个版本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the Silk Road Strategy Act of 1999和the Silk Road Strategy Act of 2006),故而人们很容易把2011年版的“新丝绸之路”倡议看作是前两个版本的延续。其实不然。与前两个版本相比,美国新丝绸之路倡议实际上是对中亚、阿富汗和南亚(这里统称为“大中亚”)地区战略思路的大调整。如果以阿富汗战争作为分界点的话,三个版本分别反映的是阿富汗战争前、阿富汗战争中以及阿富汗战争后三个不同时期美国对“大中亚”地区的战略设想。

      1999年的美国丝绸之路战略法案是阿富汗战争发生前美国对“大中亚”地区(这里实际只是中亚地区)的战略设想。冷战结束后,中亚诸国的独立为美国实施新的地区战略提供了机会。直到阿富汗战争发生前,美国日益重视中亚地区或外高加索地区对美国所具有的战略价值。一篇学术文章较好地总结了这一时期美国在中亚地区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现实利益,即确保中亚诸国的独立地位和领土完整、监控伊朗、减少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危害、防范北部高加索地区的不稳定和确保能源的获得,美国的目标是促使中亚地区民主化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不能让中亚地区沦为中国或伊朗的后院。(11)

      借助中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这一历史优势,加上中亚所拥有的丰富的可满足南亚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同时南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的发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所所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Frederick Starr)教授提出了要建立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后来美国国会接受这一设想,并于1999年通过了旨在援助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01年9·11事件之后,阿富汗战争的打响使得上述构想不得不暂时中断,美国的中亚政策开始向以服务阿富汗战争为目标的方向转变。

      2006年版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主要着眼于阿富汗战争之后的阿富汗重建工作,为此,美国做了学术、机构组织、政策设计等多方面的准备。2005年斯塔尔教授再次提出“新丝绸之路”构想,主张以阿富汗为中心,推动中亚、南亚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由亲美的、实行市场经济和世俗政治体制的国家组成的新地缘政治板块,(12)将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与经济发展迅速的印度、东南亚连接起来,促进各国以及几大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此服务于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这一设想也被称为“大中亚计划”。(13)之后,美国国务院调整了部门机构设置,将原属欧洲局管理的中亚五国事务与南亚事务合并成立一个新机构,即中亚南亚局(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 Affairs),全面推动“大中亚”战略。(14)美国参议院在2006年5月4日又通过了《2006年丝绸之路战略法案》。该法案表示:“阿富汗从塔利班统治下解放,以及阿富汗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开启的开放过程,使得阿富汗重新融入中亚成为可能”,“鉴于阿富汗的稳定、繁荣与民主受到来自全球与地区层面的包括恐怖主义、政治—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毒品生产与走私的威胁,鉴于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文化及历史认同,理应承认阿富汗属于中亚国家之列,而不是将它从这些国家中分开。”(15)此时的丝绸之路倡议已经将重点从中亚转向阿富汗重建工作,以打通中亚和南亚的交通通道、贸易通道等。

      2011年版的“新丝绸之路”倡议表面上仍沿用了“丝绸之路”的名称,但是新丝绸之路在战略方向上已经做了相当大的调整,首先是中心国的位置已经从阿富汗转向美国认为的能够真正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又能够反映美国地区战略意志的印度;其次,以经济手段取代军事手段,同时借助各种国际经济资源,推动中亚、阿富汗和南亚诸国的共同发展;再次,通过扶持地区共同发展取代对区内国家一一扶助的方式。美国的目的很简单,如果印度能够完成中亚、阿富汗和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那么在该地区将形成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大中亚”地区,(16)一方面可以实现地区的整体繁荣和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中国形成战略性包围。

      美国战略思路调整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以印度为核心更有利于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在新丝绸之路倡议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更加强调中亚对南亚特别是印度的资源支持,而印度则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自2012年初起,美国频繁派出高官出访印度,推动印度参与“新丝绸之路”倡议,鼓励其承担更多的阿富汗战后重建责任。同时,新丝绸之路倡议更强调复兴中亚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17)如《阿富汗—巴基斯坦过境贸易协定》(APTTA)、阿富汗、巴基斯坦通往印度的天然气管道(TAPI)以及“中南亚输电项目”(CASA-1000)主要是为了向印度提供资源。

      印度作为美国战略上积极支持的国家主要缘于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实力符合美国的地区战略要求。印度经济实力的逐步扩大为印度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领头人提供了前提。近些年印度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大规模经济体,与此同时,印度在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步伐,以释放内部的经济增长潜力。从美国的官方说法来看,(18)印度不久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民主国家,2025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产阶级将达到5.5亿人口,南亚可以为中亚提供能源、原材料、或者其他商品和服务市场。

