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改革与巴西“入常”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西论文,入常论文,联合国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联合国安理会改革
联合国成立至今,安理会只扩大过一次。成员国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51个增加到1963年的114个。1963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1990号决议,保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从11个增加到15个。1965年8月,此决议获得2/3成员国、5个常任理事国批准后正式生效。这是联合国安理会惟一的重大改革。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许多成员国认为,安理会已越来越不能反映当今的现实。一是安理会缺少代表性。联合国成员国从51个已发展到191个。从地域上说,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有3个欧洲国家,而非洲、拉丁美洲没有一个代表。另外,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二是安理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东西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美、苏两国利用手中掌握的否决权,相互制约,使安理会基本陷于瘫痪状态。1945~1990年,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共使用了193次否决权。冷战结束后,人们希望通过市场的作用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政治上,人们希望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使之承担起全球管理者的角色,在和平与发展等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使联合国能更好地反映21世纪的现实,人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联合国安理会,增加它的代表性,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此同时,扩大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92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上任一个月后就出版了《和平日程》一书,提出了安理会改革日程。1997年安南任联合国秘书长后,加快了联合国改革步伐。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表示,要加紧努力,使联合国的改革取得成果。2003年9月,安南在第58届联大开幕式上提议成立高级名人小组。2003年11月,高级名人小组正式组建,由16名在国际事务中有影响的人士组成。2005年3月,安南根据名人小组的建议,向第59届联大提交了题为《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和人权》的联合国改革报告。安理会扩大是联合国改革的重要一环,这份报告提出了A、B两套改革方案。
A方案主张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目前的5个增加到11个。新增的6个席位,非洲和亚洲各分配2个席位、欧洲和美洲各占1个席位;非常任理事国也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13个。
B方案则主张维持5个常任理事国不变,新增8个任期为4年的“半常任理事国”,其中亚洲、非洲和欧洲各2个名额,南、北美洲共享2个名额;同时将原有任期为两年的10个非常任理事国增加到11个。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方案提出后,有关各方提出自己的方案。2005年5月,由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组成的“4国集团”在A方案基础上提出将安理会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扩大到25个的改革方案。在新增的10个成员国中,6个为常任理事国,4个为非常任理事国;新增的常任理事国与原有的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同样的权利和责任”,即拥有否决权,亚洲和非洲各2个、欧洲和拉美各1个名额。之后,“4国集团”修改了原有方案,将新增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搁置15年。
“4国集团”提出的方案遭到韩国、巴基斯坦、阿根廷、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咖啡俱乐部”成员的反对。2005年4月,这些国家发起召开了“团结谋共识”大会,根据B方案提出保持原有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不变,增加10个可连选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即将现在的10个增加到20个,其中,亚洲和非洲将各3个席位,拉美及加勒比地区2个,西欧和东欧各1个。所有非常任理事国的任期将为2年或3年。各地区通过内部协商确定席位轮换的具体办法和选择标准。
此外,美国和非洲联盟也提出了自己的提案。中国认为,有关讨论不应局限于名人小组提出的两个方案,要集思广益。
二、巴西“入常”的有利条件
巴西有大国的抱负,最符合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目标,在拉美国家中最具实力和地位。
(一)巴西的大国目标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快速崛起后,巴西开始憧憬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巴西领导人多次表示,“巴西将加入世界主要大国的行列”,“巴西属于多极世界的一极”。“多年来,巴西领导人与知识分子,甚至一般民众一直相信,他们的国家应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注:Foreign Affairs en Espaol, Primavera, 2002, p.130.)卢拉总统上台后更加积极地推动巴西的大国战略,表示“巴西不应被看作是一个小角色”。他认为“19世纪属于欧洲的时代,20世纪属于美国的时代,21世纪属于巴西”(注:The Washington Times, Feb.1, 2005.)。
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巴西实现其大国理想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巴西一直积极推动联合国的改革,希望在扩大后的安理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卡多佐政府曾多次表示希望巴西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3年9月,卢拉在联大发言时指出,“联合国改革是一项急迫的任务,必须赋予安理会更大的权力来解决危机和对和平的威胁。”(注:http: //www.globalpolicy.org/security/reform/cluster1/2003/0926 when.htm)“巴西是南美和拉美最大和最受欢迎的国家。我们有权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注:http: //news.ft.com/cms/s/8b902a5e-be94-11d9-9473-00000e2511c8.htm)。“联合国应该反映多样化的世界,否则就有失去其合法性的危险”(注:http: //www.sabcnews.com/world/south-america/0, 2172, 105302, 00.html)。
(二)巴西“入常”符合安理会改革的目标
寻求区域平衡和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席位是安理会扩大的两个原则,被中国及大多数国家认同。
首先,从地区平衡性来说,现有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还没有一个拉美国家。如果巴西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它不仅是拉美国家,而且是南半球的惟一代表。巴西在拉美国家中实力最强,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大,如果扩大后的安理会给拉美一个席位,那么,巴西是最有资格担负这一重任的国家。
巴西的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居拉美国家首位。军事力量也是拉美最强的。巴西是世界上15个能够建造潜艇的国家之一,是南半球除澳大利亚以外惟一具有建造潜艇技术和能力的国家。
在经济上,巴西的实力和地位在“4国集团”中稍逊一筹。2003年巴西的GDP排名居世界第15位,在拉美的排名居墨西哥之后。但巴西的经济竞争力、对周边国家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要强于墨西哥。一是巴西有完整的经济体系。20世纪30年代,巴西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80年代中期后,在“华盛顿共识”推动下,拉美各国大规模开放本国市场。为防止外部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巴西坚持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和适度开放市场的原则,拒绝对本国拥有战略性地位的大公司进行私有化。所以,巴西没有出现拉美许多国家所产生的非工业化现象。与此同时,巴西的农业也具备了世界性的竞争力。二是巴西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巴西是拉美少数几个实现多元化的国家,与美国、欧洲、南美、亚洲等国家建立了均衡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在能源的自给自足方面,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巴西通过发展核能、水电、酒精替代计划及深海石油开发等措施,减少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石油进口占国家总进口的比重从1979年的50%下降到2001年的6%以下。巴西成为拉美第三大产油国,石油生产已能满足国内80%的需求。三是巴西拥有技术及资源上的优势。在飞机制造、深海石油开发等方面,巴西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巴西还拥有丰富的矿业和农业资源。这些因素使巴西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据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的《BRICs之梦:通往2050年之路》预测,在未来50年,巴西的GDP将以3.6%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巴西将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世界排名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
政治上,巴西在70年代中期放弃了与美国自动结盟的政策,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地区事务中,巴西利用其地缘优势,积极推动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1991年3月,与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组建了南方共同市场。2004年12月又推动建立了南美国家共同体。巴西不仅成为拉美地区政治经济及安全合作的主导者,还成为西半球平衡美国霸权力量的另一极。
其次,从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来说,巴西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是安理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1994年,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就指出,常任理事国中仅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构成非常不公平,不应让安理会变成“富国俱乐部”。因此,安理会的扩大应首先考虑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名额。中国也积极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的提议。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参加了77国集团,积极推动南北谈判和南南合作。巴西还加入了不结盟运动,参与创建了里约集团,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2003年1月卢拉上台后,积极扩大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的交往,他先后四次访问非洲。2003年12月,卢拉访问叙利亚、黎巴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和利比亚等中东国家。2005年5月,巴西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南美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卢拉政府特别重视巴西与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他先后访问印度和中国。2003年6月,巴西、南非和印度还创建了“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巴西的目标是在巴西、印度和南非三国“战略联盟”基础上吸收中国和俄罗斯参加,建立一个“发展中的南方轴心”。此外,巴西还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贸易、消除饥饿与贫困、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充当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2003年9月在WTO坎昆会议期间,巴西为了与发达国家抗衡,发起成立了旨在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20国集团。卢拉还大力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饥饿问题。2004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贸发会上,卢拉提出,对武器销售及国际金融交易征税,建立一笔基金来缓解贫困及增加对贫困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国际民主化问题上,卢拉“反对政治、财富和知识权力垄断的国际多边主义体系”,主张“促进和平、发展,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民主的多边主义世界”。
三、巴西“入常”前景
在“入常”问题上,巴西与日本、德国和印度捆绑在一起,组成了“4国集团”,并采取限时表决、强行通过的策略,它们希望获得联合国191个成员国2/3多数的支持,将改革议案提交联大强行表决通过(根据联大有关规定,5个现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大表决中没有否决权)。但由于美国、中国及“团结谋共识”国家的反对,“4国集团”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4国集团”仍孤注一掷,于2005年7月正式向第59届联合国大会秘书处提交了有关安理会扩大的框架决议草案。“4国集团”原想获得100个国家的支持,但最后只得到包括法国、波兰、希腊等23个国家的支持。
(一)“4国集团”“入常”提案的制约因素