      二是南亚、阿富汗、中亚的共同发展更有利于美国地区战略的展开。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支撑的地区是不利于美国地区战略推行的。鉴于中亚、阿富汗和南亚地区的经济现实,美国更加强调地区的整体发展。美国副国务卿伯恩在一次讲话中提及:一个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地区将有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安全,(19)美国相信一个拥有世界20%以上的人口、横跨全球主要贸易路线的南亚和中亚地区能够成为21世纪繁荣的主要推动力,一个更加稳定、繁荣的南亚和中亚体现了美国的直接利益。(20)

      在美国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计划之后,由于“大中亚”地区对美国的利益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21)美国虽然重视阿富汗的重建工作,但也只是将其看作是美国新的地区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宣传新丝绸之路倡议时谈到,阿富汗只能存在于一个安全、稳定和繁荣的地区中。“即使解决来自安全和政治方面的挑战,我们也同时需要解决经济上的互联互通,将阿富汗和其邻居连接起来。(22)为配合“大中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美国把阿富汗的重建与发展并入整个地区的发展当中。(23)当然,阿富汗一旦进入经济重建工作,也就意味着阿富汗不再是“大中亚”地区的“中心”了。

      对中亚而言,20世纪初的几年,美国在多个中亚国家掀起的“颜色革命”并没有使中亚国家顺利完成向民主国家的转型,相反,美国逐渐认识到中亚国家面临的更多是如何实现经济的自我增长与繁荣,因而将过去对中亚国家的战略目标从安全、政治和经济次序转变为安全、经济和政治次序,(24)即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先完成经济转型任务,再逐步推进政治转型和民主建设。在阿富汗战争结束之后,中亚国家也可以纳入美国的“大中亚”战略中,美国认为一方面可以加速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中亚摆脱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依赖。

      三是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实施。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国加紧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中亚、南亚都是美国经济渗透不足的地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加上地缘政治的因素使得美国更加担心中国对中亚、南亚等地区的经济扩张,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关系的东亚经济体合作,通过TPP来削弱中国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加快南亚、阿富汗和中亚的经济整合步伐。在中国的西面和西南面,能够与中国相抗衡的国家唯有印度。2011年10月美国希拉里发表文章表明美国重返亚太时,特别强调印度的重要性,指出印度在美国推进的六大领域行动(25)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将发挥关键角色。(26)尽管新丝绸之路方案所涉及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联系程度上都不及TPP所涉及的国家,但是“大中亚”地区经济整合一旦成功将会使得中国在该地区获取经济利益中处于不利地位,至少中国难以形成对这一地区的战略优势。简言之,美国通过TPP已经从中国的东面、东南面对中国形成战略性半包围圈,再通过新丝绸之路方案,将从中国的西面、西南面对中国形成战略性半包围圈,TPP和新丝绸之路倡议将共同构成对中国的战略性包围体系。

      综上,美国2011年版的新丝绸之路倡议已经突破了1999年版的以中亚为中心、2006年版的以阿富汗为中心的战略思路,而是在考虑地区格局变动的背景下,转向以印度为中心的“大中亚”(实际上应该称为“大南亚”)地区整合上来的新的地区战略思路。在新的地区战略中,美国认为印度有实力带动中亚南亚、阿富汗等国家的经济增长,形成地区性的自我增长与繁荣,最终实现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共同发展。当然,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牵头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本身并不想多为项目注资,而是希望地区国家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鼓励多边发展银行、国外投资者、地方政府、私人部门等积极投资。难怪有的研究评论道,美国主要是从外部推动当地国家来实现新丝绸之路倡议的。(27)

      如果说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要解决的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美国重点关注的战略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话,那么,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则关注的是自身与周边国家共同增长问题。有人评论美国“新丝绸之路”是一个局部性设想,而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则是要通过周边走出一条大国复兴而不冲突不对抗的新路。(28)中国丝绸之路倡议更多体现的是对自身与周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是一种内生性质的发展战略。

      中国丝绸之路倡议是国内经济增长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向外延伸的自然结果,是新时期中国面临新的内外矛盾而进行的一种自我主动调整。(29)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实力提升之后面临的新问题是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空间有趋小之势,不仅有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适应和不认同,(30)同时也包含大国对中国的战略性不合作,(31)同时中国自身传统的经济结构也亟待调整,需要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32)这种内生性质还体现在中国丝绸之路倡议对地域的非限定上。就对象而言,美国的丝绸之路倡议主要针对中亚、阿富汗和南亚地区,而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没有明确的实施对象,只不过把周边国家如中亚、南亚、东南亚看作是中国近期的重要合作对象。(33)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延伸到哪里,中国一带一路就会延伸到哪里。外交部长王毅指出,“就我国自身而言,这一构想与我国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我国推进‘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密切相关。就国际层面而言,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34)

      就陆上丝绸之路而言,我们要解决的是中国中西部及其紧邻周边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问题,或者说如何将这部分地区带入全球工业化进程之中的问题。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资源较丰富,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终成为民众富裕、国家繁荣的国家却在世界上还不多见。因而这类地区需要有新的增长模式。目前中亚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试图通过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来完成经济发展水平的跃升,(35)当然部分不具有丰富资源的中亚国家也在利用自身的其他优势通过扩大合作来完成经济转型任务。

      海上丝绸之路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如何带动周边国家的发展。例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盟国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签署之后,中国获得的好处更多,以贸易平衡为例,2004年-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平衡状况已经从逆差(2004年201亿美元)转为顺差(2014年635亿美元),且有逐步扩大趋势等。如今东盟国家也需要产业升级,一些后起国如泰国、越南、菲律宾也要实现经济转型,而中国能够给东盟提供的机会却不是很多,至今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最终消费品规模仍然很小,甚至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目前东盟部分国家主动加入TPP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单边谋求增长方式的一种回应,因而未来中国要走出周边,构筑全球性伙伴关系网络,(36)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大国,首先需要的是改变过去单边发展的思路,转而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双边思路。(37)

      以上来看,中美丝绸之路倡议表面上类似,而实则是具有不同的战略方向。美国试图借助印度力量,完成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整合任务,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南北走向的、经济联系密切的世界又一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带,最终实现中亚、阿富汗和南亚诸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在保障该地区长治久安的同时,也能够对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形成较强的战略遏制,因而美国的丝绸之路倡议更具有外生性质。而中国丝绸之路倡议更带有内生性质,以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为近期重点合作对象,(38)以更为开放式的理念,通过经济手段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均衡增长的问题,最终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39)

      三、中美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路径比较

      相比于东亚地区,美国对“大中亚”地区的支持方式是将“大中亚”地区各国捆绑在一起,协助他们做好内部的市场一体化工作,挖掘内部的市场潜力,同步促进它们的发展,而美国市场则起到辅助性的支持作用。二战后,美国对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支持是以提供本国市场为主,即通过满足对象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市场需求条件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今天对“大中亚”地区的支持也不例外。如果有所区别的话,美国将难以起到如当初对东亚经济发展所起的主导性地位那样的作用。从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来看,作为大中亚地区的外生变量,美国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路径更多是起到召集人作用,即号召国际上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辅助“大中亚”经济发展,使得“大中亚”地区逐渐具备自我增长的能力。

      美国对东亚地区二战以后的支持是通过逐个向东亚国家提供充足的市场需求来促进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市场需求在东亚经济增长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冷战格局的影响,美国二战后对东亚地区的发展基本上是以经济支持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当然,美国并非采取普遍支持的原则,而是在众多的东亚国家中有选择性地支持,其选择的标准是是否与美国具有双边军事同盟关系或地缘战略价值,以及东亚国家自身能否建立适应国际规则体系的开放体制。(40)也就是说,东亚国家中谁先采取对外开放战略,或者谁先最适应国际规则体系,谁就优先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41)而美国在向东亚国家提供市场的时候也是有优先次序的,即那些同美国有双边同盟关系的国家往往最先获得进入美国的市场,这包括美国向他们提供普惠制,签署双边贸易投资框架等。