巴西等4国“入常”提案缺少现实可能性。其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否决权问题。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最不希望安理会扩大。美国需要联合国,以使其行动具有合法性及道德权威。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联合国的效率,目的是使联合国成为美国推行其国际战略的工具,而不希望联合国成为制约其行动的羁绊。如果安理会扩大,美国将不得不与更多的国家协调,并可能受到更多国家的制约。曾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托克林明确指出,“安理会越大,越没有效率,将变得难以驾驭”(注:http: //www.sde.state.id.us/Dept/docs/international/ChinaAGGrade12-single.pdf)。许多中小国家也不愿意安理会增加带有否决权的新常任理事国。它们认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第二款第一条中有关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具有歧视性,是不民主的”。但由于联合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现存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1945年地缘政治的产物”(注:SAIS Review, Volume 24, Number 1, Winter-Spring 2004, p.202.),很多国家并不反对或没有能力取消5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但它们反对安理会增加新的带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认为这违背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改革目标。墨西哥前外长索拉纳·莫拉雷斯表示,“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只会压缩国际社会民主决策的空间”。巴基斯坦更加明确反对建立新的“特权俱乐部”。阿根廷外长别尔萨明确表示,巴西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是“精英主义的和非常不民主的”(注:http: //www.bloomberg.com/apps/news? pid=10000086&sid=apkLeFH33Aok)。“4国集团”修改后的方案只是将否决权推迟15年,但并未放弃否决权,不能缓解反对的声音。二是在谁有资格成为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国、各地区难以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有可能造成地区之间力量的不平衡。这是非洲联盟不支持“4国集团”提案的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6月,有56个成员的伊斯兰会议组织也要求增设伊斯兰国家代表席位。此外,它还会造成地区内部新的力量不平衡。这也是“4国集团”“入常”提案遭到本地区国家强烈反对的重要原因。如印度遭到巴基斯坦反对,日本遭到韩国、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反对,德国遭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反对,巴西遭到阿根廷、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反对。2005年7月非洲联盟首脑会议虽然提出了改革方案,但未能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候选国问题达成共识。由于8个非洲国家提出“争常”要求,非洲联盟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分裂。阿根廷外长说,如果巴西得到了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将在拉美造成巨大的不平衡。
(二)拉美国家的态度
巴西、日本、德国和印度的“入常”要求遭到本地区国家强烈反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反对日本“入常”是因为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日本与美国结盟,缺少外交的独立性。阿根廷和墨西哥反对巴西“入常”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上,阿根廷和巴西是长期的竞争对手。阿根廷曾是南美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1910年,阿根廷的GDP是巴西、墨西哥的总和。一个世纪后,阿根廷的经济只有巴西的1/4,GDP占拉美GDP的比重从一个世纪前的50%下降到现在的8%。阿根廷不愿看到巴西的经济地位和地区领导地位的提高,不愿意接受巴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角色。而且,南共市至今仍没有解决国家间不平衡的问题,阿根廷担心巴西“入常”后将加剧南共市的不平衡。从现实情况看,巴西的“入常”资格没有得到墨西哥的认同。墨西哥原来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没有兴趣,但近年来,其经济实力大幅提高。2001年墨西哥超过巴西成为拉美第一大经济强国。2003年墨西哥的GDP为6260亿美元,巴西仅为4980亿美元。在经济实力的推动下,墨西哥开始放弃保守主义的外交政策,推行积极的外交政策。福克斯总统表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走向世界并参与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时机已经成熟”(注: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5, 2001.)。墨西哥外交部长德韦斯表示,如果联合国改革仅仅局限于增加安理会成员的数量,墨西哥将谋求占据一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墨西哥具备在这一多边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能力。“我们不能接受使墨西哥变成一个在国际外交中没有分量的国家”,否则,墨西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注:http: //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931420.html)。
(三)美国的因素
联合国成立时,美国曾极力想把巴西拉入安理会。由于遭到前苏联的反对,美国的努力没有成功。时至今日,虽然美国表示“巴西不仅将在西半球,而且将在国际舞台上起更大的作用”(注:Miami Herald, Oct.5, 2004.),但美国从未对巴西“入常”表示过支持。根据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提出的“入常”条件,美国认为人口和面积不是拥有安理会席位的惟一条件,候选国应是军事大国,而且对联合国有贡献。巴西显然被排除在外。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卢拉上台以后,巴西不仅在中东问题、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等许多问题上与美国的立场相左,而且在西半球事务中与美国存在着战略竞争关系,巴西推动建立南共市和南美国家共同体来对抗美国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在安理会改革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没有美国的支持,巴西的“入常”要求将受到限制。
标签: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联合国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巴西总统论文; 巴西历史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卢拉论文;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论文;