      对待中亚、南亚地区,美国并非采取类似东亚做法。从美国方面看,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使得其向外部提供市场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同时美国市场也是美国主导东亚地区的经济基础,美国不可能为了发展其他落后地区,而将东亚地区替代掉,因而美国能够向中亚、南亚国家提供的市场日趋有限。图1显示,2000-2013年间,美国从东亚进口的规模占美国总体进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的份额,而从南亚进口所占比重略微呈上升趋势,目前也只有5%的比例。从东亚国家角度来看,尚未发展的部分国家仍需要美国市场,在美国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他落后地区要想取代东亚国家在美国市场中的地位也相对困难。从中亚、南亚角度看,中亚国家多数是资源型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不是很丰富,这类国家在美国市场并不具有竞争优势,首先是美国的中低端产品基本上被东亚所占领,同时美国并不十分需要中亚的资源。南亚国家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国家,尤其是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人口大国,三国人口合计堪与东亚相比,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适宜的话,他们在美国市场上是可以比拼东亚的。鉴于目前美国能够提供给南亚国家的市场有限性,美国对待中亚、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得不更换思路,即充分利用南亚、中亚国家的自身优势,依靠他们自身的市场来发展,而美国对它们提供的市场在南亚、中亚经济增长中则起辅助性作用。正因此,目前美国对南亚、中亚和阿富汗的经济支持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促进与国际规则接轨,如何打通内部市场(见表1),这也与当初对待东亚地区市场整合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美国实际上一直不是特别支持东亚地区做好自身的市场整合进程的,10+3就是一个明证。(42)但是对于南亚、中亚地区,美国不仅支持、鼓励,而且从多角度帮助南亚、中亚地区发展自身的内部市场。美国官方很乐意表述南亚、中亚市场整合后的情景:“土库曼斯坦的气田将能满足巴基斯坦和印度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并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提供可观的过境收入。塔吉克斯坦的棉花将运往印度制成棉布。阿富汗的家具和水果将出现在阿斯塔纳、孟买甚至更远的地方的市场。”(43)

      目前美国对促进南亚、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所起到的“辅助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图1:美国从各地区进口占从世界进口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一是提供资金。美国丝绸之路倡议涉及的软硬件建设和四大领域构成对“大中亚”近中期发展的整个框架。而框架的落实则需要资金来进行。为此,美国在颁布丝绸之路倡议之后,开始向国际社会推销。除美国为大中亚地区提供多项援助(见图2)外,目前丝绸之路倡议已经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家国际机构的资金相助,美国也鼓励国内企业和其他国家参与,如美国并不限制中国等参与大中亚项目的建设。另外,美国还借助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阿富汗区域经济合作会议(RECCA)以及伊斯坦布尔进程(Istanbul Process)实施新丝绸之路倡议,帮助消除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推动公路铁路等交通项目建设。

      二是打通内部不利于贸易、交通等方面的隔阂,促进南亚、中亚国家之间的一体化建设。美国鼓励“大中亚”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它们之间签署贸易投资协议,也同时单方面向它们提供普惠制等。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在阿富汗7个边境贸易口岸的海关程序效率已经大为提高,从2009年平均8天的通关时间缩减为2013年的3.5个小时,每年节约3800万美元。(44)在打通中亚、南亚之间的贸易规则通道的同时,美国促使国际社会汇集资金促进中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互通进程,以确保中亚、南亚国家不因基础设施匮乏而缺乏沟通经济的渠道。

      

      图2:美国对中亚、南亚、阿富汗、东盟地区的经济援助(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US Overseas Loans & Grants[Greenbook],http://gbk.eads.usaidallnet.gov/。

      三是提供人力资源培训。目前美国通过各种路径为“大中亚”国家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机会,特别是对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作用比较重视。

      四是提供市场。庞大的国内进口市场优势是美国支配、主导世界的主要力量。尽管美国经济实力在逐步下降,但是从美国、中国、俄罗斯从中亚、南亚进口的最终消费品规模中可以看出,美国从南亚进口以消费品为主,相反中国则以中间产品为主,美国仍然是世界上购买南亚和中亚消费品的最大市场(见图3)。未来来看,美国市场将是辅助印度等南亚、阿富汗和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

      五是维持地区安全秩序。2012年5月,阿美签署《持久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对2014年后美在阿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合作做出规划。随着2015年到来,美国在完成阿富汗撤兵任务之后,继续承担大中亚地区安全的维持工作。

      

      图3:中国、美国、俄罗斯从南亚进口(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则是重点从供给角度来改善当地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从而促进当地经济进入增长的轨道。通过向境外国家提供项目,重点解决基础设施短缺来直接弥补经济增长的瓶颈是中国支持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做法。中国领导人多次向外界推介中国所拥有的较强的项目建设实力。李克强总理曾谈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能力强,产品性价比高,愿与成员国加强在冶金、建材、交通、电力、电信、汽车组装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45)当然,中国并不仅限于提供基础设施硬件项目的建设,提供软件环境建设和人文交流项目,以便从多方面弥补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建设瓶颈是中国支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做法。目前中国已经出资用于上述领域的建设。

      如果说弥补基础设施和软件人文环境建设是中国政府为当地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话,那么未来中国企业也将通过大规模的产能转移,向周边国家提供产业发展的机会,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与美国丝绸之路倡议建设不同之处。根据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较以往来说,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情况发生了重大调整,对采矿等资源投资同比下降了4.1%,在全部投入中仅占18.8%,而具有较强就业带动功能的服务业对外投资增长最快,增速为27.1%,占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达64.6%。

      不过,目前中国仍不具备较强的向周边国家提供市场的能力,故而中国难以利用进口能力直接向周边国家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中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处。

      总之,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中国重在打通自身与周边国家之间、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通道,最终形成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增长的经济体系。

      四、中美丝绸之路倡议的预期效果比较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都是刚刚提出不久的新倡议,要判断两个丝绸之路倡议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需要从现有的客观条件出发。由于中美丝绸之路倡议实施涉及多个领域,如安全、经济、人文等,这里仅对可能的经济预期效果做几点评估。

      尽管中美两国的丝绸之路倡议都契合了中亚、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但是如果从丝绸之路倡议所包含的性质以及客观条件来看,中国丝绸之路倡议成功可能性更大。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丝绸之路倡议是国内经济增长向外自然延伸的结果,也是中国自觉调整自身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结果。这种内生型战略倡议往往具有较强的推行力和周边国家的支持力度。孙云等通过比较中美有关丝绸之路倡议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也证实了上述看法,研究发现: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心是在经济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道路、旅游等方面,由于该倡议同时也涉及自身发展,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有着积极的参与热情,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重心是在外交,由于该倡议与国内发展基本上没有太密切的相关性,因而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等主体参与度较低,甚至缺乏相应的热情。(46)

      

      图4:中国、美国对中亚和南亚投资存量(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BEA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从目前诸多的现实条件看,中国也要比美国具备更多的优势。(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已为国内外各界所认识。从地缘经济的角度说,一带一路也占有相对更有利的地位。(47)(二)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该地区多个国家的贸易伙伴大国,甚至超过这些地区同俄罗斯传统上的经济联系。(三)中国正在加快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力度,正在追赶美国等大国对该地区的投资力度(见图4)。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与同期中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这也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截至2014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463亿美元。根据美国商会2014年4月的一份报告,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额已首次超过了美对华投资额。(48)(四)自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之后,中国是对地区出资力度最大的国家,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以及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的各类贷款等。(五)中方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向周边国家提供公共政策、政府管理等方面交流经验,如2015-2017年间,中国将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2000名官员、管理、技术人才培训名额,未来5年内每年邀请50名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领导人来华研修。

      美国、甚至俄罗斯和印度都不具备中国的上述优势。作为地区的“外生变量”,美国对“大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首先美国投入的有限性,加上暗含有较强的地缘政治设想,因而对“大中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支持只是其地缘战略的一部分,同时美国还要维持地区的安全局势,这也限定了美国对该地区的投入。其次美国经济实力已经不比当初支持东亚经济发展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面对南亚众多的人口,美国难以从根本上将上述人口带到现代化的经济轨道上。当然,美国的优势是其庞大的经济规模,特别是胜过中国的消费品进口能力。美国在南亚等地区的投资基础也要优于中国,同时美国能够获得的其他国际力量支持也领先于中国,另外美国同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的政治、经济关系也优于中国。总体而言,美国在“大中亚”地区所具有的“存量”优势优于中国,但就“增量”优势而言,却弱于中国,特别是中国把与地区的共同发展看作是自己的核心利益,而美国却并非如此。

      俄罗斯在经济实力方面,特别是在构筑与地区经济联系方面不具备优势。尽管传统上中亚地区与俄罗斯保留有较大程度的贸易关系,但是今天大中亚地区发展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问题,这使得俄罗斯天然缺乏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能力。2011年俄罗斯筹建的欧亚联盟虽然也有巩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有利条件,有利于俄罗斯继续维持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不过也有研究指出,欧亚联盟的弱点是俄罗斯经济能力不足,对中亚经济发展支持有限,同时将联盟锁定在政治上也使得部分中亚国家对其采取谨慎态度。(49)

      印度是尚待崛起的大国,本身尚需要深化国内改革,逐步放开国内市场,才能对中亚、南亚国家形成有利的支持基础。目前印度正在加紧国内开放步伐,同时也在强化同中亚和南亚的经济关系,对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倡议,印度在从各方面进行积极支持。但是,印度仍需要一段时日来才能完成类似中国的崛起进程。至少从目前来看,印度尚不能承担起带动南亚、中亚、阿富汗的经济增长与一体化进程的功能。另外,中亚国家为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不会拒绝来自其他任何国家的支持,这也不是地缘政治在今天就能够完全解决的现实问题。因而,美国设计的模式,即依托印度来解决中亚、南亚国家面临的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问题,至少近中期还难以适用。

      总之,中美丝绸之路倡议以其所要解决的地区现实问题来看,都是非常庞大的经济计划,均非短期内一蹴而就。因此,第一,不应以短期内的倡议实施情况来评价成功与失败。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曾把中亚发展与多年前的东南亚做过比较,认为东南亚能够做到的事情,中南亚国家也可以做得到。(50)这暗含着“大中亚”地区发展不可能是短期内一蹴而就的结果,相应地做短期评价的意义也就不大。第二,不管哪个国家的丝绸之路倡议均是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一种支持,均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第三,可以将“大中亚”地区看作是大国实现新型合作关系的平台。毕竟“大中亚”地区汇集了世界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国,可以成为大国间和平相处的实践场所。

      五、对中国丝绸之路倡议实施的几点思考

      目前中国丝绸之路倡议已经进入到务实合作阶段,相关的项目设计也已经完成。(51)不过,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仍会面临一些挑战性的难题需要攻克,包括一带一路与他国丝绸之路倡议的对接、大国关系的处理、中国自身调整问题等等。目前可考虑的思路是通过双边途径,加大与中亚、南亚、阿富汗双边关系的推进,特别是以综合性的、超前的制度安排稳定中国在中亚、阿富汗和南亚地区的利益。可考虑的方向有:

      一是针对南亚、阿富汗和中亚国家,可考虑制定“五通”合作框架。过去我们同周边国家签署的合作框架基本上是单一性、制度性的,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而日本建立的是全面的经济合作框架,如日本-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EPA)。目前中国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52)可以与南亚、中亚、阿富汗签署类似协议,建立“五通”合作框架。近期中国已经搭建了同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合作深化框架。(53)未来可考虑将类似的合作框架适用于其他国家。

      二是进一步细化针对一带一路对象国的设计工作,确立“一国一模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成效。美国、日本在处理南亚、中亚地区问题时都有过政策差别化做得不足、不细的教训。例如,美国也曾将中亚五国视为同类型国家,但是后来发现中亚五国也存在较大差异,故而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54)中国在实施丝绸之路计划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周边国家的利益诉求。

      三是加强对印度、阿富汗的双边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印度的合作层次。印度是一个地区大国,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是其核心利益所在,这也是中国同印度合作的战略基石。目前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保持较高的谨慎和警惕,这将对我国的一带一路推进产生较大的阻力,甚至影响印度的周边国家对我们的看法和判断,特别是因为有东盟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的前车之鉴,一些周边国家对与我国的合作的疑虑重于所得。鉴于目前我国对印度的投资规模较小,同时与印度的贸易,特别是从印度进口的力度还有待加强,我们对印度存在的贸易顺差已成为中印合作的主要障碍,今后可以从印度的贸易优势领域出发,来拓展和深化对印度的经贸关系,印度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可优先考虑拓展同印度的服务贸易合作,同时加快对印度投资的双边磋商工作,减少中国对印度投资的障碍。

      另外,重视阿富汗在丝绸之路倡议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官方已经明确表达了对把阿富汗纳入地区发展的支持。(55)按照2014年10月31日在北京发表的《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北京宣言,深化地区合作:促进阿富汗及地区持久安全与繁荣》确定的伊斯坦布尔进程64个优先合作项目,中国可考虑承担部分项目,尤其是软件和人文交流方面的,为中国和阿富汗未来双边合作创造条件。

      四是加强与大国在南亚、阿富汗、中亚地区的合作。鉴于“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内容的部分重合,有研究认为中美两国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间。(56)如果从官方发出的信号来看,中美均愿意加强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工作。在对待彼此的丝绸之路倡议的态度上,中美两国均表现出倾向于彼此合作而非对立的立场。美国官员表示,不论是新丝绸之路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希望共同努力恢复大中亚地区作为全球商业、思想和文化重要枢纽的历史地位;(57)中亚和南亚新的南北贸易路线将补充东亚和欧洲的东西方路线(58);欢迎中国参与美国的丝绸之路倡议的建设工作,包括中国参与地区的能源和交通项目(59),鼓励中国促进中亚经济发展。(60)

      不过现有的迹象表明,出于地区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虽然欢迎中国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但却不会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美合作也仅仅局限于项目合作上,美国只是把中国看作是项目资金的来源之一或参加者,不可能有超过项目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合作。(61)考虑到中国在促进美国以南北走向的新丝绸之路上所获得的利益的不明确性,可在美国要搭建的南北走向的节点国家,做东西走向的双边的特殊性安排。

      另外,与俄罗斯和印度的合作也需要进行深度考虑。一些研究表明俄罗斯、印度是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没有这些国家的共同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十分困难,可以考虑的合作领域有互联互通、电力、农业、金融等领域等。(62)

      五是逐步扩大对该地区的进口。无论怎样,一个缺乏对地区产品进口能力的大国是不可能在地区范围内建立坚实的对外战略基础的。美国长期能够主导某个地区的战略走向,无疑与美国较强的进口能力是分不开的。不过,进口规模的扩大不单单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结果,也是本国货币走向世界的结果。可考虑在建有人民币互换的中亚、阿富汗和南亚国家中放开人民币可兑换的条件,使得人民币走出去和产品走进来同步实现。

      ①赵华胜:《中美在“新丝绸之路”上有一定合作可能和空间》,载《东方早报》2014年5月6日第005版。

      ②美国国务院副秘书长伯恩评论道,南亚和中亚在历史上是作为欧洲、东亚和中东之间贸易路线连接的交汇处,是全球商品、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参见William J.Burns,Expanding Economic Connectivity in Greater Central Asia,September 23,2014,http://www.state.gov/s/d/former/burns/remarks/2014/232035.htm.

      ③赵华胜:《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④张晓通:《中美“丝绸之路”战略比较》,载《中国产经新闻》2014年10月21日。

      ⑤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载《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7月访问印度钦奈时的演讲。

      ⑦软件建设是指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完善管理制度、简化过境程序、加快通关速度、克服官僚作风、消除贪污腐败、改善投资环境等等。硬件建设则是指修建连接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

      ⑧参见2015年2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的相关内容。

      ⑨赵华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及切入点》,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⑩赵华胜:《中美在“新丝绸之路”上有一定合作可能和空间》,载《东方早报》2014年5月6日第005版。

      (11)Ariel Cohen,Review Paving the Silk Road:US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Vol.22,No.1(WINTER/SPRING 2000),pp.70-74.

      (12)徐鹤鸣:《透视美国的大中亚计划》,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13)2005年斯塔尔教授在一份题为《阿富汗及其邻国的“大中亚伙伴计划”》的报告中,第一次把阿富汗与中亚五国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之为“大中亚”。参见Frederick Starr,"A Partnership for Central Asia",Foreign Affairs,Vol.84,No.4,2005.转引自高飞:中国的“西进”战略与中美俄中亚博弈,《外交评论》,2013年第5期。

      (14)曾向红:《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

      (15)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ilk Road Strategy Act of 2006,May 4,2006,http://www.theorator.com/bills109/s2749.html.

      (16)由美国教授斯塔尔提出的“大中亚”这一概念其实已经不适用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确切地应该称为“大南亚”,即包括中亚和阿富汗在内的“南亚”地区。但是这里遵从习惯用法,应继续采用“大中亚”名称。

      (17)高飞:《中国的“西进”战略与中美俄中亚博弈》,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5期。

      (18)Geoffrey Pyatt,Principal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Next Steps on the Silk Road,November 15,2011,www.state.gov/p/sca/rls/rmks/2011/177179.htm.

      (19)William J.Burns,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Expanding Economic Connectivity in Greater Central Asia,September 23,2014,http://www.state.gov/s/d/former/burns/remarks/2014/232035.htm.

      (20)Nisha Desai Biswal,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The New Silk Road Post-2014: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anuary 22,2015,www.statr.gov/p/sca/ci/af/remarks/2015/.

      (21)赵华胜:《后阿富汗战争时期的美国中亚外交展望》,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

      (22)Lynne M.Tracy,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w Silk Road,October 25,2013,www.state.gov/p/sca/rls/rmks/2013/215906.htm.

      (23)斯塔尔提出要把阿富汗的转型拉入“大中亚”地区中。参见Interest Silk Road to Success Author(s):S.Frederick Starr,The National Interest,No.78(Winter 2004/05),pp.65-72,Published by: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 Stable.Nides也谈到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是使其融入南亚和中亚经济中,以此实现经济增长。Thomas Nides,Deputy Secretary for Management and Resources,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Inc.,The Silk Road Through Afghanistan:The Country's Economic Future Lies in Its Region,December 5,2011,www.state.gov/s/dmr/former/nides/remarks/2011/178431.htm.

      (24)杨雷:《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目标及其国际影响》,载《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5)即加强双边安全同盟体系、深化与新兴大国的关系、与全球多边机构合作、扩大贸易和投资、巩固在外部的军事存在、推进民主和人权。

      (26)Geoffrey Pyatt,Principal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Next Steps on the Silk Road,November 15,2011,www.state.gov/p/sca/rls/rmks/2011/177179.htm.

      (27)赵华胜:《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28)赵干城:《“丝绸之路”战略的亚洲特征与全球价值》,载《东方早报》2014年5月19日第A08版亚信上海峰会特别报道。

      (29)有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表明中国丝绸之路计划所具有的内生特征。如郭爱君等认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亚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并提出要从经济带、国家和节点三个层面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产业基础,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参见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30)这种担心不无存在。哈萨克斯坦也有部分人担心与中国开展合作更有利于中国而不是哈萨克斯坦。参见许娟、卫灵:《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3期;周明:《地缘政治想象与获益动机——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评估》,《外交评论》,2014年第3期。

      (31)如中日“钓鱼岛”争端。

      (32)李建民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参见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33)王毅表示,中亚和南亚位于亚欧大陆核心地带,是我国发展稳定的安全屏障,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进取方向。4国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参见复兴丝绸之路共建和谐周边——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并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外交部网站2014年9月20日。

      (34)王毅:201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生水起,外交部网站2014年12月31日。

      (35)为进一步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和大力发展创新型加工业,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2015-2019》,最终目标是提高本国工业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保障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乌兹别克斯坦拟通过2015-2019年近期及长期发展纲要,调整经济结构,引导主要工业领域向现代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参见商务部网站。

      (36)截至目前,我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王毅: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色,外交部网站2014年12月24日。

      (37)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实践创新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见王毅:201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生水起,外交部网站2014年12月31日。

      (38)有的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网络,是“全球贸易网”。参见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改革》,2014年第3期。

      (39)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实现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目标。

      (40)东亚多数国家属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这种共性使得东亚在二战以后采取大体相同的发展战略,即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弱点是比较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

      (41)[俄]别洛孔:《经济的开放性与经济进步——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载《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7年第1期,筱荃译:《国外财经》,1997年第4期。

      (42)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曾提出要建立东亚集团,被美国反对而不了了之,日本曾提出要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也被美国反对而不了了之,中国倡议的“10+3”机制目前也难以同地区内其他合作机制活跃程度相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有较大的转变,同东亚成员进行TPP谈判,不过这是一个没有中国参加的地区市场整合方案,考虑到中国在东亚地区所具有的贸易规模,这也不能称之为地区市场整合。

      (43)Clinton,Remarks at the New Silk Road Ministerial Meeting,September 22,2011,www.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11/09/173807.htm.

      (44)U.S.Support for the New Silk Road,http://www.state.gov/p/sca/ci/af/newsilkroad/.

      (45)李克强2014年12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46)孙云、李俊叶、赵高斌:《中美丝绸之路战略发展现状比较——结合中美丝路战略新闻差异探讨》,载《新闻知识》2014年第11期。

      (47)赵华胜:《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48)刘洪:《2014:中国对外投资转折年》,载《经济参考报》2014年8月15日。

      (49)赵华胜:《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50)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1)外交部长王毅评说到,一年来,“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参见复兴丝绸之路共建和谐周边——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并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外交部网站2014年9月20日。

      (52)中国已经同中亚5国、阿富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53)根据中哈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国同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涉及几乎所有领域的合作意向,参见外交部网站2014年12月15日。

      (54)张宁:《“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载《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55)王毅:解决阿富汗问题需要加强四个方面支持,外交部网站2015年2月12日。

      (56)赵华胜:《“中美在‘新丝绸之路’上有一定合作可能和空间”》,载《东方早报》2014年5月6日第005版。

      (57)William J.Burns,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Expanding Economic Connectivity in Greater Central Asia,September 23,2014,http://www.state.gov/s/d/former/burns/remarks/2014/232035.htm.

      (58)Fatema Z.Sumar,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Prospects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Central Asia,October 28,2014,http://www.state.gov/p/sca/rls/rmks/2014/233577.htm.

      (59)Lynne M.Tracy,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w Silk Road,October 25,2013,www.state.gov/p/sca/rls/rmks/2013/215906.htm.

      (60)Nisha Desai Biswal,Assistant Secretary,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The New Silk Road Post-2014: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anuary 22,2015,www.state.gov/p/sca/ci/af/remarks/2015/.

      (61)赵华胜认为虽然存在中美在西部地区合作的机会和可能,但也难以达到深度合作和战略互信的高度。参见赵华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及切入点》,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62)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载《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庞大鹏:《俄罗斯的欧亚战略——兼论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载《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中美丝绸之路倡议比较研究_丝绸之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